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风口,“经济第一城”出手了
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上海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为打造应用示范标杆,《方案》明确,立足上海市行业优势,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城”,上海被认为是国内最早发力具身智能领域的城市之一。早在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将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
彼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曾表示,具身智能相关大模型、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需要政府部门对技术研发投入和起步阶段的开发团队给予更多扶持和关注。“‘处处都有机器人’是一件投入很大的事情,但只要能跨过起步阶段这道坎,开始规模化,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时至今日,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上海还是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统城市,工业机器人密度位居全国首位。在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出。
国际知名机构高盛预测,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今年初,国务院把“具身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的强烈信号。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响应,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也在密集布局。上个月中旬,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融合的前沿领域,被视为突破AI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上海要发挥大模型、机器人、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先发优势,促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根据此次《方案》,到2027年,上海要实现“三百”,即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据了解,当前上海已炼就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以厚实模型为家底,上海明确在具身智能领域重点攻关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系统技术、具身语料技术、自主操作系统五大方向。
浦东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聚区,此前已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支持16条政策》,涵盖“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场景示范”等六大方向。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模力社区,中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已于1月启用,首期能容纳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杨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