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学习之道”:如何忍受无知带来的痛苦,实现知识的复利增长?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感觉良好、追求地位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真正的成长,始于直面“我很愚蠢”的痛苦。文章来自编译。
如果我们总是放任自己,就会永远等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结束,然后才能真正开始干活。唯一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是那些对知识极度渴望,以至于在条件依然不好的时候仍不懈追求的人。因为你永远也等不到条件好的时候。——C.S. 刘易斯
学习大量真正有用的信息极其重要。这也许是利用时间可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它能改善生活,让你更有能力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哪怕你就读于顶尖学府或从事对认知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让大量时间流逝,却没有真正学到很多东西。真正持续的学习需要高度的警觉、自我反省、坚韧的心态、有效的策略和工具,以及问责体系。
根据我的经验,无论在哪里,人们都非常乐于见到那些真正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去学习某件事并进行深入思考的人,而不是那些只学习表面知识、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正确“暗号”的人。我感觉有些人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温暖光芒,一种“在场感”。仅仅是和他们同处一室,就能让我感到深刻的陪伴。这些人不是我生活的圈子,有着迥异的背景和信念。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努力去真正地了解世界,但同时对新思想保持着彻底的开放态度,没有将自己与陌生的环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隔绝开来。我认为,用心投入到真正的学习中,你也能散发出同样的光芒,并让你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涯)变得更好。
我收集到了一些学习之道以及对学习的思考。这些方法主要来源于我试图模仿的那些学识渊博得惊人的朋友、撰写学习相关主题的作者,以及我自己在学习和作为一名教师的经历。
我把这篇文章分成了“心态”和“工具”两部分。学习心态至关重要,因为导致人们在学习上停滞不前的原因,往往更多地与他们内在的地位感有关,而不是缺少信息或有用的工具。
目录
心态
学习 vs. 假装学习
面对“感觉自己很蠢”的心理韧性,并接受自己的无知
接受你所学的很多东西可能已是沉没成本
让你面对新领域感觉自己很蠢时能坚持下去的办法
工具
运用间隔重复
选择学习内容
确定关于世界的核心重要事实,并以此构建普适的世界观
从一个简单的叙事框架开始,以后再填充事实
初学一个新领域时,先确立坚定的信念,然后随时间调整,而不是一直保持不确定
选择能真正帮助你学习的材料
建立自我检测的体系
大量做笔记
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交流
使用大语言模型(LLM)
通过写作来学习
维基百科及类似资源
有助于你专注学习的仪式
心态
学习 vs. 假装学习
记“暗号”
请原谅我接下来要写的内容,但我很喜欢 Eliezer 那篇关于“记暗号”与“真正理解”之间区别的文章。
看似天资聪颖其实只是知道“暗号”的小孩很多。“暗号”基本上就是一种工具,用来表达:“看!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学习某个主题,然后了解到了这个有用的信号,表明我学过了。其实那个信号并不能帮助我付诸实践,但只要说出来,就能让我获得一种这个人真聪明的地位感。如果我说了,你就必须给我这种地位!”很多学校教育都包含了学习“暗号”这一环节。
如果你遇到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学习,却把精力主要在优先学习那些他们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地位的“暗号”,而不是真正试图去理解世界的人,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我记得小时候去过某人的家,看到他家的墙壁上摆满了关于特定主题的书。这让我很兴奋,因为他们显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学习,我很想听听他们的见解。然而,当我开始问他们学到了什么时,他们似乎更感兴趣的是向我展示他们能复述那些表明自己是“读过很多相关书籍”这类人的句子。他们总是把对话强行拉回到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上,而不是将知识运用到有用的背景下。
坚持区分“真正学习”和“只是记住暗号”在心理上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都受到社会地位的驱使,希望被看作很聪明,很有能力。责问自己“我是真的学到了东西吗?还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派对小把戏,或是一种展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方式?”很难,但对于真正理解世界至关重要。
假装学习感觉很好。真正的学习往往感觉很糟。
很多人在以为自己学习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假装学习(记“暗号”)。
下面这段引文来自克瑙斯高(Knausgård)自传的第一卷,他在这里给出的关于“假装学习”及其带来的良好感觉的描述我很喜欢。虽然有点长,但值得一读:
埃斯彭自己可能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我总是假装什么都懂,但他把我拉进了高等文学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可以就但丁的一行诗写出论文,在那里,任何事物都显得不够复杂,艺术处理的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并非一种浮夸的说法,因为我们接触的是现代主义经典,而是在“不可把握”的意义上,布朗肖对俄耳甫斯凝视的描述——那黑夜中的黑夜,否定之否定——便是最好的例证,这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们所过的琐碎且多半悲惨的生活,但我学到的是,即使是我们那荒唐而无足轻重的生命,我们无法得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一无所获,一切都超出我们的能力与力量范围,也在这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因此也与那至高无上者有所关联,因为书本就在那里,你只需去读,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将我排除在外。你只需伸手去够。
现代主义文学及其庞大的体系是一种工具,一种感知形式,一旦被吸收,它带来的洞见即便被拒绝,其精髓也不会丢失,甚至其形式也能留存,然后可以被应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迷恋之物上,这些事物于是便可能突然以一种全新的、意义非凡的面貌出现。埃斯彭走了那条路,而我跟着他,像一只没脑子的小狗,这是真的,但我确实跟着他。我翻阅阿多诺,读了几页本雅明,埋头于布朗肖几天,看了看德里达和福柯,试着读了克里斯蒂娃、拉康、德勒兹,同时,埃克勒夫、比约尔林、庞德、马拉美、里尔克、特拉克尔、阿什贝利、曼德尔施塔姆、伦登、汤姆森和豪格的诗歌在周围漂浮,我从未在那上面花超过几分钟,我像读散文一样读它们,像读麦克林或巴格利的书一样,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理解,但仅仅是接触它们,把它们的书放在书架上,就带来了一种意识的转变,仅仅是知道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丰富,即使它们没有为我提供洞见,我也因直觉和情感而变得更加富有。
当然,这些东西在考试或讨论中都拿不出手,但这并非我这个“敷衍大王”所追求的。我追求的是丰富。比方说,在阅读阿多诺时,让我这个人丰满的并不是我读到的内容,而是在阅读时对自我的感知。我可是个读阿多诺的人!
很多人和克瑙斯高做着同样的事。他们读完整本书,仅仅是为了体验成为那种“读这类书的人”的感觉,而没有获取任何关于世界的实际信息。
学习时间很宝贵,避免“装模作样”很重要,但在心理上很难做到。很多人的学习受到自身不安全感和需要巩固社会地位的需求所限制。假装学习通常感觉很棒,而真正学习则令人不快。人们往往喜欢干那些让自己感觉地位高的活动,而排斥那些让他们感觉地位低的活动。真正的学习往往需要与陌生的新思想作斗争,这会让你感觉自己很蠢,而且这些思想可能无法轻易融入你已有的世界观。你可能会了解到一些人类事业的完整体系,它们与你生活中所珍视的东西毫无关系;或者接触到一些关于科学、哲学、艺术或诗歌的思维方式,这些方式显然为那些花了数十年思考它们的人带来了很高的地位,而你才刚刚开始思考。对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开放态度在情感上是一种挑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难。15岁时第一次学习基础经济学或微积分感觉很兴奋。但30岁时第一次学习这些,会让你感觉错失了重要的机会,所剩时间无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会避免这种直接提醒自己局限性的情况。我逐渐认为,能够坚强地挺过这些对自尊的打击是一项核心生活技能,而仅仅回避对自尊的打击,或许正是让你在生活中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假学习,你应该专注于选择能真正帮助你学习的材料,为你希望学到的东西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建立能够检验你是否在真正学习的系统,并努力在接触新学科时,培养出更能承受“感觉自己很蠢、很糟糕”的心理韧性。
这一点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简单易懂的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本书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产生了巨大影响。
面对“感觉自己很蠢”要有心理韧性,并接受自己的无知
学习中有一点同样会令人不快,那就是你会意识到自己以为对世界理解很深往往只是一种幻觉。你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思考某个主题多年,但当你审视自己真正知道的东西时,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不过是在脑海里反复念叨的五六句简单口号而已。
我在大学里以懂哲学而闻名。我主持过学校的哲学俱乐部3年,哲学课程成绩也很好。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哲学,并因此产生了一种膨胀的地位感。多年后,我与一位前哲学专业的学生成了朋友,他显然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比我懂得多。我很高兴能和他交谈,但令我不安的是,我自以为深厚的哲学知识很快就土崩瓦解,结果证明我懂的只是一些口号。我记得一次关于语言哲学的对话尤其让我不安,那次对话让我意识到,我在这方面的大部分知识基本上只是几个背下来的思想实验,而没有对语言如何运作的根本性把握。这对我的地位感是巨大的打击,感觉非常糟糕。我觉得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基本上是在和自己玩心理游戏,欺骗自己以为对此很了解。感觉自己十分幼稚。这次经历相当不愉快,但却是帮助我学到更多的必要过程。地位感受打击是必须克服的障碍。
