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传感器迎「风口」,国内企业如何顺势起飞?

36氪VClub·2025年08月28日 17:18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中,通过新的技术路线来替代旧有的解决方案,为希磁科技打开了局面。

从工业革命到电力革命,再到信息技术革命,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迈向新时代。唯一不变的是,这三次技术革命中,均是西方国家牢牢占据着全球科技引领者的地位。如今,人类已经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新的技术革命也正在创造下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个“大变局”中,全球技术格局会变动吗?惊艳世界的DeepSeek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给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答案。同时,在制造业领域,在新能源车、具身智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上,在一向被“国际大厂”霸占全球大部分份额的磁传感器赛道,一个中国本土企业起步、发展、引领的故事正在上演。

智能感知的需求爆发,国内企业如何把握这一时代性机遇?

对人类而言,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是人体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对于机器人等智能体来说,传感器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在压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声学传感器、汽车雷达等一众传感器中,磁传感器不是人人皆知的存在,却是AI电源、新能源车、机器人等产业链上关键的一环。

通俗理解,磁传感器是一种将磁场、电流、温度、光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磁性能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广泛应用于测量电流、位置、方向等物理参数。作为现代电子系统的“感知中枢”,理论上,所有需要对电流、位置等监控的领域都用得到磁传感器。在实际场景中,磁传感器作为关键感知层器件,可应用于高密度电源、光伏逆变器、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

技术发展至今,磁传感器形成了两大技术路线,分别是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效应传感器(xMR)。而磁阻效应又进一步分为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AMR)、巨磁阻效应(GMR)和隧道巨磁电阻效应(TMR)。

其中,霍尔效应传感器使用历史悠久,是常见的磁传感器技术。不过,TMR技术能从根本上实现磁传感器各指标的突破,被应用于需要顶尖磁传感技术的场景,比如高功率密度能源转换、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具身智能、量子计算、超算中心等前沿科技及高增长行业。后续,在更高灵敏度、更低功耗等技术升级主要方向的引领下,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TMR技术将大行其道。

技术路线正在“变道”,磁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也即将迎来“大爆发”。有统计称,2024年全球磁传感器行业销售额为人民币1192亿元,预计于2029年将达到约人民币29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7%。

以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为例,磁传感器可应用于电池热管理、电机控制、运动辅助等领域。随着汽车产业大变革的到来,汽车磁传感器单车使用数量和单车价值量均有明显提升。据市场研究机构深企投发布《2025传感器产业研究——全球传感器细分市场格局与国产替代突围》,传统燃油车中使用约30个磁传感器,而在混合动力或者纯电汽车中,磁传感器数量会增加到约50个,单车磁传感器价值量也由120元增长至250元。

此外,五年后全球用电量总和翻一番才能满足AI的需求。随着AI电源需求的暴增,TMR传感器作为其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也将迎来飞跃式发展。有预测称,2029年全球TMR磁传感器的销售额将达到约人民币330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5%,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然而,就像其他以芯片为核心的元器件一样,TMR磁传感器国产化率低,高端市场进口依赖比例达90%。

TMR磁传感器的生产制造存在不小的技术壁垒。其生产环节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晶圆生产、传感器模组、解决方案等。其中,敏感芯体是整个传感器的核心。国际龙头普遍采用IDM(垂直整合制造)生产模式,而国内企业以Fabless(无晶圆厂,仅专注设计)和委托代工为主。

同时,元器件产业里客户资源是生存命脉。大客户对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偏好,需要元器件厂商自主把控整个生产制造流程。然而,不管是自主掌握芯片的设计生产,还是形成打通全产业链的生产链条,元器件厂商都要在资金投入和专业知识上有深厚积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全球磁传感器市场常年被国际巨头垄断,我国作为磁传感器消费大国,市场份额也常年被国际大企业把持着。

但,转机正在悄悄发生。随着磁传感器在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的使用,全新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开始崭露头角,僵化的市场格局出现松动。一家中国企业正靠着的IDM模式,突破市场封锁,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市场地位。

打造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IDM模式,这家磁传感器公司“突出重围”

安徽蚌埠的“中国传感谷”作为中国十大MEMS园区之一,这里集聚了传感器类企业200余家,希磁科技的传感器制造中心正坐落于此。

希磁科技成立于2013年,董事长王建国整个学术生涯围绕磁学展开,有着24年相关领域的研发及生产经验。从学术领域入局创业,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是希磁科技从“基因”里自带的创业精神。

创始团队求学时就开始了对磁传感TMR技术路线的研究。最初开拓市场时,面对磁传感器市场上成熟的霍尔技术路线,团队为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研发设计了全新的TMR磁传感,大受好评。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中,通过新的技术路线来替代旧有的解决方案,为希磁科技打开了局面。

现阶段,希磁科技已经囊括了电流传感器、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开关、金融磁头等全系列产品,其在工业级电流传感器、车规级电流传感器和磁编码器等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上取得了国际头部水平,部分产品甚至直接超越全球龙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收入计,公司目前已经是全球磁性传感器行业排名第一的中国公司,并且产销规模已经超过部分国际大厂。

如前文所述,磁传感器产业链上,芯片制造是技术上最难突破的一环之一,很多企业因为缺乏这项能力而只能沦为低端代工厂。希磁科技董事长王建国很早就了解到德国一家磁传感器企业Sensitec。这家公司曾是IBM的晶圆制造工厂,深耕磁传感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二十余年,其磁阻敏感芯体凭借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性,成功进入多家全球顶尖编码器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创立希磁科技后,王建国始终保持对Sensitec的关注,并最终在2021年击败众多竞争对手,顺利完成对Sensitec的收购。

随后,希磁科技可以充分利用Sensitec的晶圆产能,实现了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终端解决方案的IDM全链条整合能力,正式向国际一线大厂看齐。

同样重要的是,在Sensitec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品牌知名度的带领下,希磁科技开始获得与众多国际头部大客户接触的机会。截至目前,希磁科技的名字已出现在众多大厂的长期合作名单上。

当然,与头部客户合作,只有技术或者品牌还远远不够,服务是一切价值创造的终点。

希磁科技重视与客户的深度绑定,在很早期就参与进客户自身的产品研发中。董事长王建国直言,希磁科技自身发展的roadmap是通过帮客户制定他们的roadmap来倒推出来的。此外,在希磁科技的研发部,研发人员平均有30%的时间都花在客户处,真正践行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成立十二年的时间里,带着起源于实验室的磁传感技术,希磁科技逐渐形成了以海归专业人才为核心的130余人的研发团队,在蚌埠、宁波、无锡、德国、葡萄牙五地均设有研发基地,放眼全球建立了自身的“磁传感帝国”。据调研机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希磁科技在全球TMR磁传感器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二。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正在重塑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在时代性的机遇面前,国内的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国际市场,并从以往的“跟跑”进化到“领跑”的新阶段。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也将把产业链上如希磁科技这样的企业一同拉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最终通过为全球用户创造价值,成就新一代的“国际大厂”。

回顾这一路的创业路,董事长王建国表示,制造业不能投机,扎扎实实的价值创造是成功的前提。在这样简单又朴素的价值观指引下,希磁科技已经奠定了行业头部的市场地位。

在未来,随着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领域对电流、位置、精度等各方面的感知和控制诉求更清晰,磁传感器市场大有可为。作为学术背景浓厚、服务模式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希磁科技发展的天花板在哪里?长期的价值创造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