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海壹号院之后 融创7月销售环比下降八成
8月5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截至2025年7月底的未经审核营运数据。
公告显示,2025年7月,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5.3亿元,较6月的75.5亿元下降约80%,合同销售面积7.1万平方米,销售均价约21550元/平方米。
这一数据使得融创1-7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止步于250.8亿元,累计销售面积79.2万平方米。据观点指数发布的“2025年1-7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报告,融创在同期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排名中仅位列第18位,权益销售金额则以142.79亿元排在第22位。
从全年走势看,融创月度销售呈现剧烈波动:1月以68.4亿元开局,2-4月持续下滑至11亿元低谷,5-6月因推盘节奏回升至48亿、75.5亿元,但7月再度骤降,形成“冲高回落”的曲线。
尽管整体销售回落,但融创近期在上海的推盘情况也值得关注。
据悉,融创旗下上海壹号院仍表现亮眼,也显示出其在核心城市项目去化表现良好。据观点新媒体报道,该项目上半年累计销售额突破170亿元,6月份四批次开盘2小时即售罄,提前登上全国单盘销售额第一的宝座。
作为黄浦区老城厢核心区高端项目,上海壹号院的成功难以掩盖融创所面临的整体压力。数据显示,融创7月销售均价21550元/平方米,较6月58530元/平方米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上海壹号院的热销所导致,反映高单价项目对7月数据的支撑减弱。
销售大幅波动背后,是融创持续的债务化解压力。
从2025年动态来看,融创并未采用积极拿地策略,土地储备增量主要依赖存量项目盘活及债务重组中的资产整合。例如2025年1月,融创与长城资产达成重庆湾项目合作,通过注资24.76亿元完成债务重组,该项目位于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属于存量资产盘活的典型案例。
在现金流管理方面,融创则聚焦于债务重组带来的现金流优化。
据观点新媒体此前报道,截至2025年7月,融创通过“现金回购+债转股”等方式,将境内债券余额从年初154亿元缩减至58.13亿元,半年内削减近百亿。
债务重组消耗了大量流动性,导致融创在项目营销、供房节奏上被迫收缩。有市场分析指出,房企资金链紧张时,往往优先保障保交楼项目,而暂缓非核心区域推盘。
综合来看,融创2025年的土地策略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以存量盘活替代新增拿地,通过债务重组和AMC合作优化资产结构;二是聚焦核心城市高价值项目去化,优先保障现金流回正;三是通过境内外债务重组大幅降低利息负担,为现有土储的持续开发创造空间。
从整体行业格局看,据观点指数报告,2025年1-7月前100房企权益销售金额同比下降15.46%,7月单月前100房企实现累计权益销售金额1436.52亿元,同比下降约30.6%,环比下降40.82%。
前100房企1-7月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18779.67亿元,同比下降约15.25%,反映出市场仍持续承压。
体现在融创方面,1-7月权益销售和全口径销售中排名均落后于头部房企,且与自身上半年高端项目的热销形成反差。不过,上海壹号院的案例也证明,核心城市高端项目仍具韧性。
数据显示,上海上半年新房市场5000万+豪宅网签数量达到518套,是2024年同期255套的两倍,已超过2024年成交总量的八成。
总体而言,融创7月销售环比降八成,是债务压力、市场环境与产品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房地产深度调整期,融创当前的波动既是其个体的挑战,也折射出房地产行业当前分化加剧情况下,民营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寻突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点”,作者:观点新媒体,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