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限高一日游”:一个时代的远去

张丽俊Cherry·2025年09月30日 11:03
王健林限高风波,折射企业家战略抉择与时代适应之困。

这两天,曾经的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是被限制高消费,然后又火速被取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从“一个亿的小目标”,到今天“一个亿的大麻烦”(王健林此次被限高与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有关),这种反差令人唏嘘。

王健林的遭遇,不只是他个人的故事,而是折射出一代企业家的集体浮与沉。

我做咨询已经有十几年了,接触过许多行业里的优秀企业家。

我很清楚,在他们意气风发的背后,有难以言说的焦虑与孤独。他们既有雄心,也有恐惧;既能果敢决断,也可能走错方向。

今天,就借这个话题,和大家谈几点我的感慨。

01 步子不要迈太大

商业史上,很多企业的困境,都是从一次次“加速”开始的。

为了规模,不断加杠杆;为了估值,拼命堆增长;为了市场,疯狂烧钱。

一开始,他们都是稳扎稳打的实干家。靠一笔一笔回款、一个一个客户,熬出了第一桶金。

但当资本的诱惑和风口的浪潮扑面而来时,他们慢慢变成了“赛车手”,想快速赢,忘了初心。

杠杆不是原罪,问题在于,当企业只想着快,当你把安全边际彻底丢掉,危险自然就会靠近。

有的时候,虽然看起来规模小一点,速度慢一点,赚钱苦一点,但这样却是扎实、安全、可持续的。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靠的永远是真实的客户价值和可持续的模式。

王健林的困局,其中一点就是在于步子迈太大,刹不住车。从国内地产扩张,到海外并购,从影视、酒店到体育,摊子铺得很大。

铺得太大、跑得太快,资金跟不上,就容易跌倒。

当下环境,对企业家来说,最难能可贵的不是疯狂加速,而是克制。

能守住节奏,守住理性,比一时风光扩张更重要。

02 战略定生死

我们说,企业家的立身之本,就是战略抉择。王健林的困境,恰恰跟一连串激进的战略决策有关。

港股退市对赌、多次IPO折戟、海外并购……

这些选择放在当时,或许都能找到合理性,但战略就是这样:赢了,赢得未来;输了,输掉现在。

战略的代价,往往不是立刻兑现的,而是几年后才显现。今天的困境,其实是几年前埋下的伏笔。

很多企业家都很勤奋,但大部分时候又容易输在“路径依赖”上:沉醉于过去的成功,误判未来的趋势。

而战略的残酷之处又恰恰在于:你必须在信息不完备、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影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选择。

你很难等到所有确定性信息再行动,因为那时机会已经消失。于是企业家只能押注,而每一次押注,都是在用整个企业的命运下注。

可怕的是,当年觉得顺理成章的收购,几年后可能成为无法消化的包袱;当年看似必然成功的IPO计划,几年后却可能成为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

所以,企业的命运往往跟一两次关键的战略抉择相关。一旦方向错了,你往往要用时间、现金流、信誉,甚至整个人生去偿还。

战略抉择,是企业家的最高权力,也是最沉重的负担。

03 时代转身时,从不会提前说再见

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慨:个人在时代的浪潮面前,常常渺小。

王健林的崛起,是因为他踩准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那时候,重资产、高杠杆模式,在那个阶段能跑得很快。

但当时代转向,政策收紧、需求下降,旧的模式就迅速失效。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健林的问题,恰恰就是没能在时代退潮时及时转身。

而时代转身的时候是不会提前打招呼的,往往是毫无预兆的。等你发现风向不对时,可能已经来不及。

很多企业家的崩塌,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拼、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整个行业的逻辑已经变了。过去行之有效的打法,突然之间就成了累赘。

房地产从“高杠杆+高增长”到“去杠杆+保交付”,互联网从“疯狂烧钱换用户”到“合规治理+降本增效”,一夜之间,旧的游戏规则彻底失效。

这就是时代的残酷:它不会等任何人。你若跟不上,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在新周期里都可能沦为弃子。

所以,企业家必须始终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感。

紧跟时代,不是为了追逐每一个风口,而是要时刻问自己:

我的商业模式,是否还符合新的环境?我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还契合当下的需求?我的组织能力,能不能承受新周期的考验?

在时代巨浪面前,个人的努力像浪花一样微小。真正能活下去的企业,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大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04 暂时的失败者,要宽容

最后我想说两句,商业世界,本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

能站出来做企业的人,本身就是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他们背后往往有成百上千的员工,有无数家庭的生计。

就拿王健林来说,面对滚滚而来的债务洪流,他守住了三条原则——

2024年力保2.69万套房产零烂尾、力保15万员工工资按时发放、优先兑付小额债权人。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学会对暂时的失败者宽容一些。失败,不代表以后不行,也不等于不配被尊重。

相反,敢于下场、敢于押上全部去创造的人,远比站在场外评论的人更值得敬佩。

如果我们只会把企业家的失落当笑话,那我们的商业土壤,注定长不出伟大的企业。

我们可以为成功者鼓掌,也应该在他们失落时,给予基本的善意与理解。

一个成熟的商业文明,不只是奖励成功者的光鲜亮丽,也应该给暂时的失败者体面的尊重。让他们可以重新来过,而不是在舆论的冷眼和嘲讽中,被彻底压垮。

没有哪个企业家是“稳赚不赔”的,宽容他们,其实也是宽容这个社会的创新与活力。

财富有涨有落,市场有起有伏,但企业家的真正价值,在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正是这种勇于行动、勇于扛起责任、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