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者的警告:对AI的“错失恐惧症”正在催生巨大泡沫
划重点:
- 目前,一种已有数十年历史的投资机制——特殊目的载体(SPV),在硅谷的AI热潮中迅速膨胀,成为投资热门公司股份的主要“拼车工具”,但结构复杂、费用高昂,风险正在积聚。
- SPV推高了AI公司的估值、制造泡沫,最后可能还是会影响到用户买到的AI产品和服务。
- OpenAI、Anthropic 等头部AI公司已公开提醒:未经授权的SPV可能毫无价值,投资人需警惕骗局。
- FOMO(错失恐惧症)推高了市场需求,投资者为了抢占AI赛道,往往忽视了信息不透明和层层收费的陷阱。
近期,一种已有数十年历史的投资机制——特殊目的载体(SPV),正在硅谷悄然成为人工智能泡沫的“隐形加速器”。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是为特定目的设立的法律实体,通常以有限责任公司或信托形式存在。其核心运作模式是:投资者将资金汇集至这一独立法律实体,由它代表众人投资于那些炙手可热、通常难以直接触及的科技公司股份。SPV自身不开展实质经营,其完全系于所投的单一资产或交易。
随着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如OpenAI、Anthropic等的估值飙升至数千亿美元,一个由众多临时SPV构成的“平行市场”正在急速膨胀。它精准地利用了投资者生怕错失AI时代红利的“错失恐惧症”(FOMO),吸引了大量渴望分一杯羹的资金涌入。
这些SPV通过让散户投资者有机会购买热门AI公司的零散股份,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门槛,但也可能在不透明的情况下推高本已高昂的AI公司估值。
不少投资者已发出警告,认为这预示着当前人工智能热潮中正出现泡沫风险。
尽管很多SPV运作合法,但也有一些管理费高得离谱、结构不透明、中间环节复杂。投资人士提醒,在追逐所谓“万亿美元AI市场”的热潮中,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很容易掉入陷阱。
曾投资Uber、Grubhub和Zillow的知名风投家比尔·格利(Bill Gurley)提出一个简单原则:“真正的朋友不会劝你投SPV。它们总带点‘不靠谱’的气质,优秀的创业者都明白这一点”。
01 AI巨头警告:警惕未经授权的SPV骗局
头部AI公司也在积极呼吁投资者保持警惕。OpenAI近日公开发文指出,未经授权的SPV可能使投资变得毫无价值。文中称:“如果有人联系你,声称可以提供投资OpenAI的机会,请务必谨慎。某些所谓SPV‘销售’不会得到我方承认,最终可能完全不具有经济价值。”
另一家AI公司Anthropic也就SPV激增的现象向投资者发出提醒。在其最近一轮估值达1700亿美元的融资中,该公司甚至要求部分风投机构避免使用SPV。
投资管理公司SuRo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克莱因(Mark Klein)去年在考虑投资OpenAI时,很快察觉到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他收到的每一份交易提案,看起来都比上一份更可疑。
他表示,这些提案结构复杂难懂,即便像他这样的专业投资者,也常常搞不清自己到底投的是什么。
随着OpenAI和Anthropic相继启动估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融资轮,类似的交易提案近来层出不穷。如果这些是上市公司,投资者本可在一个流动性充足的市场上每日交易。但私营公司只在特定时段进行融资,中间存在大量空白。
02 FOMO如何点燃SPV市场
数字营销服务公司Autograph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哈里·拉加万(Hari Raghavan)提到,最近几天,他收到五份针对同一家公司的不同SPV投资邀请。更让他担忧的是,有人甚至向他几乎毫无投资经验的、身在印度的父亲推销所谓“顶级AI和国防科技公司”的SPV。“普通投资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承担了多大的风险,”他说。
通常,投资者向风投基金支付2%的管理费和20%的利润分成。但在新出现的SPV架构中,管理人设置了所谓的“第三层”SPV——每一层都在收取费用,而这些成本最终全部转嫁给了投资者。拉加万审查过的一些交易,不仅管理结构模糊,费用也极其高昂。
