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曝“多品牌奶茶含反式脂肪酸”?喜茶首发声:不实
8月25日,一场“奶茶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测评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
喜茶、奈雪、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等品牌集体中枪。
喜茶第一时间回应,直指测评内容为“不实信息,严重误导消费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多品牌陷入“反式脂肪酸风波”,喜茶率先回应:信息不实!
昨天(8月25日),一场“反式脂肪酸风波”,再次让茶饮行业陷入舆论漩涡。
有媒体测评称,喜茶、奈雪、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品牌产品检测出反式脂肪酸。
消息一出,引发不少消费者恐慌。
当天傍晚,喜茶迅速回应指出:该内容为不实信息,严重误导消费者。
喜茶方面解释,牛奶等乳品中存在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这也导致使用真奶的产品检测出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现象。
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产品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13g/100g,该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关于“0反式脂肪酸”(低于0.3g/100g)的声称要求。
喜茶在回应中重申:将持续以“真奶、真茶、真果、真糖”等品质原料,为消费者带来符合“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速溶茶粉”要求的健康茶饮产品。
回顾事件起因,源于一篇关于奶茶测评的内容,内容发布者将喜茶、奈雪、蜜雪冰城、霸王茶姬、茉莉奶白、爷爷不泡茶、茶百道等主流茶饮品牌的经典产品送检专业机构,并披露了检测结果,包含糖、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等数据。
其中,喜茶的烤黑糖波波牛乳茶、奈雪的金色山脉珍珠奶茶、茉莉奶白的栀子奶白、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爷爷不泡茶的空山栀子被检出反式脂肪酸。
内容发布后,迅速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扩散,让现制茶饮行业再次陷入健康争议。
谈“反”色变?“乳制品中天然含有反式脂肪酸”
事实上,此次测评引发舆论风波,在于不少人对“反式脂肪酸”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反式脂肪酸分为天然来源和加工来源两种。
天然来源:主要存在于牛羊肉、乳及乳制品中。其中,乳及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83g/100g,液态乳、发酵乳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均低于0.08 g/100g,这也是为什么使用牛乳的茶饮产品会检测出微量反式脂肪酸。
加工来源:大家担心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部分氢化植物油、植物油精炼及高温烹调过程,常见于烘焙食品、糖果、油炸食品等。
研究表明,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尚未有明确证据,而过量摄入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有消费者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表示担忧,评论区也出现了 “以后还能放心喝奶茶吗”“是不是该彻底戒奶茶了”的疑问。
也有不少网友直言:“牛奶里本来就有反式脂肪酸,没必要妖魔化!”“什么年代了,还拿‘检出反式脂肪’吓唬公众。”
同时,也有网友注意到,该测评中未明确标注产品糖度选项(三分、五分、全糖),认为“该测试不够严谨”。
近两年,在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下,品牌不仅强调0反,也十分关注饮品合理用糖。
比如多数品牌提供3分糖、半糖、7分糖等选项,并探索用白砂糖、蜂蜜、甘蔗汁等天然糖源替代传统糖浆,甜菊糖苷、阿洛酮糖等代糖也在持续测试。
“0反”早已不是空话,茶饮透明做得还不够
虽然测评内容让多个品牌陷入舆论风波,但往积极方面看,更像是对整个茶饮行业健康化转型的“一场小考”。
回顾茶饮行业发展历程,健康化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从早期低成本植脂末主导市场,到用生牛乳替代奶精;从速溶茶粉冲调,到门店原叶茶现泡;从浓缩果酱调味,到新鲜水果现切现榨;从果葡糖浆到天然糖,乃至低卡代糖的多元选择,茶饮越来越健康。
尤其在“体重管理”成为国策的当下,“健康好喝”成为新刚需。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区域下沉品牌,都在用更健康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任。
但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尽管茶饮持续做健康迭代,但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更好地传达健康信息,还没有让消费者客观认识茶饮、相信健康茶饮。
此次风波势必倒逼行业更重视与消费者的“健康沟通”。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含量,是每个品牌的“必答题”。
让更多人“放心喝奶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品牌不仅要做得更多,还要说得更清楚、更透彻。
当品牌不再将“健康”作为营销噱头,而是真正贯穿于原料溯源、品控标准与透明沟通之中,让更多人可以辨别“风险”与“谣言”,终将改善“奶茶不健康”的刻板印象。
信任的建立,比任何健康标签都更具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作者:张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