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场馆冠名权,奥运会商业化大变天?

体育产业生态圈·2025年08月20日 08:21
打开的门,还有理由再关上吗?

需求乃发明之母。

在25亿美元的本土赞助营收目标放缓之际,洛杉矶奥组委说服国际奥委会(IOC)做出了一次「违背祖宗」的决定。

日前,洛杉矶奥组委宣布,2028年奥运会期间部分比赛场馆将开放冠名权,并公布了首批两座球馆:本田中心和康卡斯特壁球中心——这也是奥运会和残奥会历史上,首次允许现有的场馆商业冠名在奥运期间延续。

就此,被认为是奥运会基石之一的净场馆政策,被打破了。

从1984年重塑奥运商业化,到2028年突破净场馆的红线,洛杉矶两次把奥运会推上了商业新台阶。历史在这里兜了个圈子,也留下了一个开放的问号。

01 奥运场馆,为什么不能有广告?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奥运会期间,是不是没有在任何比赛场馆的名字中听到品牌冠名,或者在电视转播镜头中看到放之于场馆内的广告露出?

这是因为,IOC要求所有比赛场馆在奥运期间必须去掉商业元素,拥有品牌冠名的场馆要中性化,比赛场馆内不得出现广告牌、品牌宣传标识等等。此外,城市在申办阶段就要承诺比赛体育馆的空间范围内,不能出现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的竞品品牌。

例如,承办2024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和艺术体操项目的场馆虽由阿迪达斯冠名,但奥运期间也只能叫「拉夏贝尔竞技场」。

图源:sortiraparis

对于该原则背后的逻辑,IOC在净场馆准则中给出了明确解释:

首先是奥运会的纯洁性。让奥运属于运动员和观众,而不是被商业和政治信息淹没。

其次是统一的视觉体验。通过「奥运会整体形象(Look of the Games)」和「识别体系(Olympic Games Identification Project)」,把五环、会徽等符号系统性地应用到场馆和环境中,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奥运会。

再者,保障官方赞助商的权益。虽说有人戏称现代奥运会的历史就是伏击营销的历史,但IOC为了不损害官方赞助商的权益,还是下了很多功夫,净场馆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种「无广告环境」也能提升东道主形象。

出于以上原因,即便在财政最拮据的年代,IOC也从未动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靠着TOP计划改革,奥运会摆脱了对转播收入的单一依赖,但哪怕彼时赞助商已经成为奥运的核心收入来源,场馆冠名依旧是「红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长久以来这条底线坚不可摧,为何偏偏到了2028年的洛杉矶,IOC愿意松口?

02 吃螃蟹的洛杉矶

洛杉矶之所以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白了只有一个原因——钱。

前文提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商业化先河,40多年后再度举办,洛杉矶奥组委同样设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一是实现25亿美元的本土企业赞助收入,其中在本年底达到20亿美元;二是完全依靠私人/企业出资,筹集到71亿美元的预算。

图源:洛杉矶奥运会社媒

离2028年越近,撬预算、搞钱的紧迫程度就越高,洛杉矶奥组委也开始打破常规,球场冠名成了突破口。

促成这一突破的另一层关键,是美国体育市场的独特土壤。

纵观美国的各大体育联盟,球场冠名早已经是家常便饭,几乎所有顶级体育场馆都有企业冠名。所以,洛杉矶奥组委在说服IOC时可以说,禁止冠名是对商业潜力的浪费;IOC在说服自己和大众的时候,也能说这是尊重当地的体育文化。

根据新计划,将允许当前冠名权赞助商保留名称,并将出售临时场馆的冠名权,至多19座临时场馆将开放冠名机会。首批选择权给TOP赞助商,随后是美国本土的最高级别赞助商。

例如官宣的本田中心,原本会在奥运期间叫安纳海姆竞技场,但本田作为创始合作伙伴,顺理成章地保留了冠名。

图源:洛杉矶奥运会社媒

如果有品牌不在这两类之中,也必须以「创始合作伙伴」(本土最高级别赞助商)身份签约,才有资格进入冠名名单。

例如洛杉矶公羊的SoFi体育场、快船的主场Intuit Dome,如果希望在奥运期间继续使用企业名称,SoFi和Intuit必须额外付费,成为「创始合作伙伴」级别的赞助商,否则就要回归「净场馆」的中性名称。

换句话说,冠名权并非完全开放,而是嵌入奥运现有的赞助体系,给高级别的官方合作伙伴更多福利。某种程度上,在外界认为TOP计划性价比下降的背景下,这一新设计也是IOC提高赞助附加值的办法,为合作伙伴寻求更多的回报权益。

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凯西·瓦瑟曼直言,这一计划的收益「有望达到9位数」。考虑到营收目标的巨大压力,这笔收入显然不是小数目。

不过,IOC也强调了一个限度,冠名权不等于全面广告化——比赛场馆内部依旧保持「无广告」环境,镜头里不会出现广告板、品牌墙或其他商业植入,「冠名模式将被密切评估,再决定是否适用于未来的奥运会主办城市。」

但话又说回来,当赚钱的口子被打开,还有多少理由把它关上?

03 影响不止于奥运会

虽说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已经是既定事实,但当一个持续百余年的传统被打破,也会对未来产生更多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的独特吸引力从来不只是竞技本身,而是其所承载的神圣性和团结世界的象征意义。如今,奥运会已频频被指责「政治化」,如果在商业化再全力按下油门,奥运会象征性的图腾意义有被进一步稀释的风险。

冠名权已经松绑,下一步是否就是场馆内「无广告」政策的动摇?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在奥运播镜头里看到的是企业LOGO和广告牌,商业元素像职业联赛那样铺天盖地,而奥运五环逐渐退居背景。

图源:Olympics.com

在顾拜旦文选中,有这么一句话,它出自1894年的《雅典信使》:「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它可能会坠入唯利是图的商业化深渊,泥足深陷;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体育远离这多舛的命途。」

近131年之后,奥运会仍在面对同样的困境,只是商业的力量更为强大,守护底线越来越难。但问题在于,一旦奥运会彻底滑向商业化,其所谓的「独特性」「纯洁性」还剩下多少?

此外,奥运会并不是孤立的,其庞大的影响力,意味着任何制度性调整都有可能成为全新参照。而净场馆政策的松动,势必对其他国际大赛构成压力。例如,世界杯是否会跟进?FIFA长期以来同样执行净场馆政策,但当IOC都选择开口子,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更何况,世界杯的商业价值本身就极为可观。根据Apex Marketing的测算,2026美加墨世界杯每场比赛的等值品牌价值(EBV)将在500万到900万美元之间,决赛则可能高达8000万美元。虽然美加墨世界杯仍会延续净场馆政策,但未来,拒绝场馆冠名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反常识的决定。

美加墨世界杯场馆图源:StadiumDB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曾说:「人就像动物一样有着模仿的天性。模仿对他来说是必然的,因为模仿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放在商业化的体育世界里,这句话同样适用——当先例被建立,其他赛事也会跟随尝试。

只不过,钱可以让钱包鼓起来,也可以掏空灵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ECO氪体,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Q2经营亏损只有3亿。

1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