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科生?

星海情报局·2025年09月30日 10:58
现在是抄底文科最好的时候

中国的文科生们,最近被骂得很惨。

不是因为“学文科”这件事儿有什么错,而是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在中国社会,文科和文科生的价值,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大质疑。

而这种质疑以及随之而来的不信任、不认可,最终将会影响文科和文科生们的方方面面。

校园里,文科专业正在遭遇成建制的“裁撤”——从2019年到2022年,经过教育部审批而撤销的文科专业高达1422个。

职场中,文科生的就业和待遇也被各种吐槽——众所周知,在类似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厂,技术岗的收入往往高于产品岗,产品岗的收入往往高于非技术岗。文科生扎堆的非技术岗,常年处于“鄙视链”最底端,不仅薪资待遇相比其他小伙伴要差不少,还面临着更大的“被优化”风险。

网络上,文科生更是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文科无用论”只是小儿科,一些专业的文科生还没出校门,就已经遭遇了“污名化”,就已经被扣帽子了——最典型的,莫过于网上冲浪时候大家都见过的那句话:“学新闻学的”。

更糟心的是,就算被人这么骂了,你还没办法还嘴骂回去——人文社科领域,这些年的破事儿可太多了,从上古时代的“公知”到最近的“武大诬告事件”,负面例子根本数不过来。

凡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文科专业被嫌弃已经是事实了,这一点无需争辩,大家冷暖自知。

对我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文科和文科生会被人嫌弃?

2.文科和文科生如何才能东山再起?

01 文科被嫌弃的本质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文科被群嘲之前,中国的理科生们就曾经体验过一段“被嫌弃”的时光,时间长达二十年。

那是遥远的80/90年代,当年一句“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直接就让无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和医生们原地破防,可以算是一种早期的“读书无用论”。

1985年,有位副教授就曾经抱怨说,他家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毕业留校每月挣90元钱,二儿子高中毕业进工厂每月有100多元,小女儿初中文化程度,在饭店当服务员每月拿200多元。

是大家不知道导弹工程师和外科医生的价值么?

并不是。

但须知,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永远都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80/9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大量民间人士在时代的浪潮里捞足了钱,崛起了一大批“万元户”乃至“十万元户”,他们吃香的喝辣的,开得起小汽车、用得起大哥大,住得起花园洋房。

而当时身处体制内国营工厂的工程师们,由于身份限制,只能守着自己的死工资过日子。有不少人还是所谓的“团结户”,一家三四口人挤在单位家属院的筒子楼里,每天还要和同事一家人共享厨房和洗手间。

插图:团结户 老局小时候就住过这种房子,两家人共用厨房、厕所和客厅,现在人看来非常尴尬。

在如此时代背景下,“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真实含义是:导弹工程师、外科医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尽管重要,但却并不能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带来实际的好处,并不能满足他们以及身边人的需要和期待,还不如初级体力劳动有用。

不是知识本身没有价值,而是知识永远要在现实世界里得到兑现,才能实现其价值。

任何无法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兑现的人,最终都只能迎来被嫌弃的命运。

这个道理,放在“文科被嫌弃”这件事儿上也一样。

今天,中国的文科与文科生之所以会被人嫌弃,就是因为掌握大量文科知识的文科生们,他们的知识实际上是无法有效兑现、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商业上无法转化为企业的利润、职场上无法转化为高人一等的薪资、舆论上无法转化为话语权......这种无能为力的事情多了,被嫌弃的命运也就悄然而至了。

尤其是当中国的理科和理科生们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大国重器,甚至开始跨界搞人文创作的时候,这种落差感就更显著了: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科幻小说家,

原来是个电力工程师。

中国票房最牛的电影导演,

大学读的是药学。

中国最强的单机游戏制作人,

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

......

更别提某些奇奇怪怪的人了——有那么一些文科出身的人,不仅没有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现实利益,反而还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地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这种“砸锅”行为,无疑使得文科和文科生们的情况变得更加被动。

中国的文科和文科生,如果想要给自己正名,想要摆脱如今被人嫌弃的局面,就一定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价值。

02 文科的价值要如何转化?

