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吃鸡排奔一座城,值吗?
谁能想到,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被一块儿小小的鸡排“点燃”,而它还让千年瓷都景德镇摇身变成美食顶流城市——“鸡排哥”的摊位成了新的地标,抖音、小红书、微博上几乎人人都在问:“到景德镇,吃鸡排了吗?”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前年的烧烤带火了淄博,去年的麻辣烫点燃了天水,今年春天的卤鹅又让荣昌出圈。近些年来,总有一些城市因为一道“接地气”的小吃,重新被放上中国旅游版图。美食成了城市的名片,也成了人们出行的新理由。
基于此,网络流行语“饭张力”也从“形容菜肴的美味程度”升级为“食物所具备的社会吸引力与情感牵引力”。而这背后,折射出中国旅游正在发生深层转变——从“看风景”转向“品生活”,从“打卡地标”转向“追寻烟火”。当看到游客拖着行李箱排队吃火锅的场景,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种新的旅行方式的诞生:一场由味蕾引领的城市漫游。
饭张力是对城市烟火的向往
笔者认为,“好玩又好吃”已成为广大游客出行决策的新标准。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分别增长8.8%和6.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7%。亮眼数据背后,“美食+美景”正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核心组合——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是追求“边吃边玩、边逛边体验”的沉浸式旅行。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食物早已超越了物质意义,成为人们情感共鸣的媒介。被短视频、博主与算法点燃的“味觉想象”,正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一口美食奔赴一座城。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小镇,只要那口味道足够“上头”,就能让人心甘情愿买票启程。
“饭张力”之所以强大,或许正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生活温度与城市烟火的向往。“味蕾游”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社交场景与生活方式的综合诉求。
这与首发经济逻辑高度契合,消费者愿为“首发体验”买单,而美食作为最易感知的“首发场景”,自然成为旅游决策的核心因素。当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看重“独特性”与“参与感”,美食的低门槛、高共鸣特性,使其成为连接游客与目的地的情感纽带。
“吃”之所以能产生强大拉动力,核心在于它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社交+文化+自我表达”的多重需求。
社交层面,美食是天然的社交货币,排队吃火锅、分享美食视频成为人们建立社交连接的仪式,甚至衍生出“美食社交圈”等新型社群。文化层面,地方小吃承载着地域记忆,吃一碗粉不仅是味觉满足,更是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比如螺蛳粉背后的柳州工业文化、热干面蕴含的武汉码头文化。自我表达层面,通过美食打卡,人们完成对“生活态度”的展示,他们不仅旅游,更懂如何品味生活,这种“生活美学”的追求,与国潮崛起、文化自信增强密切相关。
更深层看,美食消费反映了当代消费者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的消费升级,他们愿为“文化附加值”付费,而美食作为最易触达的文化载体,自然成为旅游的“情感锚点”。这种需求转变,正推动旅游业从“景观经济”向“情感经济”转型。
“味蕾经济”重塑城市流量地图
这一波“味蕾游”,也意外让许多非传统热门区域“出圈”,进而重塑了旅游吸引力格局。过去,景区是流量入口,周边是配套;现在,一家小吃店、一个菜市场可能成为目的地核心,带动周边住宿、交通、文创等消费。
传统景区的定位正在从“单一景点”转向“场景运营商”,其职能是将美食街区与景观结合,打造“边吃边玩”的复合体验。流量分散化不是威胁,而是推动景区从“资源依赖”转向“体验创新”的契机,谁能更懂游客的“味蕾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资料图 中新经纬摄
“小店撬动大生态”重构了文旅价值链。传统模式是“景点—酒店—交通”的线性链条,现在是以美食为核心的网状生态:有的网红小吃店吸引人流,带动周边老旧街区改造为文创空间,催生手作体验、非遗展示等新业态,形成“美食+文化+商业”的复合模式。比如长沙的文和友,通过复刻20世纪80年代老长沙场景,将小龙虾美食与怀旧文化结合,不仅成为游客必打卡地,更带动了周边商铺、民宿的繁荣,形成“吃一顿饭,逛一座城”的消费闭环。这种重构与首发经济逻辑一致,可通过“小切口”引发“大效应”。
对区域文旅而言,需从“资源整合”转向“场景营造”,比如将菜市场改造为“美食博物馆”,让游客在买菜过程中体验地域文化,或开发“美食+非遗”体验课,实现“消费即旅游”。同时,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小店、政府、社区共同参与生态构建,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味蕾经济的未来图景
“味蕾游”时代,旅游产业将从“卖资源”转向“卖体验”和“卖生活方式”。在核心策略方面,一是内容化运营,将美食故事、制作工艺融入旅游产品,比如开发“火锅文化体验课”,让游客亲手炒制底料、了解食材溯源;二是场景化打造,构建“美食+社交+娱乐”的复合空间,如边吃火锅边看脱口秀、在美食街区设置AR互动装置;三是社群化运营,通过美食社群建立用户粘性,比如推出“美食护照”鼓励多次消费,或组织“美食达人”探店活动。
笔者建议,“味蕾游”下一步将与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国潮文化、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AR技术可让游客通过手机扫描菜品,看到食材生长过程或历史典故,比如扫描火锅中的毛肚,显示其从养殖到上桌的全流程,增强文化沉浸感。
国潮文化则可赋予美食更多仪式感,比如开发“唐风火锅宴”,将饮食与服饰、音乐结合,让游客在唐代场景中品尝火锅,或推出“二十四节气美食”系列,将传统节气与地方小吃结合,形成文化IP。
乡村振兴层面,“味蕾游”可带动乡村美食产业链,比如将农家菜升级为“乡村美食IP”,吸引城市游客体验采摘、烹饪全过程,或开发“美食+民宿”套餐,让游客在乡村住下、吃好、玩透。
这些融合将催生“美食+科技+文化+乡村”的复合新业态,推动旅游向更深度的体验式消费升级,形成“吃在乡村、玩在科技、文化在身边”的全新旅游生态。
文: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封面图来源:中新网 李韵涵 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新经纬”(ID:jwview),作者:朱克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