创始人兼天使投资人米歇尔·利姆(Michelle Lim)表示,她见过支持AI公司的SPV收费高达16%;个人理财公司Carry创始人纳格帕尔更在X上发文称,某些多层SPV的总管理费甚至达到20%。
风投人萨拉·郭(Sarah Guo)直言:“对AI实验室所有权的疯狂追逐,催生出了一批多层SPV经纪人——他们其实跟公司毫无关系,只是处在食物链的最底层。”
纳格帕尔指出,被SPV吸引的人往往并不清楚其中高昂的费用和潜在风险,他们最关心的只是能“投进那些热门公司”。这类投资者多是金融背景出身、资金充裕,希望借此切入AI赛道。
他补充道:“这有点像金字塔骗局。显然有人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我敢说,很多投了SPV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付了多少钱。”
“通常每增加一层,就会多收5%到10%的管理费,外加10%或20%的利润分成,”拉加万表示。“这些费用叠加起来可能高得离谱——即便公司估值翻倍,SPV投资者的最终收益可能仅剩25%,而直接投资的利润则可能高达80%”。
03 从投资工具到风险放大器:SPV的隐性危机
风投公司Graham & Walker的创始合伙人费因采格指出,多层SPV还存在另一个隐患:投资者离原始投资越远,“当公司真正发生流动性事件时,你在偿付顺序中的位置就越不明确。谁能说清你排在第几位?又有谁会负责通知你?”
Nurture Growth Fund的管理合伙人沙希·特里帕蒂(Shashi Tripathi)透露,他曾多次收到投资SPV的邀约,其中包括一个管理费高达10%、用于投资当红AI搜索公司Perplexity的SPV。但当他询问SPV顶层原始投资者的身份时,对方却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拉加万补充道,这类多层SPV结构往往让人难以摸清实际控制方,投资者若想退出也会非常困难。
更糟糕的是,由于底层实体网络过于复杂,投资者甚至可能无从察觉自己是否暴露于不良行为者的风险中。“前几层或许还是正规的,”他说,“但第三层完全可能是个骗局。”
风险投资家格利同样认为,SPV的盛行违背了风投的基本理念——本应与所投企业命运紧密相连。他表示:“这感觉更像是在‘变现人脉’,而不是真正的‘下注’。” 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对那些前期不出资或出资极少的投资者来说,SPV就像是一次‘免费赌博’:成了可以收取管理费,败了也毫无损失——这无疑助长了极端冒险的行为”。
04 AGI未至,崩盘可能先来
尽管SPV引发诸多担忧,但私人投资平台Carta上的SPV数量从2019年到2024年仍增长了116%。也有投资者为其辩护,认为在合规运作的前提下,SPV的确是让更广泛人群接触优质公司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天使投资人表示:“如果我购买OpenAI股票的唯一途径就是支付业绩费和年费,那我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参与。可如果持有五六年,在你拿回钱之前,各项费用可能已经吃掉了大半收益。”
旧金山的天使投资人巴维亚·卡什亚普(Bhavya Kashyap)分析,当前就业市场艰难、购房压力大,许多人被高收益吸引完全可以理解。而明星AI公司的崛起,加上人们寻求额外收入的强烈愿望,共同造就了一种环境——“一批深谙此类投资工具运作之道的第三方,正借机从中牟利。”
而从公司角度出发,SPV确实有助于快速筹集大量资金。据报道,OpenAI正在筹措400亿美元,其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也曾公开表示需要数万亿美元级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投入。那位要求匿名的天使投资人点评道:“现在谁都想要他们的股票,对融资方当然是好事——他们正以极高估值拿到资金。”
但随着数十亿美元持续涌入AI领域,越来越多人担心泡沫正在形成。今天急于“上车”的投资者,未来或许将面临严重的损失。
卡什亚普警示道:“如果通用人工智能(AGI)未能很快实现,我丝毫不会惊讶这个行业最终迎来崩盘”。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则: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