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餐饮熄火,海底捞为何逆流开出臻选店?

灵兽传媒·2025年08月14日 10:03
消费者的用餐需求逐步回归到“好吃不贵”的理性时代。
海底捞
F轮北京市1994-01
川味火锅连锁品牌
我要联系

黄金时代“熄火”

“八月份预订取消了一半,客单价从1800元降到1200元,客人依然不满座。”在上海外滩经营米其林二星餐厅的法国主厨Pierre无奈地摇头。他望着窗外黄浦江的璀璨夜景,落地窗映照出大厅里稀稀落落的客人。

高端餐饮的黄金时代正在褪色。曾经需要提前三个月预订的顶级牛排馆,如今工作日上座率不足五成;人均消费超过千元的怀石料理,开始推出“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

2025年,高端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寒冬。

沃夫冈牛排馆全球创始人Peter Zwiener坦言:“即使原料舍弃率高达35%-45%,我们也要坚持品质。”他所说的“舍弃率”,是指干式熟成牛排加工时需切除表层硬化部分的损耗。

在沃夫冈,当熟成周期延长至90天时,损耗率更将升至45%。相较之下,冷冻牛肉损耗率仅5%-10%,但高端品牌仍坚持使用冰鲜空运牛肉以保持原汁原味。这也成了高端店坚守品质的卖点。

回顾以往,高端餐饮曾有着火爆的黄金时代。时间回到2016年,上海首本米其林指南发布时,唐阁的预订电话被打爆三天三夜。

在中产的朋友圈里,一张人均千元的餐桌照片配文“简单吃点”,成为身份认同的暗号。米其林三星意味着“值得专程飞一趟”,二星是“绕路也要打卡”,哪怕只是一星,也足以让一家小店身价倍增。

时光流转,今时已不同往日,鼎泰丰北京门店蒙尘的蒸笼后,不再有排队两小时的人群;Opera BOMBANA——这家曾承办高圆圆婚礼、成龙常去的米其林一星餐厅,只留下一封停业致歉信。2025年内地千元以上餐厅数量较2022年腰斩,上海、北京等高端餐饮重镇缩减幅度甚至超过四成。

消费者在收紧钱包,高端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从火热到门可罗雀的戏剧性坠落。

更为罕见的是,就连五星级酒店在今年也开始摆摊了。曾经只在高档酒店中以优雅的姿态呈现的精致餐品,现如今却出现在临时搭起的摊位上,昔日的顶流大厨们,也开始热情招呼着过往市民。

事实上,中高端餐饮亏损,主要是市场大环境的原因,消费呈疲软态势且消费降级,加之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导致餐饮客流到店意愿低迷。而高端餐饮受到冲击更加明显。

“2013年开的第一家店,以淮阳菜为主,主打高端路线,生意一直很不错。2016年开了第二家店,生意也很好。但自从疫情后,生意开始一落千丈,想过各种办法补救,但是还是一直缓不过来,光租金就压的喘不过气来。”大勇回忆自己的开店经历,对《灵兽》慨叹,“坚持到去年年初,实在是没有力气再坚持了,陆续关掉了两家门店,后来脱离黄金地段重新选址后,去年5月份又开出了面向大众的江南菜,生意也是平平淡淡。”

“高端”陷困境,海底捞却开出臻选店

在过去两年里,高线城市各项成本攀升至“无法维系”的地步。

根据相关餐饮报告显示,餐饮商家的总成本中,房租、人力、食材这三项支出基本占到了70%-75%,再扣去税费、固定资产折旧与其他损耗,利润率通常只有5%-10%。

其中,房租成本往往是一家餐饮企业账本上的最大支出项,不少店的房租甚至占到了月营业额的30%-40%。水涨船高的租金支出,扼住了高线城市餐饮企业的喉咙。

从需求端看,总需求不足,客单价下降,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

据相关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上海人均消费千元级别餐厅数量,与3年前相比缩减幅度达到40%,北京缩减幅度为47%,深圳缩减幅度为57%。总体来看,国内人均消费千元的餐厅2025年数量较之2022年,整体缩减幅度达到50%。

高端餐饮的困境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深刻影响着消费者行为。商务宴请从万元大单转为精致简餐;纪念日庆祝从开香槟庆祝变为“拍照打卡即走”;曾经排队等位的热门餐厅,如今服务生比客人还多。

再回归到几个餐饮巨头的财报来看。巴奴火锅财报显示,2024年客单价降至142元,相比2022年的147元明显下滑;2025年一季度,其一线城市客单价从上年同期176元降至159元。

呷哺呷哺的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更为惨淡:预计营收19亿元,净利润亏损0.8亿至1亿元。尽管亏损较上年收窄,但依然在泥潭中挣扎。

海底捞也未能幸免。2024年财报显示,其整体人均消费为97.5元,较2023年的99.1元下降1.6元,客单价已回落至2017年水平。翻台率维持在日均4.1次,远低于2019年疫情前水平。

当整个行业为生存而战,近日,海底捞却在北京CBD国贸商圈开出首家“臻选店”——人均消费683元的高端粤式火锅。这一定价是海底捞普通门店的七倍,甚至超过北京多数五星级酒店自助餐。

