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锐步右手MUSINSA?安踏多品牌布局为何“绯闻”不停
安踏是否真的需要锐步和MUSINSA?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看安踏收购、合资动作背后的选择逻辑。
丢掉与中国奥委会16年的合作之后,安踏在资源布局上的脚步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更快了。成为全运会体育装备合作伙伴、布局乒乓球牵手樊振东、收购德国户外运动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很符合品牌“永不止步(Keep Moving)”的口号。
的确,安踏在收购的动作上似乎也还没有止步。近日,美国运动品牌锐步、韩国时尚电商品牌MUSINSA与安踏之间不断传出“绯闻”。对于营收超700亿的安踏体育和双轮驱动超千亿的安踏集团来说,进行任何布局似乎都是顺理成章。
安踏并非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收购海外运动品牌的先例,之后也一定不乏后来者,而且也有一掷千金但换来被剥离,甚至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的案例。尽管安踏与锐步以及时尚品牌MUSINSA之间收购的消息被广泛报道,但这样的收购是否能实现,能否再次上演FILA曾经的奇迹还是未知。
安踏与锐步之间的“绯闻”
安踏与锐步之间的传闻由来已久,早在阿迪达斯计划剥离锐步品牌时,中国运动品牌安踏、李宁便是潜在下家的绯闻对象。最终,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以约25亿美元成为该品牌的拥有者。彼时,安踏集团全年营收为493.3亿元,借“国潮”业绩大增的李宁营收也刚突破200亿元达到225.7亿元。这样的业绩,加上锐步在阿迪达斯的情况等多重因素,本土运动品牌“吃下”锐步品牌必然被多重“设限”了。
针对双方之间的传闻,安踏方面做出回应,“公司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短短12字的“模糊”评论让外界解读出一种既不否认也不承认的态度,认为这桩收购案的天平向可能的一侧倾斜。 传闻另一方,ABG集团锐步和Champion的执行副总裁史蒂夫·罗贝尔向品牌合作伙伴否认了这一传闻,声明ABG并没有将锐步出售给安踏,这一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并进一步明确该公司目前或将来都不会计划剥离锐步。作为运动品牌管理集团,ABG在其成立至今的16年时间里没有出售过任何品牌。似乎在向外界传达短期内锐步再次被出售几无可能。锐步方面迅速做出这样的回应并不难理解,品牌被收购后,ABG集团对锐步给予了厚望,提出“让锐步做锐步”的口号,并计划到2027年全球零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基于此,锐步去年下半年动作频频,打出球星牌进军高尔夫并与美国女子篮球协会达成新的多年期合作伙伴关系,为WNBA球队生产运动鞋。
无论是对未来业绩的信心,还是加码高尔夫、篮球领域的举措,都足以看出ABG对锐步的态度,很难想象该品牌会被再次“抛弃”。
相比与锐步的绯闻,安踏与韩国时尚品牌MUSINSA之间的合作则显得低调了不少。据韩国财经媒体报道,双方的合作以MUSINSA持股60%、安踏持股40%的架构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掌握经营权。从这一点来看,缺乏经营话语权的安踏更像是投资品牌阶段,还远没到将其并入上市公司的地步。
安踏需要锐步和MUSINSA吗?
安踏和锐步方面针对传闻给出了回应,二者之间的收购还没有确切消息,但安踏是否真的需要锐步和MUSINSA?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看安踏收购、合资动作背后的选择逻辑。2009年,安踏收购意大利运动服饰品牌FILA,彼时的安踏只有面向大众运动市场的安踏品牌,FILA的加入一方面弥补了安踏缺乏高端品牌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时尚板块空白的弥补。如今,成长为主品牌的FILA对安踏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收购FILA的成功加速了安踏多品牌布局的脚步。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与日本专业运动品牌迪桑特、韩国户外品牌可隆成立合资公司,从两个品牌的调性来看,为安踏在中国市场弥补了专业运动、户外运动的空白,以两个品牌为代表的其他品牌已经逐步撑起安踏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抛开独立于安踏体育之外的亚玛芬体育,今年4月安踏收购德国户外品牌狼爪。已经拥有迪桑特和可隆这样专业运动和户外品牌,极有可能会因为所提供的产品同质化造成竞争,甚至产生1+1<2的效果,安踏为什么还要收购狼爪?
安踏分别与迪桑特、可隆的母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仅获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地区的权益;一方面,除此之外的广阔市场并不归属安踏;另一方面,双方合作也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出现变数,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届时,安踏丢掉的不只是一个品牌,还有已经在专业运动和户外建立起来的部分市场、渠道。当然,从产品布局上,可隆偏向户外生活,狼爪则更倾向于高端专业户外装备,这也是安踏在细分赛道上需要继续完善的产品链条。
被传出绯闻的锐步和MUSINSA,是否是安踏品牌矩阵中所需的?如果真的被收购或进一步合作,这两个品牌在安踏的品牌矩阵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锐步的优势产品包括了健身、女子篮球、高尔夫,这几个板块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安踏产品线的空白或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尽管安踏签约欧文、汤普森等NBA球员并持续在篮球装备上布局,但安踏之外,还需要更高端的产品线或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等品牌竞争,显然重新切入篮球的锐步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另外,健身、高尔夫也是安踏正在布局的产品线,同样需要一个中高端的品牌来完善从大众向专业的跨越,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当下来看,安踏的品牌矩阵中显然是还没有主打时尚产品的Musinsa的一席之地,毕竟在运动市场上,安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显然不会在上升期将自己的核心主业向其他领域转移。但安踏与Musinsa之间未必不可以在体育领域有进一步合作。
本土运动品牌的设计与美感一直是消费者的槽点。Musinsa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迅速成长为独角兽品牌,其设计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收购MAIA ACTIVE是安踏向女性市场发力的第一步,安踏与Musinsa之间或许可以借鉴耐克与卡戴珊之间的合作模式,联名推出运动服饰。从这一点看,安踏与Musinsa之间成立合资公司,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安踏的全球化还需要继续买买买吗?
当安踏搭建了以面向大众市场的安踏品牌,时尚人群的FILA,专业运动人群的迪桑特、可隆、狼爪等,安踏的品牌矩阵还缺什么,是否还需要再通过“买买买”来推进全球化?
通过收购其他运动品牌无非是看中该品牌的市场、渠道,弥补产品线需求,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等考量。随着各类新兴运动项目的兴起、升温甚至参与门槛不断降低,运动品牌需要布局的细分赛道正越来越丰富。即便耐克、阿迪达斯这样在体育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要实现所有运动项目的布局也未必容易。但随着国内及国际运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选择收购有基础的品牌是品牌快速切入新兴领域或形成产品链条的方式之一。
显然,买买买还可能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品牌、产品同质化导致内部资源的竞争、外部市场的争夺,对管理、设计等多方面产生压力。李宁、特步等本土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对锐步的收购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产生安踏收购FILA的效果。其中的原因,不乏专业管理团队的缺乏、内部资源倾斜等。想要购买优质品牌,企业解决以上多个方面的问题是成功的前提。
尽管锐步方面明确回应了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加速全球化的安踏来说,买买买的脚步应该不会止步,毕竟FILA的成功,迪桑特、可隆合作模式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安踏的全球化需转向战略协同型标的而非单纯规模扩张,也要选择性收购。结合当下体育运动鞋服市场的趋势和需求,短期内健身、女性运动等细分赛道的产品是其品牌矩阵中需要补充的部分,长期则需提升自有品牌的技术壁垒与全球化运营能力,避免陷入“依赖收购、弱化创新”的路径依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陈青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