你需要创造大量机会去触碰自己知识的边界。否则,你很容易长年累月地假装自己懂一个主题,却没注意到自己其实知之甚少。怎么知道自己对某个主题的理解深度呢?技巧之一是通过写作来学习(下文会详谈)。当你坐下来,想就一个你已经思考多年的问题写一篇简单的文章时,却发现自己可能只能写出四五句话就碰壁了,这会让人感到茫然。另一个有用的技巧是和别人(或大语言模型)一起回答关于该主题的问题。
接受你学过的很多东西可能已变成沉没成本
在大学里,我花了相当多得离谱的时间阅读马克思主义。我对左翼政治感兴趣,并且能感觉到很多左翼的讨论都预设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我想,无论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为了在左翼意识形态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了解它都是值得的。我阅读了马克思大部分的主要著作,了解了黑格尔、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来龙去脉,以及罗莎·卢森堡、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之间的争斗。所有这一切最终基本上都毫无用处,纯属浪费时间,原因有三:
我逐渐对极左政治失去了兴趣。
美国的极左翼最终并没有像我在2011年预期的那样重要或有影响力。
大多数左翼人士自己似乎也并不真正关心马克思主义的细节,他们在应用这些思想时相当草率,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并没有多大帮助。
在教育和教学法方面也发生了类似的问题。在我接受教师培训期间,我花了一年时间学习了许多不同的教学理论,后来才发现几乎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被复制验证,整个领域完全充斥着虚假研究和凭感觉的说法。又浪费了一年!
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我能早点接受我之前学到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本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学习了太久,因为我非理性地希望它们最终会变得有用。学会更早地接受并摆脱沉没成本,本会大有裨益。
当你面对新领域感觉自己很蠢时,可以坚持下去的一些有用想法
这些是我用来激励自己克服学习新难点时那种不愉快感觉的一些方法。
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地位感
知道我有一个强大的朋友网络,即使我不懂宏观经济学,他们也愿意和我一起玩,这让我学习宏观经济学变得更容易。这听起来很傻,但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所感受到的那种社会稳定性的背景感,让我更容易在其他领域承受地位上的打击。
用复利思维看待努力能让你变得多么博学
日复一日,在尝试学习新课题时,我常常觉得自己很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学习的复利效应开始累积,我注意到自己有了一个更深厚的知识库可以汲取。我曾遇到过很多人,他们起初看起来要比我能干得多,几乎像属于不同的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他们的互动,我开始注意到他们是靠什么爬上现在的高度的,而这通常是日复一日勤奋学习及其复利效应的结果。我十几岁时看的一些思想家的访谈,当时觉得他们聪明得不可思议,多年后带着更多的背景知识再回头看,会觉得很有趣。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看起来很简单,甚至有些可笑。复利为你揭示了新的视野。你对一个主题了解得越多,吸收关于该主题的新知识就越容易,因此一个专家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可能是新手的100倍。提醒自己,通过复利的回报,学习可以把你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好的自己,这会非常有激励作用。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我在上下班的路上和健身房里听有声书。我上班走路去10分钟,回10分钟。每天多出20分钟的阅读时间听起来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是额外多了75小时的阅读。以我听有声书的速度,这大约是多看了3800页。健身房是一小时,所以一年下来,就是每年多看了16000页。这一切都源于我每天决定播放有声书而不是音乐。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很多这样能产生惊人效果、唾手可得的小事。
平衡两个事实:一是很多人只是假装懂,他们的知识非常肤浅;二是人们也确实可以掌握深刻重要的知识,但这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这个世界上既存在大量的胡说八道,也存在大量可以获得的深刻知识。看到光靠吹牛就能走多远可能会让人泄气,但我基本上从未后悔过花大量时间去学习那些我确信对理解世界有用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领域,大多数人根本知之甚少,但总有少数人懂,而成为这少数人所获得的回报通常非常高。
你学习的时间短得令人心碎,因为生命本身就短得令人心碎。好好利用它。
拿起一本书来读感觉不像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不幸的是,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以至于每一个长篇阅读项目都将占去你一生总阅读量的相当大一部分。如果你每年读20本书,你20多岁的时光就只能读200本书。看看这张有200个方格的图片。把每一个方格都想象成你年轻时可以读的一本书。你会用多少个方格去填满那些对你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书呢?