那么,为什么文科和文科生的价值这么难以兑现呢?为什么这么难以满足需要和期待呢?

大致来看,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文科的成果,在验收环节上有强大的主观属性,导致文科成果很难获得一个非常客观估值。

理工科成果的验收是很客观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的东西造出来能不能满足性能要求,跑一跑便知,可以直接用事实说话。

而文科的成果则不然,一个电影拍出来,有的人觉得很精彩,有的人觉得是烂片;一篇新闻稿写出来,有人觉得深度透彻,有人觉得不过是夸夸其谈......文科成果的衡量,最后往往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不会就是不会

文科价值很难兑现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文科理论的迭代太慢了,而中国文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太多自己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文科的底层理论是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极多,不论是理论的提出还是后续的验证工作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复现了。

老局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几乎完整旁听过某211学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一课程。当时听得津津有味,现在回想起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那些理论,什么“子弹论”、什么“议程设置”、什么“使用与满足”......这些理论,基本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学者提出的。

而反观理工科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大量公式定理都是恒定不变的。即便是有理论创新,想要验证和复现也并不算困难。

这也就导致,一个中国的文科学者,他这辈子掌握的许多理论很可能都是三四十年前欧美专家学者所提出的。

且不说这些西方的理论是不是别有用心,用常识想想就知道:仅仅是中外差异、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变化,就已经让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岌岌可危了。

第三个原因,则是摆在文科生面前的“单向壁垒”。

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想要跨界到文科领域并取得一定高度的成就,这种事情并不罕见——大刘本来是个水电站工程师,最开始写小说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罢了。而一个学文科的人,想要跨界到理工科的领域并取得一定成就,这就有点难了——至少目前为止,真没听说过哪个文科生转行成为某企业的总工或者CTO的。

刘慈欣老师早期作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时代使然——电影特效、游戏等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其实都离不开技术支持,理科生天然就有优势。

看上去,好像文科很难翻身了。

但实际上,现在反而可能是中国文科和文科生机会最多的时候。因为中国在理工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对中国的文科与文科生而言,恰恰就是最大的红利。

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理工科的每一个成就,都是解决文科价值兑现瓶颈的契机。

原因无他,物质决定意识罢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剩下的精神文明势必也会得到巨大发展并扩散。

美国、欧洲、日本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一个工业发达、经济体量足够大的国家,它的文化、艺术、制度、理论就是具有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和竞争力,就是能够渗透到别的国家去。

就以中国为例,中国社会对美国最向往的时代,恰恰就是美国工业、科技最强的80/90年代——即便有“银河号”“南联盟大使馆”“南海撞机”三大恨,美国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电影,谁家孩子能进入一家美资企业工作、到美国留学定居,仍然是当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这是当年的爆款电视剧

同理,日本文化对全世界影响力最强大的时代,恰恰也就是日本泡沫经济最盛的80/90年代——日本电影、动漫、品牌乃至生活方式,整整影响了东亚东南亚诸国几代人。

《追捕》(日语原片名为:涉过愤怒的河)里的高仓健,一代人的男神

和什么良心、性格没有关系,这就是最朴素的客观规律。

想来各位也没怎么看过海地、刚果的文艺作品吧。

但现在,轮到咱们工业发达、经济体量巨大、技术领先了,那么我们就必然拥有对外输出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实力。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理工科的兄弟姐妹已经打好经济基础了,是时候轮到文科生们去进行上层建筑的建设了——文科现在要做的就是给理工科打好辅助位,狂吹中国制造的产品,输出更有利于中国品牌的价值观,在国外培养更多的“亲华派”,让更多外国人变成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的宣传员,让外国的专家学者言必称中国如何如何......

成果难以量化?

如果你能帮助咱们的企业取得市场扩张,每年都比之前多卖出去几万辆汽车,那还用担心量化的问题吗?

理论不容易更新?

中国社会,不论线上线下,都极度复杂,如果你能深刻洞察如此复杂的中国社会,并加以提炼,还怕拿不出什么新的理论吗?

至于理科生跨行业竞争?

讲故事总会吧?

吹牛逼总会吧?

