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团队,又融资了

投资界·2025年08月13日 18:55
颜宁团队,又融资了

投资界获悉,近日砺博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天士力资本和磐霖资本共同领投,元生创投、浙江省“4+1”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诚信创投跟投。

时间回到2022年9月,砺博生物正式成立,创始团队集结了周耀旗、詹剑、方超三位科学家,成立伊始就获得红杉中国和创新工场的天使轮融资。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砺博生物是深圳湾实验室孵化的项目,而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便是颜宁。

如此一幕,正是创投圈一抹写照。现在VC流行去科研人才最拥挤的地方找项目——哪里有研究院,哪里就有风险投资人的身影。

三个人,融资近亿元

“我们始终致力于构建‘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完整创新链条,砺博生物的案例正是这一理念结出的硕果。”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对砺博生物的融资表达了祝贺。

她认为,这也是深圳市全力推动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生动典范。

投资界了解到,砺博生物背后站着三位科研大牛——科学创始人周耀旗教授在结构计算领域深耕近30年;创始人兼CEO詹剑博士是CODA、Mobi-Seq等“干湿闭环”的RNA稳定三级结构发现方法的核心发明人;创始人兼CTO方超博士长期从事小分子药物开发,拥有超8年的靶向RNA小分子产业化开发经验。

故事从周耀旗说起。198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毕业后,周耀旗赴海外求学,此后海外旅居30多年。

(周耀旗,来自官网)

直至2021年,周耀旗加入刚成立不久的深圳湾实验室,担任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周耀旗用一年多组建一个20多人的科研梯队。

但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2022年9月,砺博生物诞生。依托团队此前的研究,砺博生物自成立后就将目光锁定在了RNA领域,通过AI赋能与各学科结合开拓了一个新方向:在RNA中发现稳定的三级结构,并预测其折叠的形状和小分子结合口袋的存在。

很快,投资人找上门了。

创新工场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联合出手,砺博生物迅速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最新一幕则是公司Pre-A轮融资金额近亿元刚刚落地,天士力资本和磐霖资本领投,元生创投、浙江省“4+1”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诚信创投跟投。

谈到出手的原因,投资人不约而同提到:小分子靶向RNA药物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大家的重点关注方向。另外,AI在生物医药领域颇具想象力的应用前景也吸引着投资人。

印象中,这是深圳湾实验室走进创投圈视野的第一个项目。

深圳的隐秘宝藏

过去一段时间,投资人不止一次向我们聊起深圳湾实验室。

深圳湾实验室,也叫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目前实验室在职人员已经超过1200人,科研团队百余支,直属研究机构9个。而在具体研究方向上,深圳湾实验室分出了两条路径,一边协同攻克生命健康重大科学难题,另一边开拓IT+B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

成立以来,实验室已经与华为、华润集团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并且孵化了湾影科技砺博生物等科技公司。其中,湾影科技是一家医疗早期诊断设备研发商,至今已经拿下包括华大松禾天使基金、力合智汇、力合科创等多轮融资。

深圳医学科学院则是颜宁回国的第一站。彼时她在演讲中提到,将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经费资助、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年后,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揭牌。

相对来看,深圳医学科学院更侧重临床医学研究,而深圳湾实验室更侧重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业转化。得益于颜宁为主的一批“明星学者”效应,加上两大科研机构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方式,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在创投圈极受关注。

放眼深圳科研机构中,被投资人踏破门槛的不止于此。其实早在几年前,深圳先进院就已经成为国内VC热门打卡地,达晨、同创伟业等本土头部机构先后组团走访交流。2006年诞生至今,官网显示这里孵化的企业已经超2200家。

由此,一条“科研-孵化-产业”路径在深圳生根发芽,投资人络绎不绝。

VC涌向研究院

“现在VC都要去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蹲项目。”

这背后是一场属于创投圈的接力赛:各地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投资人紧随其后,深入研究院,做好成果转化的工作。

实践证明,创投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回顾这几年,VC去各大高校看项目,挖教授轰轰烈烈,不少投资人更是清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各个高校成果转化处的常客。最新则是这样一幕:投资人从海量BP中抽身,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研究院。

一位北京投资人曾向投资界感叹,“每出差一趟,都要把当地研究院的项目扫一遍。”

VC/PE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硬科技很有可能是未来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则是高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

因此,要想投到好项目,就要往早走,去创新最先诞生的地方。

事实上,科研院所的核心优势在于集合了人才、资源与政策三重壁垒,这些往往是一个早期科技项目最关键的要素。尤其相较于传统项目源,科研院所聚焦前沿领域,博士以上学历占比通常超过七八成,在硬科技时代更易于产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更进一步看,科研院所研发氛围浓厚,但又区别于高校的学术压力和行政繁琐,便于真正让产品落地。正如谈及当年为何加入深圳湾实验室,周耀旗留下一句话:“科研需要提供稳定的保障,让一部分人能够安心做研究,做更具原创性、引领性的探索。”

VC到科研人才拥挤的地方去找项目,这个变化影响深远。而科研人才聚集程度,正在悄然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远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杨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中国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下一篇

遥遥领先的诱惑,孙正义上头了。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