每周有168个小时。每个小时都很宝贵。善加选择如何利用它们。
把凝视深渊作为一项核心生活技能
要学会面对不愉快事实,把它当作成功的重要工具。建立对不愉快事实的韧性可能会帮助你学到更多!
工具
使用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是最强大的学习工具。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一点。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对间隔重复做了很好的总结,并对间隔重复与光靠看书学习进行了很好的比较。我自己会用 Obsidian 做笔记,并直接用它的间隔重复插件。我应该用得更频繁些!
选择学习内容
学海无涯,优选学习内容会带来惊人回报。相对于那些在所聚焦内容上不够自律的人,你会获得巨大优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物都遵循幂律分布,也就是有效性高度集中在坐标轴的一端。以全球健康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排名为例:
我怀疑,学习内容选择也遵循类似的幂律分布。对于在世界上有所作为而言,掌握主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要比学习《沙丘》传说的细枝末节有用得多得多得多。对自己诚实,想清楚什么东西值得学习,这可能非常困难,但为了寻找那些特别有用的信息,这是值得的。
人们选择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虚假的。。对自己诚实,并将你学习的内容调整为你真正认为有用的东西,将会大有裨益。
确定关于世界的核心重要事实,并以此构建普适的世界观
掌握一系列你基本上不必去质疑的想法是很有帮助的,这些可以作为你去接触新思想时可以依靠的基础。显然,你仍然应该对这些想法持开放质疑的态度,但有一份你基本上可以不假思索去接受的短清单,可以帮助你构建一个理解世界的基本叙事框架,这样就可以将新的事实附着其上。我的清单会包括这些:
进化论是真的。
能量是守恒的。
魔术是假的。
人类文明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手段,一种为越来越复杂的正和互动创造出更多激励的手段。
从一个简单的叙事框架开始,以后再往里填充事实
几年前,我决定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是我从一本相当简单的书开始的,这本书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做了简单的传记性素描。将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人物作为简单的角色记在脑子里其实相当有用,尽管这极大地简化了现实。真实的历史极其复杂,但有一个可以随着时间不断丰富复杂性的基本故事框架,比一开始就投入到更细致入微的阅读中要容易学习得多。不要害怕从一个极其简化的世界叙事开始。你只需要之后再为它增添复杂性。
初学一个新领域时,先确立坚定的信念,然后逐渐调整,而不是一直保持不确定
在学习一个新领域时,一个出人意料的强大技巧是,一开始就对核心事实抱持坚定的信念,然后根据证据随时间调整该信念,而不是带着开放的心态进入。这有悖直觉,但在很多领域对我都很有效。
我用这个技巧来学习更多关于心智哲学的知识。心智哲学中有一个核心辩论是关于“感受质”(qualia)是否存在。我本可以阅读大量论文,同时对感受质持完全的不确定态度(这么做符合理性,因为我还没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形成自己的强烈观点),但如果我抱持那样一种态度的话,很多思想就不会那么突出。带着对感受质的坚定信念,我会在遇到事实时说:“哇,这个事实很突出,挑战了我的观点,看起来相当重要!”预先确立一个坚定信念,然后进行调整,这是一个能记住更多信息的强大心理技巧。
选择能真正帮你学习的材料
但凡听到一个我已理解或同意的话题的播客时,我都会感觉很棒。听着听起来很自信的人说着我能预测和理解但有很多人却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感觉很好。这样的事情我可以干好几天,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假装学习”的例子。这不过是我在玩一个自以为是的游戏。我知道,如果我把播客换成我不太懂的主题,内容一下子就会变得枯燥,我也会不那么开心,但我很可能会学到更多。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决定去听一本更枯燥但信息量更大的有声书,这个决定在当下感觉毫无意义,但一年下来却能多攒出75小时的阅读时间。列出一份能帮助你真正学习的材料清单,对比那些只是会让你感觉自己聪明的材料,这是迈向更多学习的第一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所不同。去试验一下,试着找出最适合你的方法,然后把它列为优先事项!
