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向好、核准大增,煤电的“尽头”在哪里?
华夏能源网获悉,近日,“煤电一哥”华能国际(SH:600011)发布了电力行业首份中报——营业收入1120.32亿元,同比下降5.7%;归母净利润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华能国际的归母净利润为101.35亿元。也就是说,华能国际今年半年盈利就逼近了去年全年。华能国际的亮眼财报,反映出煤电行业的“火热”。
事实上,今年以来,火电上市公司正在巩固并扩大盈利空间,由于煤价“给力”等诸多因素,31家火电上市公司光是一季度就整体盈利了230亿元,照此势头,全年31家火电上市公司盈利逾千亿元当无疑问。
在煤电盈利向好的同时,煤电建设也是一片火热。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称,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电新增核准29GW,同比大幅增长了152%。“2024年全国煤电核准49GW,保守假设2H25的核准与2H24持平,2025的新增核准将会达到66GW。”
很显然,煤电装机的高速增长是与双碳战略相违背的。随着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临近,煤电最多还有五年的大增长周期。以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煤电,中国要如期实现碳中和,无论是煤电装机还是煤电发电量,都需要减量发展。
那么,火热行情下煤电如何才能实现减量发展?煤电装机增长的尽头又在哪里?
出人意料的“十四五”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电装机8.84亿千瓦。到2020年底,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增长至约10.9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5年增长了2.11亿千瓦。平均下来看,“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了约5000万千瓦煤电装机。
中国在2020年底,也就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向世界提出了“双碳”目标。外界原本预期,在“十四五”中国的新增煤电装机会不可逆转地大幅下滑。但结果,外界的预期落空了。
实现“双碳”最主要的路径,是要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体是风光新能源)替代高碳高污染的煤电。因而,“双碳”目标提出后,煤电骤然间就遭遇了严重的“霜冻期”,各方喊打和看衰之下,煤电装机短时间内确实出现了下滑。
2021年,中国煤电建设大幅降温,当年新增煤电机组仅2803万千瓦,这一装机量创下15年来新低。
受煤价疯涨影响,2021年和2022年,电力央企煤电业务分别亏损超千亿元和660亿元。其中,2021年因电煤价格上涨,全国煤电企业电煤采购成本额外增加6000亿元左右。这一年,光是五大发电集团旗舰上市公司,就集体巨亏近300亿元。
煤电巨亏,更是给煤电建设热情浇上一盆凉水。数据显示,直至煤电盈利明显回暖的2023年,煤电装机增速也仅为3.8%,同样是创下了15年以来的新低。
与煤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风光新能源装机的突飞猛进。2020年底,中国风光新能源累计装机是5.3亿千瓦;而到了2025年6月底,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量暴增至16.7亿千瓦,年均增长超过2亿千瓦。
新能源装机一路增长,煤电装机就此滑落——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进行下去,中国的能源转型当是顺风又顺水。然而,煤电却出人意料地杀出了一记“回马枪”。
事情的主要诱因,是2021年底、2022年,中国遇到了严重的缺电问题。缺电以及其后俄乌战争引发的全球能源紧张,使决策层意识到还不能如某些观点说的那样“七手八脚把煤电干掉”。
并且,伴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大规模增长,新能源与生俱来的波动性所决定的低出力和“无效装机”问题也得以暴露,煤电的兜底保供价值不可或缺,煤电“压舱石”地位重新得到官方确认。在能源安全问题上,领导人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先立后破”。
这一微妙情势下,新增煤电装机开始反弹。据中电联7月30日新闻发布会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煤电装机已增至12.1亿千瓦,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12.7亿千瓦左右。
这也就是说,“十四五”中国新增煤电装机或依然高达1.75亿千瓦以上,年均3500万千瓦左右,外界期待的减煤降碳成为泡影。
“十五五”煤电增幅或更高
2024年,全国共核准了49GW煤电。据华泰证券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电新增核准29GW,同比大幅增长了152%。
“我们判断煤电2025-30年或迎来高水平核准。”“我们测算若电力系统备用率维持在15%以上,2025年起新增火电核准或达70GW/年。”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称。
考虑到煤电项目两到三年的建设周期,2023年和2024年新核准的煤电项目大多会在2025年后竣工。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煤电不仅仍将继续增长,还有望迎来一个历史性高峰。
