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英伟达8月财报前瞻预测,万字深度报告 NVDA

美股投资网·2025年08月26日 08:42
英伟达财报料超预期,股价高位难暴涨,催化因素在数据、ODM、生态

我们美股投资网是唯一敢在英伟达财报前,明确亮明自己观点的频道!从2024年2月19日至今,我们已经连续做了六次英伟达财报前瞻,其中 5次全部正确。

这一次我们也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力求用数据说话!

我们这次对英伟达财报判断是:大概率超预期。但重点在于,英伟达的股价已经提前消化了大量利好,想要在这个位置来一波大涨,难度比之前可要大得多。换句话说,涨没问题,但不期望会暴涨。

  • 在接近 180 美元的高位,还有什么催化剂能让股价更上一层楼?
  • 华尔街的巨头们,是真的在加码押注,还是已经开始悄然撤退?
  • “中国变量”,究竟是压在头上的不确定性,还是翻盘的隐藏机会?
  • 面对市场里越来越响的“泡沫论”,我们该如何区分情绪喧嚣与真实逻辑?
  • 在容错率几乎为零的当下,什么样的指引能点燃市场,什么样的措辞又会瞬间踩雷?

今天,我们就会从这些维度,带你拨开数据的表面,看到背后真正的逻辑。本次分析,将是全网独一无二的深度解读。如果你想领先市场一步,千万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英伟达未来三大催化剂

英伟达如今的市值已经飙到 4.34 万亿美元(截止上周五),比日本一整年的GDP还要高。

英伟达之所以这么牛绝不仅仅因为GPU卖得好,那只是表层的故事。真正让资本市场疯狂的是,它数次财报里透露出来的对未来AI时代垄断地位的巨大预期。

曾成功投资过脸书推特Robinhood和Coinbase的美国顶级的风险投资(a16z)表示过,英伟达的优势,并非只是GPU性能,还有其围绕芯片,在网络、内存、供应链及产业生态上建立的护城河。

问题是,资本市场的逻辑残酷——没有永远的神,只有下一个催化剂。英伟达要想撑住,甚至突破 4.34 万亿美元的市值,就必须不断拿出新的增长故事。

那么接下来的催化剂有什么?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的大幅增长

要匹配英伟达当前的市值,数据中心业务必须保持高速成长,因为这是它最大的现金奶牛,也是所有AI叙事的底层支撑。如果这一块不继续高速增长,所有华丽的估值都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接下来,就得看英伟达最核心的客户:四大云计算巨头。

  • 亚马逊2025 财年资本开支预计 1000–1200 亿美元,并公布了单州 200 亿美元数据中心落地计划。
  • 微软单季资本开支已突破 300 亿美元,全年接近 900 亿美元,预计26财年将超过1200亿美元。
  • 谷歌2025 年资本开支已上调至850 亿美元(此前 750 亿),并暗示 2026 年还会进一步上行。
  • Meta 也将 2025 年指引提升至 660–720 亿美元,全部砸向 AI 基建。

合计来看,2025年四巨头资本开支总额约 3640亿美元,同比暴增57%,占到全球云资本开支增量的77%。这不再是“要不要采购算力”的犹豫期,而是已经进入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投入”的行动期。

除了云巨头,英伟达的 GPU 正在被新型云服务商和 AI 基建公司大举扫货。

被称为“算力军火商”的 CoreWeave,在 7 月 3 日率先部署全球首台 GB300 NVL72。并在指引中直言:未来 6 个月资本开支将激增 357%,以持续接收更多 Blackwell 集群。

AI 基建新贵 NBIS 则计划在 2025 年底上线 GB300 Ultra NVL72 实例,并已开放预订。为加速扩容,公司发行了 10 亿美元可转债,专门投入英国新建的数据中心,首期就要部署 4000 颗 NVIDIA GPU,目标在 2026 年前实现超 1GW 的供电能力。