这都不会,那我劝你暂时还是别干文科这一行了,随便找个出租车师傅学两年再说吧。

结尾: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科生

2011年,美国导演大卫·贾柏拍摄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讲述了日本一家名为“数寄屋桥次郎”的寿司店老板小野二郎的故事,记录了他是如何通过用“匠人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做寿司这件事做到极致,从而让自己的餐厅连续十多年都名列“米其林三星”名单的。

当年老局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了解了这家店的故事后,觉得人家日本老头儿太讲究了,为了保护捏寿司的手,平时都戴着手套,甚至不和男人握手——因为男人的手太粗糙了,和男人握手多了,会让他的手部敏感度降低。

到餐厅吃饭还要紧张,这大可不必吧

但现在回头看看,我寻思这不就是扯淡么——既然这么讲究,那他平时上厕所都不用自己动手吗?是不是上完厕所也得洗七次手才算干净?他怎么保证捏寿司的时候,手上的手汗和皮屑不会粘在食物上?

这导演还把捏寿司搞得像是什么高精尖行业似的——寿司无非就是用手把米饭和肉捏合在一起,连调味都不需要,口味轻重全靠客人自己弄佐料。花2000元吃个饭,还限时30分钟,厨子还全程拉着个脸,搞得好像我来他店里吃饭是被他施舍了一样。

真要论技术难度,做包子可比做寿司高端太多了。

我奶奶家门口有个四川人开的水煎包摊子。我上小学时候就经常去吃,现在我奔四了,每个月还是要去个一两次。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店,口味始终如一,门口永远都有人排队。

人家做水煎包,那可是要考虑到和面、调馅、火候等等多方面因素的,什么时候倒水,什么时候起锅都,那是有大讲究的。

最起码,水煎包好歹是要高温烹饪的,起码也算是消了毒了。

那为什么人家日本就有“寿司之神”呢?为什么武汉没有“煎包之神”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没人拍啊。即便有人拍了,也不能像美国导演那样产生全世界影响力啊。

中国这么大,我不相信我们没有比小野二郎更专注于自己工作的厨师,但我们的纪录片,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还是《人生一串》系列,受众群体都局限在了国内,没有在海外产生巨大的冲击波。

现在小红书和tiktok在海外有那么多用户,中国的文科生也完全可以包装几个咱们自己的“羊汤之神”、“肉夹馍之神”出来。

同理,当年日本经济腾飞的时候,不仅有丰田、索尼这样的品牌,还有大前研一、稻盛和夫这样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管理学大师。

中国现在的品牌出海也很猛,而且咱们面对的技术、市场、大环境复杂程度比起当年的日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企业家需要做的决策,比他们遇到的更艰难、更折磨。

为啥咱们的文科生就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把任正非、雷军、张一鸣的管理思维和经验也包装出个什么理论呢?

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AE86——这最开始不过是丰田“卡罗拉 Levin和Sprinter Trueno”的第四代产品代号。

但后来,随着《头文字D》的火爆,它成为了一种信仰、成为了一种图腾,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丰田旗下比AE86牛逼的产品多了去了,《头文字D》播出之前,AE86在市场上的销量其实非常惨淡,但那之后,丰田再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有AE86这么高的文化溢价——老86现在都快成收藏品了。

你看,这就是文科的价值,这就是文科生讲故事的力量。

这东西不是光刻机,不是隐身轰炸机,不是什么难以掌握的技术,这就是文科生该做的事情,而已。

“赵拓海开着他那辆改装后的比亚迪秦plus,在重庆郊区的山路上跑赢了钱凉介的小米su7,但还是追不上坐在尊界S800副驾的孙夏树。”

你要真照着这个剧本拍,那我也是真的愿意充会员去看。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科生了?

我们不需要那种整天只知道鹦鹉学舌般复读西方理论、整天研究DEI、政治正确之类虚头巴脑概念的家伙。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帮助中国从官方到企业,从集体到个人,都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文科生;是那些能够让外国人提起中国就满眼星星,让中国人谈起中国就满脸自豪的文科生;是那些能通过各种创作,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价值的文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