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角度出发,K12产品如何解决“家长觉得贵”的难题
家长说“贵”,你就降价?那是产品思维的误区。真正的解法,是让家长看懂价值、感知效果、愿意买单。这篇文章不是讲套路,而是用5个实战方法+真实案例,教你如何把“贵”变成“值”。
前段时间面试了K12 1对1的产品岗,CEO 抛出个问题:“要是家长觉得我们产品价格太贵,你怎么解决?” 当时我脑子懵了一下 —— 虽然之前做过零零散散的优化(例如产品价值外化),但还真没系统梳理过,不过作为产品,问题逐层拆解并且制定解决方案是最基本的能力,整体方案围绕“将贵变成值”。下面是我整理的思路和过往对应的案例,希望能帮到同样在这事儿上犯愁的朋友。
一、先搞懂家长说 “贵”?
不要一听见 “贵” 就降价,“觉得贵”从来不是价格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是家长心里 “付出的钱” 和 “能拿到的价值” 不匹配。我把家长的顾虑归成了三类,几乎能覆盖 99% 以上的情况:
1. 只盯价签,没看 “里子”
有些家长选产品,就像买菜比价似的,拿两家机构的课时费直接比。曾遇到家长,说 “你们 1 对 1 要 200 元一节,隔壁才 150”,跟她解释 “我们老师都是教龄 10 年以上的骨干教师,甚至优秀是退休的优秀教师,隔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他机构老师2节课教会的知识我们的教师1节课就可以教会,你认为谁更值?谁更能带领你的孩子把分数提上去?”,她愣了下说 “当然有经验的老教师了?你这样说还是你们的值”。不是家长故意挑刺,是他们没养成 “看价值” 的习惯,眼里只有数字高低。
这个案例运用的是“锚定效应”,帮重置锚点。家长一开始就把 “课时单价” 当作判断的唯一锚点(比如 150 元 vs 200 元),陷入了 “单一维度对比” 的认知陷阱。你通过指出 “骨干教师 1 节课 = 其他老师 2 节课”“提分效果差异”,其实是在帮家长重置锚点—— 将锚点从 “价格数字” 转移到 “单位时间价值” 和 “最终效果” 上,让家长意识到之前的对比维度是片面的。
2. 知道有价值,但没看透 “好在哪”
用心的家长,会问 “你们比xx家贵在哪呢?”,他们会探究贵的原因,主动判断自己值不值。之前推过一个学情诊断的产品包(问题整段+自适应学习计划),有家长问 “这个诊断是干嘛的?”,CC同事说 “能找知识点漏洞”,家长听完还是摇头 “我们知道自己的漏洞在哪里”。后来CC补了句 “这个系统背后有 10 万道真题数据,有将近1W个孩子做过诊断,根据诊断能精准到你家孩子哪道题错了是因为公式没吃透,还能自动推针对性练习,这1W个孩子平均提分xx”,家长立马坐下来细聊 —— 你看,不是价值不够,是没把 “隐性价值” 说透。
这个案例是最普遍的”知识性诅咒“,“知识的诅咒” 指的是:掌握信息的人(比如 CC 同事)很难理解没掌握这些信息的人(家长)的认知状态。CC 一开始说 “找知识点漏洞”,是因为他知道系统的价值,但家长不知道 “找漏洞” 的技术含量和数据支撑,自然觉得没用。后来补充 “10 万道真题、1 万孩子案例、精准到公式漏洞”,就是打破了这种信息差,让家长从 “模糊感知” 到 “具体理解”,从而认可价值。
3. 真懂行,确实比竞品贵
这种情况很少见,一般是家长本身就是教育行业的,或者对比了七八家机构。之前有个做教育机构运营的家长,跟我说 “你们小学奥数 300 元一节,XX 连锁机构才 220”,还指出 “人家是总部统一培训老师,成本低,你们用本地重点中学老师,成本高但普通家长未必懂”。这种时候降价没用,得想办法补 “差异化价值”—— 比如后来加了 “跟重点中学老师直通的升学咨询”、“考前冲刺和心理辅导”,家长反而觉得 “贵这 80 元值了”。