那么,“十五五”期末中国煤电总装机将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华电集团原副总会计师陈宗法预测称,到2030年,中国煤电装机预计达到14.5~15亿千瓦。对比陈宗法和中电联2025年底12.7亿千瓦的预测数据,“十五五”期间煤电增长在1.8-2.3亿千瓦,将比“十四五”期间明显放大。
“十五五”期间中国煤电装机为什么仍将持续放量增长?这其实是有其内生逻辑的。
首先,未来几年,中国的用电需求将保持较高增速。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预计,到203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增量将增长到11.8万亿-12.5万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全社会用电增量将在3万亿千瓦时左右。
系统缺电,谁来挑大梁?新能源难以避免一直以来的尴尬局面——极热无风、晚峰无光,尖峰负荷时难出力;上网越多,给电网带来的峰谷波动就可能越大,相应增添了风险。在此情形下,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电都将是电力保供的绝对主力。
其次,越是新能源占比高的电力系统,为了应对新能源与生俱来的高波动性,电力系统就越是需要灵活性调节资源。而这一角色的扮演,舍煤电恐怕也没有谁能担当得起。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电力系统装机量比重达到24%左右。而事实上,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十分稀缺。截至“十三五”末,国内抽水蓄能和气电灵活性资源占比仅为6%,加上火电灵活性改造装机量,共占比约为18.5%,而西方国家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比例往往都超过30%。
煤电充当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采用火风光打捆的模式,建设风光电站的同时,配备新建一定比例的煤电。
综上两点来看,“十五五”期间中国煤电继续保持大幅增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狂欢”之后走向哪里?
为了保供,同时也是为了给新能源提供灵活性调节,煤电装机需要继续增长。然而,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电。
在“十四五”甚至是“十五五”时期“最后的狂欢”之后,煤电行业应该深思,如何才能实现“减量发展”?——这才是煤电更长生命周期的生存之道。
首先,煤电要逐步降低煤电发电量的系统占比,同时想方设法提高风光新能源的电量占比,提升新能源的利用率。
在德国,2024年风光新能源装机占比为65.5%,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50%;而在中国,2024年风光新能源装机占比接近45%,但发电量占比仅为18%。中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上不去,与煤电发电量系统占比居高不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如何更好的让煤电为新能源让路?中国正在对存量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让煤电转型为灵活性调节资源,通过持续让渡利用小时数,将更多的发电机会让渡给风光新能源。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煤电转型为灵活性调节资源的进度还很缓慢,煤电利用小时数依然较高。中电联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上半年煤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056小时,并网风电1087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则仅有560小时。
其次,在装机无可避免继续增长的同时,需要实现煤电的清洁化发展,这也是煤电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2024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行动方案旨在推动煤炭与生物质掺烧、与绿氨掺烧,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三种工程方案的应用,以降低煤电行业的排放量。
发改委希望借由工程手段降低煤电的碳排放,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改造后的煤电项目的碳排放强度应较2023年的基准线降低20%;到2027年,降低50%,与更清洁的燃气电厂的排放强度相当。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制定了退煤“时间表”,基本上在2021-2050年之间计划让煤炭退出能源供应系统,但中国官方还没有公布明确的退煤规划。
2021年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提出,中国煤电总量到2050年将下降至3亿千瓦左右,2060年煤电装机全部退出。如此来看,煤电的未来是在跟时间赛跑,更加清洁环保的煤电不仅是造福社会,更是给自己续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作者:www.hxny.com,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