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光伏行业,负债究竟有多可怕?

格隆汇·2025年07月29日 18:36
光伏与储能行业累计负债超过65000亿元!

很多人都知道,光伏是全国最卷的产业,但却没人知道,这个产业已经卷到什么极端的程度。

据有关报道统计,截至2024年末,光伏与储能行业累计负债超过65000亿元,已有超过150家知名企业面临破产,很多光伏企业已从亏现金转到完全“失血”状态。

进入2025年,情况并未好转, 上半年,光伏上市企业继续大面积亏损,17家光伏企业预计亏损超147至173亿元!

据统计,21家光伏主产业链企业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值达73.27%,同比、环比分别上升4.61个百分点、0.52个百分点;13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70%,比去年同期多出4家。

具体企业来看,通威股份一季度末负债率为72.25%,同比增长12.98个百分点;TCL中环负债率达64.32%,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部分中等规模光伏企业负债水平更是超过八成,协鑫集成连续七个季度资产负债率超80%,一季度末达88.88%;爱旭股份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5.97%,同比增长近11个百分点。

这可怕的结果,到底是怎么导致的?

疯狂产能扩建的恶果

2020-2023年,全球光伏产能翻倍,但需求增速仅50%。

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张产能,这种扩张并非单一环节的现象,而是贯穿整个产业链。

以组件环节为例,2023年底,组件产能超过900GW,而市场同期需求仅525GW,过剩近一倍。

硅料环节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全球硅料有效产能达到230万吨,对应的组件产能约800GW,可市场需求仅约450GW,产能过剩比例超过77%。

硅片环节,2023年全球硅片产能约850GW,需求却只有350GW左右,过剩产能达到500GW,不少硅片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

产能严重过剩直接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如雪崩般下跌,硅料、组件等核心产品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

2024年三季度,硅料价格跌至36元/kg,要知道硅料的现金成本普遍在50-60元/kg,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公斤硅料,企业就要亏损14-24元。硅片价格跌至0.98元/片,而其现金成本大约在1.2-1.3元/片,每片亏损0.22-0.32元。组件价格跌至0.62元/W,现金成本却在0.7-0.8元/W,每瓦亏损0.08-0.18元。

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的生产运转、保住市场份额以及支付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不得不继续生产和销售,而出货越多,亏损就越严重,越发陷入价格恶性循环。

通威股份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达到120亿元,这相当于每天要烧掉3288万元资金。为了填补现金流缺口,企业只能持续举债,进而导致负债雪球越滚越大。

从企业的盈利数据来看,2024年,光伏行业10大巨头的亏损总额超过530亿元。

隆基绿能作为行业头部企业,2024年净利润亏损65亿元;TCL中环亏损更是达到80亿元。

中小企业的情况更加糟糕,2024年有超过150家知名光伏企业破产,这些企业大多是在价格战中因持续亏损、资金链断裂而倒下。

价格战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开始在原材料采购上降低标准,部分组件产品的质量出现下降。

同时,价格战使得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大幅下降,2024年,不少光伏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下降30%以上。

而且,价格战的影响还蔓延到了海外市场。中国光伏产品凭借低价优势大量出口,引发了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2024年,印度、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设置贸易壁垒,这进一步压缩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场空间,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维持运营,不得不持续举债,导致负债雪球越滚越大。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2024年有23家光伏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其中9家超过80%。

其中有一些企业早就已经到了借新还旧的地步,2024年,光伏行业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800亿元,其中超过60%的债券用于偿还旧债,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积聚。

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光伏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某种方面来说是导致企业亏损加剧的一个美丽陷阱。

TOPCon、HJ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倒逼光伏企业 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但技术升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新产线投资巨大,企业资金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新技术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化、能否被市场接受,都存在风险。

例如,企业投资建设TOPCon产线,设备价格从2023年投资狂热期的1.7亿元/GW,跌至2024年的5000万元/GW,还没开始运营,设备的价值就折损了70%。那些拿设备来抵押的高杠杆企业,因资产大幅贬值,面临资不抵债困境。

同时,新产线产能释放后,又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偿债能力下降,只能继续依赖债务融资维持运营。

而股价暴跌使得企业股权融资受阻,为维持运营和后续发展,企业被迫加大债权融资力度,大量举债。但债务融资成本高,财务费用又不断吞噬利润。例如,部分企业短期借款利率高达8%-10%,沉重的利息负担让企业盈利更加困难。

随着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越来越激烈,企业业绩开始持续大幅下滑,导致进一步股价暴跌。

以光伏一哥隆基绿能为例,其股价从2021年巅峰时期到此类反内卷之前,累计下跌幅度 最大 超了80%。

这就是整个光伏行业在过去几年持续上演的恶性循环。

深度洗牌已无可避免

行业当前已面临超6400亿元的资金缺口,债务风险如高悬之剑。在亏损持续、负债高企的情况下,大批中小企业必然会率先倒下。

尤其是那些负债率居高不下、无力扭转亏损局面的企业。

一类是主业经营不善,企图借光伏行业热度“赚快钱”的跨界企业。这类企业本身技术、资金实力不足,在行业寒冬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承受价格战与债务压力,如部分2021-2022年跨界进入光伏组件领域的企业,如今已纷纷停产、破产。

另一类是多年经营状况不佳的光伏企业,过去行业高速发展掩盖了其经营问 题,一旦行业下行,债务问题集中爆发,资金链断裂,只能走向破产清算。

至于头部企业,虽有一定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但在行业整体负债重压与市场困境下,也面临严峻挑战。像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虽规模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但巨额负债与持续亏损也让其步履维艰。

不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研发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市场渠道优势,是有更大概率能在残酷洗牌中存活下来,并在行业洗牌过程中整合市场资源。

例如,隆基绿能、TCL中环等企业,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在电池转换效率等技术指标上保持领先,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逐步提升市场份额,实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长远看,光伏行业的负债危机也是一次行业自我净化的过程。

当大批低效、高负债企业被淘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得到缓解。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市场拓展。

但这一洗牌过程若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大量企业破产倒闭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2024年光伏上市企业减员超15万人,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可能会引发社会就业问题。

同时,过度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研发投入锐减,会让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逐渐丧失。而且,无序的价格战还引发了诸多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光伏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极为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层要大力推动光伏产业“反内卷”的政策背景。

如今监管部门频频出台政策,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行业从恶性竞争转向良性发展,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上,而非单纯的价格比拼。

但这一过程注定会充满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探雷区”(ID:glh-tlq),作者:价值进化论,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中期分红即将启动。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