这类家长懂行业成本,知道价格差异的来源,常规价值无法打动他们。后来加的 “重点中学老师升学咨询”“考前心理辅导”,属于竞品没有的稀缺性服务—— 这些服务是家长无法从低价竞品那里获得的,且直接关联到 “升学” 这个核心诉求,让家长觉得 “多花的 80 元买了稀缺价值,很值”。
二、把 “觉得贵” 变成 “觉得值”
解决“觉得贵”不用搞花里胡哨的套路,核心就是让家长 “清清楚楚看到价值,明明白白愿意买单”。下面5 个办法是我之前落地过的,每个都有真实案例,大家可以直接参考:
1. 把 “贵在哪” 摊开了说 —— 价值可视化
家长最烦 “不明不白的贵”,把成本和效果摆出来,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
案例 1:成本不是藏着,是 “比着给人看”
之前做过K12 辅导产品,我在产品宣传中加了个 “成本对比表”,没玩虚的,直接写真实投入:
师资:70%老师是985/211毕业,平均教龄6年,招10个老师最后只留3个(行业一般留7个),每个老师每月还要花800元培训,每月定期考核;每节课的成本60%话费在师资费用上;
研发:每年砸1000多万做课研和AI系统,每年真题就新增了10W道,小学到高中的知识点都能查;30%花在研发上
服务:除了讲课老师,每个孩子还有个学管师盯作业,每月还开家长会,单场家长会筹备就要200元;10%花费在服务上。
效果:不同分数段学生学习效果数据(采样收集,ps:肯定是找好的数据)。
我还特意用深色标我们的数据,灰色标行业平均水平,家长一看就懂 “原来多花的钱,是花在这些地方了”。有个家长当时就说 “之前觉得贵,现在看你们投入这么多,反而放心了”。这个案例利用“透明化效应”+“对比效应”
案例 2:不说 “总价”,说 “提分成本”
家长对 “3600 元 30 节课” 没概念,但对 “提 1 分花 120 元” 很敏感。上次做中考冲刺课,我改了详情页的说法:
先给数据:60%的孩子学30节课,某科能提30分;
再算细账:3600元÷30分=120元/分,还补了句“隔壁机构提20分要3000元,算下来提1分150元”。
有个家长跟我说 “本来觉得 3600 贵,一算每分才 120,比别的机构还划算,就报名了”—— 你看,换个算法,家长的感知就完全不一样。通过心理账户+比例偏见,让用户忽略总价更高的事实,从价值考虑。
2. 让家长觉得 “买课还赚了”—— 增值服务绑定
别只卖课程,把 “附加权益” 打包进去,家长会觉得 “花一样的钱,拿到的更多”。
之前帮少儿英语机构做套餐,1.5 万元 80 节课,家长总犹豫。后来我加了几个权益,还标了市场价:
送20节正课(值4000元),跟主课衔接,专门补口语和语法;
免费做学习诊断(值499元),教研老师亲自出报告,说清楚孩子哪弱;
送定制练习册(值200元),跟课堂内容同步;
加个30天保障,学10节课没效果,已上课按5折退。
宣传时重点说 “1.5 万不仅买 80 节课,还拿 4699 元的权益,相当于省了近 5000 块”。有个家长本来想再等等,一听 “不买就少拿这么多东西”,当场就付了钱 —— 人都怕 “吃亏”,你把 “亏” 摆出来,他们反而愿意行动。
这个案例运用的是损失厌恶+禀赋效应。
3. 别让家长跟低价比 —— 锚定对比设计
家长很容易被 “低价产品” 勾走,你得主动帮他们找 “对标的参照物”。
之前做高端留学备考课,单课时 350 元,总有人说 “别家才 300”。后来我做了个 “竞品对比表”,不跟低价的比,跟两个同档次的头部机构比:
师资:我们100%海外名校硕士,教龄8年;竞品A才80%,教龄5年;
课程:我们有1对1+小班+模考解析,还送定制备考规划;竞品B没规划;
服务:我们有学管师+留学顾问,竞品A只有学管师;
价格:我们350,竞品A340,竞品B360。
家长一看就明白 “原来 350 元能拿到这么多服务,比同档次的还划算”。有个家长说 “之前光看价格,没注意服务差这么多,现在觉得 350 元很值”—— 你帮家长找对 “对比对象”,他们自然能判断贵不贵。
这是对 “锚定效应” 的精准运用。家长的判断标准会被这两个高价位锚点带高,当看到你家 350 元的价格,同时服务(师资、课程、留学顾问)更全时,会自然觉得 “价格相当但价值更高”,而不是 “比低价贵 50 元”。
