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个研究“文献”的产品经理

Kevin·2025年09月26日 16:04
工程与商业化思维与技术壁垒结合

这一周,一直在忙着建设脑机接口实验室的工作,所以没有更新,从做产品经理开始,现在回过头看曾经在职场上产品经理的工作技能分享,到现在的空间计算、脑机接口的系统建设内容,不由得感叹,产品经理的思维一直在影响着我,甚至是现在博士研究。

产品经理的工作思维,除了商业化思考与运营,更离不开工程思维。

市面上的产品经理,都专注于软件工程或某些功能产品的原型设计,而在博士期间,因为学业要求需要看和查阅文献,我逐步发现很多曾经在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技术壁垒,其实都在论文研究里。

学术研究,可以直观提升一个产品经理的技术壁垒。

减少很多在技术壁垒的弯路,比如我们现在做的脑机接口,大量的算法与硬件工程都是来自于对方文献中的研究,基于对方文献研究的成果再进行迭代与集成与二次开发,我除了需求调研患者、医生、以及医院的使用场景、需求外,其工程化能力是核心资源,如何将各类算法、硬件打印、电板组装、系统接通、数据联调,再进行软件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成了我一个产品经理的所有工作内容。

相比不看文献的产品经理优势,现在我做产品经理不像我们曾经在大厂与互联网公司那样,需求要敲打的那么细节,更多是大而全,球形的思考产品的商业模式、研发策略与规划,以及考虑未来资源的投入与回报。

我做产品经理查阅文献与研究文献,主要关注4个部分

1.项目摘要与介绍

读博后你才发现很多论文与研究你根本不需要精度,一个标题与摘要就知道这个研究内容你能不难用上,如果你是像我一样有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你甚至是很快可以判断这“是不是竞品”,竞品就意味着可以借鉴或者有相似的地方。

摘要与介绍也能够讲清楚这篇研究是做的算法、还是文献综述、还是Meta分析等。

2.匹配项目是否有开源代码与硬件图纸

有开源代码的研究文章一般会放在GitHub上,同时还会有单独的官网介绍其算法,算法要关注是否是开源协议可以商用或公开使用,这就可以有助于实现。

比如在外骨骼研究论文里,提供了外骨骼的硬件瓶装方案与3D打印图纸,产品经理可以直接解决其硬件的研发问题,用来做封装与组装。

但是即使没有提供算法,因为研究里也会把数学公式与函数介绍出来,现在有了AI,我也会用GPT5这类付费模型进行算法重建,从而通过逆向工程来解决自己做产品所需要的技术缺乏问题。

3.对方的系统或算法框架实现逻辑

看多了文献之后,我还会发现很多论文里都会有试验方法的流程图,所以重点关注其试验方法里的流程图节点、以及观察研究对方的实现途径。

比如这篇是BCI几年前的顶刊,讲解了通过脑机来控制下肢与上肢外骨骼的流程图示意,说明了其中的技术实现。如下图是其另外一篇文献讲解BCI接口中实现外骨骼控制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是植入式脑机,因为我做的是非植入式,所以可以马上排除这类植入式脑机的研究文献了。

如下是文献中针对多模态医学影像的识别,文献里讲解了使用Chexzero算法来完成0训练,就达到肺结节的识别。

一张图往往可以节省不少阅读文献文本的时间与理解对方内容的时间,图里面说清楚了相关的技术栈、算法、以及实验结果。

4.对应的算法与系统项目的限制

最后一篇文献论文里都会讲解其算法的限制与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很多文献都是停留在博士研究或某实验室课题的研究,没有扩展了。

因此我们要重点解读其未来的走向,因为有的文献成果可能就是为了发论文,并没有什么源代码的说法或者系统迭代的走向,因此限制就非常重要在论文的conclusion里面以及future上这部分要看看。

5.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不能太早,如果一些研究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考虑到语言代码、环境、硬件参数等变化,太久远的往往就难以复现,甚至是现在有新的算法、模型可以替代,一般不超过4年。这些文献都有发表的时间,以及期刊。往往期刊越好,研究时间越近,这类算法与研究内容更可以复用。

超过4年之后的文献与研究可以暂时不关注。

产品经理读计算机博士,薪资待遇的确是翻倍或者几倍

虽然我现在成为一个斜杠青年,一直在做产品创业,但是我身边很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博士在大厂薪资待遇上都是比较客观的,同时就业也没有压力,如果你还是研究医学方向的,那更客观。

几乎他们在找工作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非大厂的会担心留不住,大厂的会担心不好管,所以在面试的时候适度收敛也很重要。

最后当产品经理进入博士研究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工程思维与学术研究结合,否则就导致产品难以商业化,甚至是在用户体验的基础要求都无法达到。一开始所选择的产品研发思路就注定了产品长得奇丑无比。

这一点你看很多的医学计算机类的研究,就可看到系统界面都是非常丑陋的。

因此,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做产品经理的产品框架思维。

做的产品就布局现在软件层面上了,而是在考虑到商业模式的同时,可以没有受限制任何软件、硬件层面来做产品研发,最终产品还是由之前的软件研发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

如下图是产品框架思维与用户体验驱动产品设计的蓝图:

前面提到的各种文献阅读与算法研究,其实本质上就是来自于产品经理的产品框架工作能力,但相比于普通产品经理,工作是本质区别。如下是现阶段普通类产品经理会做的工作,页面优化与流程设计

而有了产品框架之后,再聚焦在每一个前端应用上,比如APP、比如网站,这些是刚毕业或者3-5年的产品经理做的工作,如何让用户体验更好,并且聚焦在流量、增长、点击率、拉新、活跃度等指标上。

而有了应用前端之后,中间的算法、云服务、数据存储等分发,就是需要产品经理与后端开发、运维协作完成组件,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内部、外部打通的产品。

我做产品经理之后,在博士期间研究文论与算法,本质上对这些框架的战斗力提升,比如现在AI模型上,很多的图像识别、与多模态任务处理的算法机制,这些机制相比市面上那些软件工程的,肯定会有更好的提升,通过组装文献中的算法达到更好的适用性。

最后,即使某些研究算法没有公开源代码,但是可以通过给作者email申请使用也是可以拿到对应的软硬件代码、图纸,并且作为二次开发使用。

以上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从工程化到学术研究的一些经验分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ID:Kevingbsjddd),作者:Kevin那些事儿,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产品之光》、《迭代》作者公众号: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