走进汉威大厦左侧的“海底捞·臻选店”,场景与市场和消费者熟悉的那片“红海”截然不同:澳洲龙虾在海鲜池游弋,西班牙5J火腿静待品味,侍酒师与茶艺师隐于角落。

在此时押注高端,背后的商业逻辑耐人寻味。

表面看,这是对市场变化的直接回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高端火锅市场增速超过20%,65%的消费者愿为“独特体验与顶级食材”支付溢价,尤其在纪念日等场景。

深层原因则源于海底捞的增长焦虑。2024年海底捞全年营收427.55亿元,同比增长仅3.1%;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历史水平显著回落。门店数量从2021年1433家的峰值缩减至2024年的1368家,终结了持续多年的快速扩张态势。

更关键的是,海底捞孵化的13个子品牌中,半数多已停止运营,且三分之一的品牌存活周期不足一年。焰请烤肉铺子等相对成功的副牌,仍难支撑第二增长曲线。

海底捞需要突破三重天花板:服务天花板已触及行业顶峰;产品天花板受限于火锅同质化;供应链天花板虽成熟却需新场景释放价值。

臻选店正是三合一突破的试验场:服务上,员工来自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薪资比普通店高40%;产品上,主打粤式海鲜火锅,避开传统麻辣红海;供应链上,复用蜀海体系支撑高端食材流转。

“试营业期间,有一桌客人用餐后就充值了10万元。”臻选店经理杰哥透露。他骑着小电驴穿梭北京核心商圈整整一年才敲定选址,团队几乎全部舍弃原有体系重新招募。

突围充满挑战

海底捞的突围充满挑战。当人均700元的账单摆在面前,消费者质疑声四起:“这还是我认识的海底捞吗?”、“海底捞要打高端局?”

品牌认知冲突首当其冲。海底捞长期以“服务至上的大众火锅”形象深入人心,客单价长期维持在100元左右。臻选店人均683元的定价引发42%消费者质疑“违背品牌初衷”。大众点评3.7分的评价中,“性价比低”“服务费不值”等负面反馈占15%。

更棘手的是服务理念的重构。在普通店,服务是“客户提出需求后快速响应”;在臻选店,服务是“预判需求而非被动响应”。“不能让顾客张口提需求,因为那时再服务就已经晚了。”杰哥解释。前厅经理训练侍者时要求:餐碗中的勺把统一朝向九点钟方向,餐具上的“甄”字需在酒杯正中间。

成本结构压力更为现实。CBD核心区夜间限时施工与高昂租金已是沉重负担,叠加顶级食材供应链、定制化装修、高端人力成本的层层加码。臻选店食材成本是普通店的3-5倍,单锅佛跳墙成本超200元;装修投入达每平方米8000元,远超行业水平。

盈利模式脆弱性凸显。臻选店日均翻台率不足2次,远低于主品牌4.1次的水平,需依赖超高客单价维持营收。若客流受经济波动影响,高固定成本将迅速侵蚀利润。

放眼行业,竞争对手早已布局高端赛道。沃夫冈牛排通过“美食巴士+阿那亚快闪店”组合拳触达年轻客群,计划进军苏州、成都等二线城市;辉哥、新荣记为代表的高端品牌提前占领消费者心智。

高端餐饮的创新形态也在分流客源。台北eoi餐厅以光影科技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让客人在花海、星空甚至海底鲸群中用餐;彩汇自助餐厅则用肋眼牛排、烤龙虾、哈根达斯无限畅吃的高端Buffet模式,以“人均800元吃到饱”重新定义价值公式。

事实上,随着务实消费的到来,国内市场高端餐饮的黄金时代已经断崖式熄火,消费者的用餐需求逐步回归到“好吃不贵”的理性时代。

而2025年的高端餐饮市场,依旧是一场残酷的“大逃亡。”

据《中国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人均消费500元以上的餐厅倒闭率同比上涨37%,其中网红餐厅占比超过60%。例如,北京三里屯的“星空餐厅”在抖音爆火后3个月突然关店;上海某知名法餐品牌开业仅8个月便宣告破产。消费者纷纷吐槽:“花500块吃了个摆盘”、“除了拍照一无所有”。

除此之外,高端餐饮近两年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较为明显。美团数据显示,2020年前高端餐厅平均存活周期为5.2年,而2025年新开网红餐厅的中位生存期仅11个月。例如,杭州某分子料理店,凭借“液氮玫瑰”短视频斩获10亿播放量,但复购率不足8%,半年后门可罗雀。

当整个行业陷在性价比的泥潭中挣扎,海底捞却选择上了高端餐饮的牌桌,短期内来看,它必须承受品牌撕裂与成本阵痛;长期来看,成败取决于能否将“国民服务基因”升级为“高端体验壁垒”,并在哑铃型消费市场中找准奢侈与亲民的黄金平衡点。

正如臻选店的那位经理杰哥,从合生汇店长到高端店掌舵人,他花了两年时间转型,而海底捞的高端化征程,可能需要花费更久的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晴山,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海底捞
我要联系
川味火锅连锁品牌

下一篇

老马这回要赌波大的。。。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