谁在“狙击”新生代储能企业IPO?

财能圈·2025年09月02日 16:00
“锁死”人才流动,等于“锁死”储能行业的未来。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储能行业高度依赖具备技术积累与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

也正因如此,行业内人才流动颇为普遍。尤其是新生代储能企业,很多都是大厂前高管离职创业,从“前东家”挖人也屡见不鲜。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相继有明星储能企业受“前东家”影响,被拦在IPO门外。

储能“黑马”遭证监会叩问

近日,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储能“黑马”思格新能源,港股IPO进程再增变故。

8月21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因提交满6个月未完成聆讯而自动失效。

思格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5月。以今年2月份递交招股书计算,这家公司从创立到冲击IPO,时间间隔不到三年。

公司业绩也相当亮眼,2023年前9个月营收才442万元,2024年前9个月营收就骤增至7亿元,一年时间翻了近160倍。

在储能行业高度内卷的情况下,思格新能源的毛利率却“逆势上扬”。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1.3%,而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44.2%。要知道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去年的毛利率也才24.4%。

一年营收翻160倍、盈利能力碾压“宁王”,无疑让思格新能源成为二级市场的焦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新生代储能“黑马”,却在冲刺上市期间,因竞业限制“翻了车”。

今年4月,证监会发出问询函,直指思格新能源的四大问题。其中,首要问题就是创始人许映童股权代持,及背后的潜在竞业禁止风险

招股书显示,自思格新能源成立至2023年10月,许映童持有的全部股权,由其岳母及配偶杨婷代持。

证监会要求彻查明股权代持形成原因、演变情况、合法合规性、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特别是“是否违反竞业禁止规定”。

许映童是光伏行业的一位传奇人物,1999年加入华为,后出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带领华为光伏逆变器业务于2015年登顶全球出货量第一。

2022年5月,48岁的许映童选择单飞创业,进军户储赛道。跟他一起出来的还有十余名华为旧部,包括现任执行董事兼总裁张先淼、监事会主席、软件部负责人刘秦维、以及营销总经理乔凌子,解决方案销售总经理张嘉伟,全球品牌总监杨顺霞等。

在“老东家”技术、品牌、市场的全方位加持下,思格新能源出道相当快,在成立仅短短两年后,就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

但成也华为,败也华为。许映童或许没想到,老东家会成为公司IPO的最大“拦路虎”。

储能新生代的“困境”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还有一家明星储能企业也在IPO时,遭到前东家“狙击”。

今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将海辰储能及其创始人吴祖钰等8名被告起诉至福建宁德中院。要求海辰储能停止侵权、赔偿1.5亿元损失,并公开道歉。

宁德时代在起诉书中指控,吴祖钰利用在宁德时代任职期间获取的商业秘密,挖角技术团队并复制专利技术,导致海辰储能的587Ah电芯与宁德时代专利产品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差红线。

据悉,吴祖钰曾为宁德时代技术骨干。2011年6月,他从福州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加入宁德时代担任工程师,一直到2019年2月离职。

在宁德时代任职的9年期间,他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了诸多专利,涉及储能领域集流体、极片和电池等,并在2018年作为技术骨干获得宁德时代期权奖励。

2019年12月,吴祖钰在厦门创立海辰储能,其妻子林秀华担任初期法人。招股书显示,公司四大执行董事中,三人来自宁德时代,包括吴祖钰、庞文杰和易梓琦

除起诉吴祖钰外,宁德时代还对海辰储能的核心骨干展开“围捕”。7月29日,经宁德时代报案,海辰储能核心高层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福建省宁德市警方批捕。

冯登科2016年加入宁德时代担任设备工程师,后来被吴祖钰招徕加入海辰储能。被捕前,冯负责海辰储能工厂建设和技术落地。

8月4日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官方微信上发布《关于近期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称“相关诉讼请求仅为原告单方观点”、“ 对恶意编造、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此次宁德时代“狙击”海辰储能,时机选得颇为精准,正值其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业内认为,海辰储能需要向监管证明“案件不影响持续经营”,否则可能延迟甚至终止IPO。

从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相继有明星储能企业相继为“前东家”所困。这也为很多新生代储能企业敲响警钟。

近年来,储能领域涌现出不少新生代明星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很多是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天合光能、晶科等知名大厂的离职高管。

如前华为副总裁史耀宏创立的极光云能,天合光能副总裁尤泓明创立的揽海能源、远景能源早期合伙人罗剑威创立的中宏科创等。

如何应对头部企业的竞业限制、如何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是当前很多新生代明星储能企业,甚至广大中小储能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

保护创新or扼杀创新?

竞业限制设立的初衷,旨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防止恶性竞争。

但另一方面,过度的竞业限制会形成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降低创新效能

储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从正负极材料研发、电池管理到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都高度依赖具备技术积累与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

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倘若行业人才被头部企业以竞业协议的形式“圈定”,人才流动的活水就会变成死水,很多新生代企业戴上无形的“枷锁”,同时易滋生垄断,损害整个行业的发展根基。

2024年 4 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将全面禁止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签署新的竞业禁止协议,以此来保障工人更换工作的基本自由、增加创新和培育新企业来促进竞争。

FTC在调查中发现,竞业禁止往往会对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抑制新企业的形成和创新活动。还有证据显示,竞业禁止条款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进而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

“FTC 禁止竞业禁止条款的最终规则将确保工人有自由追求新工作,开办新企业或将新想法推向市场的自由。”FTC 主席莉娜·可汗(Lina M. Khan)认为,一旦竞业禁止条款被禁止,预计每年将有 8500 多家新的创业公司会成立。

近年来,国内也掀起对竞业限制“滥用”的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最高人民法院于8月1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通过细化现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原则规定,系统规范了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认定与违约责任承担。

《解释二》针对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认定,确立了主体适格和范围适当这两项实质性要件,体现为竞业限制义务必须与劳动者知悉、接触的商业秘密等范围、价值相匹配。

初创公司是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倘若用竞业锁死人才流动,员工怕诉讼不敢创业,头部企业一家独大,对储能乃至整个新能源行业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能圈”,作者:Jabin,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围绕上市公司,独家追踪政策红线、技术创新、资本博弈的背后故事

下一篇

一抹缩影。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