要说谁的算力胃口最大,还得是 AI 实验室。

OpenAI:计划在 2025 年底让在线 GPU 规模突破 100 万张,为 GPT-5 及后续模型提供训练与推理支持。虽然没有公开点名供应商,但从现有性能和生态绑定来看,主力依然大概率是英伟达的 GPU。

xAI(马斯克的 Grok):五年内要做到 50 ExaFLOPS 的训练算力,也就是每秒能跑 50 百亿次运算,折算下来差不多相当于 5000 万张 H100。

7 月 22 日,马斯克还在推特上晒出 Colossus 2 数据中心的照片,紫色线缆密密麻麻直连 GB200 服务器——这不是概念图,而是正在落地的第二套超算集群,仅这一波就要用掉 55 万颗 GB200/GB300。

从云巨头到新兴玩家,再到 AI 实验室,全球正爆发一场“算力军备竞赛”,而英伟达是唯一的军火商。

ODM服务器厂商需求爆发

资本开支说明了客户“准备砸钱”,但能真正证明市场热度的,是ODM厂商的交付节奏。因为只有当GPU被装进机架、推到客户机房,需求才算真正落地。

以富士康为例,今年第二季度其 AI 服务器业务同比大增 60%,比第一季度的 54% 进一步提速。更值得关注的是下半年的指引:公司预计第三季度 AI 服务器收入将同比飙升 170%,机架出货量在一个季度内环比暴增三倍。换句话说,客户下单的芯片,正像被装上了传送带,以闪电般的速度从工厂流向了客户的机房。

而富士康并不是特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KGI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台.弯)前三大 ODM 厂商(富士康、纬创、广达)合计 GB200/GB300 AI 服务器出货量预计达到 27,000–28,000 机架。其中,第四季度单季有望突破 1 万机架,而第三季度的交付速度为“环比增速超过 300%”。

放眼全球也是同样的节奏。TrendForce 预测 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出货量将再增 24.3%;并进一步判断,2022–2027 年期间,全球 AI 服务器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 27%。无论是在台系 ODM 的生产线上,还是在全球云厂商的预算表里,唯一不变的是同一个方向:所有新增资源,几乎都在奔向 AI 算力。

软件与生态货币化

前两个催化剂已经证明 GPU “卖得动”,而能把曲线拉长的,是英伟达把硬件优势转成持续的软件与云服务收入。

最核心的护城河来自 CUDA 生态。据美股投资网了解到,全球超过 600万开发者依赖 NVIDIA 的 CUDA平台构建 AI 和其他应用;而 Business Insider 指出,CUDA 已成长为一个包含 900 多个库的庞大生态系统,是英伟达 AI 统治地位的核心壁垒。这种“锁死式依赖”,让开发者和企业难以跳出生态。

在此之上,软件和云服务开始改写商业模式。AI Enterprise 与行业巨头深度结合:Verizon 将其纳入私有 5G 方案,Oracle 则在 OCI 平台原生集成了 160 多种 AI 工具。客户不再只是买一台 GPU 就结束,而是像订阅 Netflix 一样,持续付费、持续使用。这种模式让英伟达在卖硬件之外,还能不断产生经常性现金流。

而在云端与落地环节,DGX Cloud 与 NIM 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前者被分析机构估算具备100亿美元级的年化收入潜力,展示了“算力即服务”的巨大空间;后者则通过推理微服务,让企业能像安装引擎一样,把 AI 应用快速投产。英伟达不再只是交付一块芯片,而是帮助客户把算力用起来,并持续收取服务费。一次性的买卖,转变为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大催化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需求爆发 → 出货兑现 → 生态变现。云厂商和实验室的资本开支,把 GPU 需求推到极限;ODM 的机架交付,让订单快速落地;软件与云服务的生态锁定,则把一次性买卖转化为长期现金流。