建立自我检测的体系
间隔重复、勤做笔记以及靠写作学习是我用来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三个体系。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检验方法。试着找到适合你的体系来审视自己的学习。
多做笔记
拥有一个好的笔记系统本身在保留信息方面就出奇地强大。我用 Obsidian 做笔记,并试图模仿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的“常青笔记”系统。我把 Obsidian 看作是在为自己建立一个关于世界的、与我个人特别相关的个人维基百科。
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交流
如果你有朋友很熟悉你在学的主题,光是跟他们见面交流想法的效果可能就好到惊人。一对一的交流对于学习一个领域来说,简直是好用到爆。别的不说,领域专家更擅长发现你可能犯下的那些微妙错误,并能引导你找到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材料和思维方式。用社交仪式来指出一个领域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帮助你凭直觉判断优先事项也非常有用。
利用大语言模型(LLM)
我每天至少花半小时跟一个大语言模型(LLM)进行交流,讨论我正在学习的东西。如果你还没玩过 Claude 或 ChatGPT,那你就错过了现如今最有用的学习新机会之一。大语言模型就像一个反应更灵敏的维基百科,甚至能理解你对某个主题的模糊问题或不确定之处。
通过写作来学习
如果说写下来总能让想法变得更精确、更完整的话,那就可以说没有就某个主题写过文章的人在这方面必然没有完全成型的想法。而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对任何非凡之事都不会有完全成型的想法。
他们只会觉得自己仿佛是有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没有批判性审视自己思想的习惯的话。想法完整只是你的感觉。只有当你试图把它们付诸文字时,你才会发现并非如此。所以,如果你从不让自己的想法经受过那种考验,你不仅永远不会有完全成型的想法,而且也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保罗·格雷厄姆,《将想法付诸文字》
关于如何以及为什么要通过写作来学习,保罗·格雷厄姆的那篇文章以及霍尔顿·卡诺夫斯基的这篇文章都是很好的总结。就像你需要纸和笔来做数学题一样,可以说,你也需要写作来进行复杂的思考。我有时候喜欢把写作看作是延伸心智的一部分。我的很多思考都在大脑之外的地方进行。我发现,对于那些我花时间写过的主题,我谈起来会口若悬河。感觉就像魔法一样。
维基百科及类似资源
维基百科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被低估了。它的写作直接而全面。设定一个目标,每天阅读x篇相关主题的维基百科文章并做笔记,可能会比大多数其他学习方式给你带来更多有用的知识。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是类似的资源。在学习哲学方面,它被严重低估了。阅读那上面的文章,可以让你对一个哲学主题的理解比我读过的大多数哲学书籍都更全面。
有助于你专注学习的仪式
有三个能帮助我大量阅读的工具,它们帮我争取到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一个好的电子阅读器(我用的是Kobo Libra Color)。这样的阅读器不联网,可让你不受干扰地坐下来,长时间完全专注于一本书,很让人平静。
一个用于听文章和听书的文本转语音应用。我用它在白天进行大量额外的“阅读”。得益于人工智能,文本转语音应用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变好很多了。基本上任何你想读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上传并转换成质量不错的有声书。我用的是 Speechify。
和同样在阅读的朋友一起消磨时间。我有几个朋友,我们会约在咖啡馆或图书馆一起读书。这是在利用我的社交大脑,帮助我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像这样的仪式越多,就越可以引导你学习,从而让学习过程感觉更轻松、更不勉强。
推荐资源
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的网站上有很多关于“学习如何学习”的绝佳资源
Obsidian 的 Reddit 子版块有关于记笔记的实用技巧
我听说过这本书的好评,但还没有深入研究
这是一个关于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有趣视频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