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产品经理:别让焦虑,毁掉你的产品
当焦虑主导决策,它不仅吞噬你的判断力,也可能悄悄毁掉你正在打造的产品。本文将从典型场景出发,拆解焦虑如何渗透进产品流程,并提供实操建议,帮助你在压力中保持清醒,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选择。
凌晨一点的办公室,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需求清单,头发散落一丝丝散落在桌子上,椅子旁,指尖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
作为一家 SaaS 公司的 B 端产品经理,你负责的工程管理系统已经第三次因为需求变更延期,研发团队的抱怨像针一样扎在心上,而销售那边催上线的消息又在钉钉里不停跳动。
这种窒息感,几乎是每个 B 端产品经理的日常。
当你同时面对客户的突发需求、研发的技术壁垒、老板的进度压力时,焦虑就像藤蔓一样悄悄缠上来,最终精心规划的产品蓝图,产出后变成一团乱麻。
但焦虑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提醒你需要调整的信号。
焦虑是我们身体里与生俱来的东西,与其费尽心思消灭它,不如接受现实。
焦虑就像是身体潜藏的病毒一样,当免疫系统松懈焦虑就会自己冒出来。
我们不可能彻底消灭病毒,当然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焦虑,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避免焦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过分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焦虑的根源以及相对于的解决办法。
定问题:B 端产品管理焦虑的三个根源
很多人以为焦虑是心态问题,其实背后藏着更本质的逻辑漏洞。就像医生看病要先找到病灶,解决焦虑也得从源头下手。
第一个根源,是需求的 “薛定谔状态”。
B 端产品涉及采购方、使用方、决策者等多重角色,经常出现 “销售说客户要 A,实际调研发现客户要 B” 的情况。模糊的需求就像没有锚点的船,随时会被市场的风浪带偏。
第二个根源,是协作的 “齿轮错位”。
研发觉得产品经理不懂技术,产品经理觉得研发不理解业务,测试总在最后关头发现致命漏洞 —— 当团队成员站在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就像齿轮之间出现了缝隙,再精密的设计也会运转失灵。
第三个根源,是能力的 “天花板困境”。
B 端产品的护城河往往藏在复杂的业务逻辑里,当产品经理对行业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技术的认知仅够应付需求文档时,面对客户提出的深层需求,就会陷入 “想不清楚、说不明白、做不出来” 的恶性循环。
找方法:三个破解焦虑的操作方法
找到根源后,解决焦虑就变成了有章可循的技术活。分享三个经过验证的实战方法:
需求管理:用 “三层过滤法” 锚定核心
第一层过滤 “真伪”:每次接到需求,先问三个问题 —— 这是客户的真实需求,还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的临时方案?这个需求能带来什么具体价值?没有这个功能,业务会受到多大影响?
第二层过滤 “轻重”:画一张四象限图,横轴是紧急程度,纵轴是重要程度,把需求填进去。记住,那些 “重要但不紧急” 的需求,往往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层过滤 “边界”:明确告诉所有相关方,这个版本的功能清单是 “什么”,以及 “不是什么”。就像给气球划上边界,才能在膨胀时不会爆炸。
协作管理:建立 “翻译官思维”
面对研发团队,少谈 “我想要什么”,多讲 “用户在用这个功能时会遇到什么场景”。把 “这个页面要更简洁” 翻译成 “用户在操作到这一步时,平均停留时间超过 30 秒,我们需要减少 3 个不必要的点击”。
面对销售团队,把技术术语转化成客户能听懂的语言。当研发说 “这个接口需要两周开发” 时,告诉销售 “这意味着客户能在两周后,用手机实时查看数据报表,比竞争对手快三倍”。
本质上,B 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在业务和技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两边的人都能看到对岸的风景。
能力管理:修炼 “T 型知识结构”
纵向要深 —— 成为行业的 “半个专家”。花三个月时间,跟着客户的业务团队一起上班,看他们怎么开会、怎么处理异常、怎么跟上下游沟通。当你能说出 “这个流程在旺季会有三个卡点,第三个卡点会导致每天至少 50 单延迟” 时,提出的需求才会有穿透力。
横向要广 —— 理解技术的 “可能性与局限性”。每周跟研发负责人吃一次饭,请教一个技术问题;把常见的技术架构图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搞懂每个模块的作用。不需要写代码,但要知道 “为什么这个功能开发需要两周而不是两天”。
破局之道:焦虑的克星,是行动
当然更多的时候,焦虑还是源于我们丧失了理性思考。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爆发”“绷不住了”这些词来形容情绪?就是因为它来得很快,我们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就已经上头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时提出来的。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人对挫折的认知是否合理。
其中,A(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性事物,即刺激;B(Beliefs)指人们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知觉、认识和评价;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A会直接引起C,就比如另一半没有回信息,导致自己很失落和生气(结果)。但是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
按照艾利斯的观点,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不合理的逻辑或思考,即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会导致不适当、不适度的挫折反应。
减少不合理信念,则大部分的困扰和问题可能减少或排除。
也就是说,要想改变C,要想让我们的情绪好一点,只有改变B,也就是转变我们的信念系统,因为我们没办法改变A,我们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无能为力。而转变观念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强迫自己回归理性思考。
比如,很多家长一看见自家孩子打游戏、看电视就生气,就焦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打游戏会耽误学习,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进而找不到好工作,这样他一辈子就毁了。
但是,当你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这是典型的滑坡谬误——你把一连串的微小可能性,当成了必然。
比如,孩子打游戏跟学习不好没有必然联系;学习不好跟找不到好工作,乃至人生失败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你非常主观的判断,是你焦虑的源头。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很多人都会陷入的逻辑误区——人们会使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1,接着就会发生A2,接着就会发生A3,最终就会发生An”。从A1推论至An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事实上,现实不一定会照着线性推论发生,也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在事件发生、做出判断之前,如果你要是能停下来,冷静地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比如:
- 我预想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
- 如果发生了,结果一定会那么糟吗?
- 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把你的思路拉回来,你的焦虑也会因此得到缓解。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终极行动指南。而一旦你行动起来,焦虑往往就不见了。
记住焦虑的克星,是行动。
写在最后:焦虑的背面是机会
仔细想想,那些让你焦虑的时刻,恰恰是产品迭代的关键节点。
客户/项目经理/销售的一个 “不合理” 需求,可能藏着未被发现的市场痛点;研发提出的技术难题,可能倒逼你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自己的知识盲区,可能正是下一个能力增长点。
就像航海家不会害怕风浪,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这些波动让船保持前进的动力。
B 端产品经理的成长,也藏在与焦虑共处、并不断破局的过程里。
下次当焦虑感袭来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这个焦虑在提醒我什么?然后拿起工具(比如:Xmind),一步步拆解它、解决它。毕竟,好的产品从来不是在完美的环境里诞生的,而是在无数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模样。
加油产品经理。
—致我的媳妇,她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B端产品经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青山,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