这就是英伟达的真正底牌:它不仅卖得动,还能持续赚;不仅有今天的爆发,还有未来的延伸。只要全球算力军备竞赛还在加速,英伟达的增长故事,就远远没有讲完。

它的同行博通,其股价的上涨则更多基于公司提供的明晰指引——AI收入将在FY25与FY26年同比增长60%。这一预期也令高盛认为,博通、英伟达股价的上涨不仅不是“泡沫”,而是反映更清晰的中期基本面改善路径。

华尔街集体看好!机构资金动向

在资本市场这一端,华尔街机构也在用自己的仓位,给英伟达的未来投下信任票。

上周,至少有九家华尔街大机构齐刷刷上调了英伟达的12个月目标价,把平均目标价推到了194美元的新高。按上周三的收盘价来算,这意味着股价还有超过10%的上涨空间。其中,摩根士丹利、瑞银、Wedbush、KeyBanc等头部投行都在其中。

在这九家里,最激进的是 Cantor Fitzgerald,直接喊出 240 美元的目标价,对应潜在反弹空间高达 36.8%(截止上周三)。最保守的汇丰也提到 200 美元,一口气把目标价上调 60%。

数字很亮眼,但光说不练假把式。分析师们目标价喊得再响亮,关键还是要看华尔街真金白银的流向。二季度 13F 持仓显示:

  • 摩根大通增持 4148 万股;
  • 先锋增持 3946 万股;
  • 高盛增持2137 万股,还加仓1705万份看涨期权 (CALL)
  • 美国银行则增持超 1561万份 CALL;
  • 巴克莱银行增持 1270 万股;
  • 道富银行也加了 955 万股。

这只是冰山一角。根据13F全机构持仓报告,更清晰看到:前十大重仓持有英伟达的机构数量,从 1769 家增至 2158 家,环比 +21.9%;新开仓机构暴增 43% 至 346 家;同时,清仓机构数锐减三分之一,减仓机构数也下降 8.3%。意味着资金结构整体是“偏多”的。

不过,机构们也没完全无脑乐观。二季度看涨期权的数量增加10.6%,但看跌期权的数量增加得更快,高达 38.7%。PUT/CALL 比率从 1.32 升到了 1.65,涨幅接近 26%。这说明,机构虽然看多,但他们也在用期权做保护性对冲。

将分析视角聚焦到对冲基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的短期情绪和潜在风险。和追求稳健的大机构不同,对冲基金目标就是“快、准、狠”,善用杠杆和衍生品搏取绝对收益,动作激进,也因此常被视为短期市场的“晴雨表”。

Q2 有 441 家对冲基金把英伟达放进了前十大重仓,比上季度多了 30%。持有英伟达的对冲基金数量从 769 增加到 791,总持股规模也从 21.7 亿股增加到了 22.8 亿股。

他们在期权上的操作,与全体机构形成对比。对冲基金在二季度Call 增加了 2%,而 Put 下降了7%。这让 PUT/CALL 比率从 1.32 降到了 1.20。换句话说,对冲基金是在押注上涨,比传统机构激进一些。

结论到这里就很清晰了,长期看,英伟达已经是华尔街的必选筹码;短期看,它却是分歧最集中的战场。传统大机构边买边防守,对冲基金则油门踩到底押注上涨——这种错位,决定了英伟达股价未来既有坚实支撑,也会有更大波动。

风险回报比

三大催化剂和机构加仓,已经把英伟达的“多头逻辑”解释得很清楚。但问题是——股价站在高位,市场对它的容错率极低。这个时候,风险回报比就成了投资者最该盯紧的关键。

英伟达这次财报,如果只是“不错”的数据,市场反应可能不大;但要想再拉出大的涨幅,必须拿出远超预期的新东西。反过来,下跌的触发点却简单得多。

看看前车之鉴:亚马逊二季度各项数据全面超预期,但因三季度指引不给力,股价盘后一度大跌 7%–8%;谷歌同样如此,Q2 营收同比大增 14%,依然 beat 预期,可因为把资本开支提高到 850 亿压缩了现金流,财报当晚股价跌超 2%。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容错率更低的英伟达。