4. 别让家长 “一次掏太多”—— 分层产品设计
很多家长不是不想买,是 “一次性付 1 万多” 压力太大,你得把 “大套餐” 拆成 “小台阶”。
之前做 K12 数学课时,12999 元的年度包没人问,我拆成了四层:
9.9元试听(1节课):先让家长感受老师讲课怎么样,没压力;
199元3节突破课:针对孩子薄弱的知识点,比如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短期问题;
1999元20节进阶课:覆盖一学期的内容,还送学情报告,适合想系统提升的;
12999元年度包:全年课程+定制计划+升学建议,留给信任我们的家长。
拆完后,很多家长从 9.9 元试听开始,慢慢升到 1999 元,最后买年度包的也多了。有个家长说 “一开始觉得 1 万多太贵,先试了 9.9 元,觉得老师好,才一步步续的,现在觉得年度包也值了”—— 给家长 “循序渐进” 的空间,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高价。
通过登门槛效应,把 12999 元的年度包拆成 “9.9 元→199 元→1999 元→12999 元” 的阶梯,家长从 “低门槛试听” 开始,每一步付费都是对产品的一次 “小认可”,这些小认可会累积成对 “高价包” 的信任,最终愿意为年度包付费,而不是一开始就被高价吓退。
5. 让 “别人的好评” 说话 —— 用户证言强化
家长信 “销售说的”,更信 “其他家长说的”,你得把真实案例摆出来。
之前做中考体育培训,200 元一课时,家长总犹豫。后来我在门店和社群里放了几个真实案例:
王同学妈妈:一开始觉得200元贵,试学30节课,体育从65分提到90分,最后考上了目标高中,她说“比普通机构贵50元,但提分快,值了”;
李同学妈妈:本来觉得1800元的月度包贵,试了一个月,孩子篮球投篮命中率从40%升到65%,立马续了季度包,还拍了视频说“教练专业,比低价班好太多”。
我还把孩子的成绩单、课时记录都配上,家长一看就信。有个家长说 “本来还在犹豫,看别的家长说效果好,就报名了”—— 真实的案例,比再多的推销话都管用。
家长信 “其他家长的话”,本质是 “从众效应” 在起作用 —— 当他们看到 “王同学提分 25 分”“李同学命中率提升 25%” 时,会觉得 “这么多家长都认可,肯定没问题”,从而降低决策顾虑。同时,你配上 “成绩单、课时记录”,让证言更具真实性,这种 “社会证明” 的力量,比销售的单向推销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来自 “同类用户的真实体验”。
三、别跟家长 “掰扯价格”,要跟他们 “聊价值”
做产品这么久,我发现一个道理:家长不是怕花钱,是怕 “花了钱没效果”。所以破解 “觉得贵” 的困局,核心不是降价,是让家长清楚 “我的钱花在哪了,能拿到什么效果”。
上面这 5 个办法,本质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 “模糊的价值” 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比如把成本摆出来、把效果算细、把权益打包、把案例晒出来 —— 这些事看似简单,但能让家长从 “犹豫” 变成 “信任”。
最后想跟大家说,产品经理做用户决策引导,不用搞复杂的心理学套路,真诚一点、实在一点,把用户的顾虑拆透,把产品的价值说清,自然能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大家有其他好的思路,也欢迎一起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luff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