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跨界,冲刺“AI中医第一股”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8月08日 08:55
尽管“中医+AI”的标签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医学从业者的关注,但围绕问止中医争议不少。

近日,中医人工智能医疗服务机构“问止中医”第二次提交港股招股书,并更新了截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多项经营数据,继续冲刺“AI中医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问止中医主营业务包括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科普培训、中医AI订阅服务,以及养生轻食产品。

其中,中医医疗服务是公司营收核心来源。主要模式为通过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以及全职医师联合诊断,收取诊疗费用、销售中医药品。目前,问止中医的线下诊所门店共11家。

2022年至2025年5月末,问止中医分别实现营收6216.9万元、1.89亿元、2.36亿元、8984.8万元、1亿元,期间净亏损分别达到1.54亿元、1.94亿元、4536.7万元、238.6万元、4384.1万元。从历年的成本支出上看,问止中医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在于,养生轻食产品的生产销售、线下诊所门店的运营、医师雇佣成本、AI研发费用等。

尽管“中医+AI”的标签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医学从业者的关注,但围绕在问止中医创始团队、经营模式、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争议不少。

“门外汉”创始人+93名医师撑起一个IPO

问止中医虽然主营“AI+中医”诊疗,但其创始人却并非相关专家,反而是一位资深私募基金投资人。

据招股书披露,问止中医创始人崔祥瑞在创立该公司前,曾在联合利华担任消费品业务管培生、企业咨询公司和君咨询担任合伙人,还曾担任沣盈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有报道显示,从和君沣盈离开后,崔祥瑞前往斯坦福商学院攻读MBA深造,在此期间其发现了“中医”创业的新方向。

借助斯坦福商学院的平台,崔祥瑞结识了美国国际医药大学博士张南雄和博士生导师林大栋。两人彼时所攻读的方向均为针灸、东方医学(中医)。而更为关键的是,两人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前,均为理科出身、曾在硅谷从事互联网相关业务,有从事计算机、互联网产品开发相关经验。

崔祥瑞很快将张南雄、林大栋拉入创始团队,并于2018年6月回国创办了问止中医。在林大栋技术支持、资深中医大师倪海夏的共同主持下“中医大脑”初始版诊疗辅助系统顺利开发出来。

在把初版模型技术无偿转让给问止中医后,林大栋长期受聘为公司首席医疗官,监督中医大脑后续研发迭代,并主持面向中医爱好者的“精一书院”中医科普培训课程开发。

2019年,问止中医开设首家线下诊所,并聚焦于治疗癌症、疑难症。至2021年公司终于取得互联网医疗牌照,开启线上门诊。

问止终于小程序显示,其医师可通过视频、客服、文字等形式结合AI给出中医诊疗建议。在线下诊所门店,除了基本的诊疗外,还会为患者提供中药销售、煎药、会员科普培训等服务。2024年公司线上问诊收入占比达89.2%,线下门店收入仅占10.8%。

据介绍,目前中医大脑已包含超亿级参数、超1万首方剂,涵盖3000多类病症,其中包括超过一百万个附有随访数据的真实临床病例及超过一百万张带标记的舌头图像。而问止医师团队已在该AI系统的帮助下服务超10万名患者。

尽管数据量十分丰富,但从经营规模上看,公司6年以来在全国仅拥有11家连锁诊所门店,聘请的全职医师仅有93名。招股书还透露,其全职医师的平均执业年资约为5年,约1/3的医师有5年以上中医行医经验。相较于大型医院的从业十余年的成熟医师团队,问止中医团队略显“年轻”。

备受诟病的不仅是“年轻”的医师团队,问止中医针对各类癌症、血液病、尿毒症、严重心脏病等疾病开设的“癌重症”科的治疗效果也备受质疑。

招股书表示,问止中医往往会指导相关疾病患者连续数月服药,但仅为保健服务,旨在促进其健康并管理其身体状况。而有报道显示,在线下宣传时,门诊往往会向患者宣传“可治愈”相关疾病,引来大量投诉。天眼查显示,2025年7月问止中医曾因“医疗损害”患者被起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逐渐走向正轨后,张南雄出于个人发展需要,逐渐退出了问止中医的经营管理并将股权部分套现,仅保留非执行董事头衔。而在两位技术创始人之后,崔祥瑞除了大模型研发团队外,并未再引入更多有AI研发背景核心技术高管。

“AI+问诊”应用需求庞大,蓝驰创投、真格基金追投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就收入而言,2024年AI辅助中医治疗的市场规模约为160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3.7%,AI辅助中医诊疗服务供应商约1.34万家。随着“AI+诊疗”模式宣传、认可度提升,AI辅助诊疗在中国内地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上升。

据介绍,“中医大脑”重点解决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的痛点,如严重依赖稀缺高级中医师的个人经验,成熟医师培训成长速度慢,以及诊断流程的标准化程度有限。凭借人工智能,线上问诊可提高诊断、治疗的覆盖人群与覆盖地区。

相较于为成熟医院提供大模型技术服务的供应商,问止中医选择了自营诊所、自建医疗平台,直接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从公司技术、经营角度,问止中医自营诊所、AI诊断平台可以让公司直接接触一手数据,并不断更新升级模型算法、诊断策略。同时,在中医药剂治疗的特殊加持下,复诊、回访等用户忠诚度较易提升。招股书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问止中医患者复诊率为67.2%,且常年稳定高于60%。而同行业内,中医医院、门诊的复诊率往往仅有30%~40%。

其弊端在于,直接接触患者过程中,围绕公司自身资质、诊所合规性、医师团队经验能力,以及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等宣传话术,也让“AI中医第一股”的上市之路颇受争议。但当前市场上少有的“AI+诊疗+诊所”模式,仍然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参投。

融资历史披露,公司总计融资5次,累计融资金额约217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据最后一轮融资金额推断,问止中医的估值为2.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8亿元)。

在此过程中,蓝驰创投连续追投5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20.55%股权。而私募基金ParmaWay总计参投3次,真格基金参投2次,分别成为问止中医第三、第六大股东。聚利基金也在最后一轮积极入股,成为公司第七大股东。

实际上,随着AI模型不断升级发展,大模型匹配服务医疗领域是行业创新热点。问止中医并非“AI+医疗”领域首个冲刺上市的公司。

2024年末,讯飞医疗科技顺利登陆港股,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同一时间,微医控股、问止中医也提交了港股招股书,接连冲刺上市。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的市场规模显著增长。2019年该市场规模仅为27亿元,2023年增至88亿元,年均增速达33.8%。预计到2033年该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3157亿元。

在飞速扩张的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不少头部大模型技术公司,如讯飞、百度、云知声等都已积极探索大模型赋能诊疗分析、病症预测管理、医疗保险理赔等方向。

必须指出的是,受困于分析算法技术创新、医学数据来源、研发成本、监管许可等客观壁垒,目前相关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从上述公司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行业头部AI医疗服务商均未实现盈利,且年亏损金额往往达上亿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投日报”,作者:梁又匀,36氪经授权发布。

+1
3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人人免费,博士级智能,4种人格定制,迄今最强编程和Agent能力。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