与此同时,市场上关于“AI 泡沫”的声音再度升温。OpenAI CEO Sam Altman 坦言 AI 商业化的落地没想象中快;Meta 暂停 AI 部门招聘的消息,也让投资者心头一紧;MIT 的研究更直接,称当前 95% 的 AI 创业公司还在亏损。三条信号叠加,让人很容易联想到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场景。

但是摩根大通报告却显示,计划未来五年,企业会削减10%后台人员,美国电信巨头AT&T借助AI减少30%的呼叫中心流量,T-Mobile预期到2027年可削减75%的客户服务接触量。

当前争议核心在于AI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高盛预计,到2030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可节省高达9350亿美元的成本,占其总成本的约14%,AI投资的净现值回报约为7800亿美元,相对于3500亿美元的累计投资仍显示正向回报。

中国市场的“变量”

最后我们来谈,英伟达一道绕不过去的考题——中国市场。

上周四,英伟达通知部分供应商暂停 H20(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AI 芯片)的生产。要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英伟达在中国的生意完了?

但你想想,黄仁勋会坐以待毙吗?他可是个精明的商人,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这块占公司 13% 营收的大蛋糕拱手让人。

据我们美股投资网得到的消息,英伟达正在加班加点研发一款新的 B30A 芯片,最快 9月就能送样品。这颗芯片用的是最新的 Blackwell架构,性能大概是B300的一半,但对之前被吐槽太弱的H20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简单说,中国客户终于能在合规的框架下,用上真正“能打”的Blackwell芯片了。

这背后的好处太大了:销量能回升,价格能卖得更高,利润也会更好。

但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卖。

一方面,美国Z府必须点头。川普已经释放信号,允许卖“缩水版”,但要返还中国收入的 15% 作为代价;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也必须买账,得明确 B30A 符合进口审批。只有两边同时放行,B30A 才能成为英伟达的“中国

复活卡”。

市场对这一点极度敏感。本月初 AMD 虽然交出的财报并不差,但因在电话会上强调中国需求不确定,股价暴跌 9.5%。这给投资者提了个醒:哪怕整体业绩稳健,中国市场的负面信号依然可能压低股价。

因此,本次财报发布会上,黄仁勋的措辞至关重要。如果他能释放出“中国芯片销售不确定性正在减弱”的信号,股价大概率会走强;反之,一旦言辞谨慎甚至偏保守,市场可能立刻用下跌来回应。

此外,就像我上次财报中讲到过的一样,黄仁勋其实特别聪明,他很清楚市场想听什么。以前英伟达动不动就给出季度 15%、20% 的增长指引,结果预期拉太高,没达到财报后股价就大跌。

拿 2024 年第四季度来说,公司收入是 393 亿美元,对 2025 年 Q1 的指引是 430 亿美元,环比只多了 37 亿,大概 9.4% 的增幅。财报公布Q1是441 亿美元,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一路走高。

这次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英伟达给 Q2 的指引是 459 亿美元,环比只涨 18 亿,增幅只有 4%,好谨慎的数字!问题是,黄仁勋就是懂“压预期”的艺术。等到真正公布结果,如果再来一个超预期,市场自然就会被点燃。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英伟达的全部分析,如果英伟达150美元,我坚定看涨!但是现在几乎180的股价,纵使财报好也有可能跌,不过,这并不改变我们的核心逻辑——每一次大幅回调,都是绝佳的加仓机会。

就像我在今年 4 月 25 日 107 美元重仓买入英伟达一样,我们美股投资网从未轻易动摇过立场。

面对这样一只牢牢站在 AI 食物链顶端的公司,我们选择的策略只有一个:坚定持仓。

好了,你如何看待英伟达的财报,你又会怎么操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投资网”(ID:tradesmax),作者:前纽约证券Ken,36氪经授权发布。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一年涨价三次,还有没有人能管管了!”。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