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知名原料商三战IPO
日前,青眼号外获悉,宝洁、奇华顿等原料供应商格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林生物)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长江证券承销保荐,备案时间为7月24日。
这意味着格林生物再次冲击IPO,而这已是其三战IPO。而今年以来,多家化妆品原料商IPO,化妆品上游企业再度迎来上市潮。
IPO终止不到1年,它再战
公开信息显示,格林生物成立于1999年12月,主营业务涵盖生物源香料和全合成香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该公司产品分为松节油、柏木油和全合成香料三个系列,具体包括檀香系列、甲基柏木酮、突厥酮系列等数十种细分品种,主要作为配制日化香精的原料。
据格林生物此前招股书介绍,其为我国最大的甲基柏木酮供应商之一。其招股书援引IFF RonalaS.Fenn研究显示,甲基柏木酮在家用产品香精中出现频率为32%,位于第15位,在高档香水香精中的出现频率为41%,平均使用浓度为5%,位列第4位。同时,格林生物也是我国少数掌握突厥酮生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香料企业。
或得益于技术沉淀与产业积累,在全球“嗅觉经济”向好的背景之下,格林生物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俗,并开始冲击IPO。
然而,回顾格林生物的“闯关”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据青眼号外了解,格林生物第一次IPO始于2018年,在完成上市辅导后,于2020年12月首次申报创业板IPO并获得深交所受理。
但这场长跑最终戛然而止。2021年1月31日,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组织对包括格林生物在内的20家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次月,格林生物便申请撤回发行上市文件,终止IPO。
2023年6月,格林生物第二次发起IPO。在回复问询时,该公司对于前次终止IPO给出了解释:接到现场检查通知后,发现子公司环保处罚未及时披露,加之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大幅下滑,从而撤回IPO申请。
深交所的两轮问询后,格林生物于2024年8月再度主动终止IPO,第二次IPO同样铩羽而归。
彼时,深交所的问询事项,主要为创业板定位、环保事项等问题,例如,问询函指出,格林生物专利数量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及其研发成果及研发投入对应项目多为非专利技术。也因此其创新性和成长性受到了质疑。
此外,在此次上市辅导前夕的2025年6月,格林生物注册资本从5666.6667万人民币增加到1亿人民币,增幅达76.47%。
据此次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显示,83岁的创始人陆文聪直接持有格林生物2711.1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7.11%。公司成立至今,陆文聪均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时担任公司董事长,为公司的控股股东。陆文聪之女陆为持有公司9.00%股份,父女俩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截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上办事服务平台
不过,80岁高龄实控人是否具备足够精力参与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事项也曾被外界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生物前两次IPO募集资金用途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第二次IPO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包括“年产6800吨高级香料项目”。青眼号外注意到,虽然IPO失利,但格林生物该项目仍在推进中。
年营收曾超7亿,出口占超8成
至此次上市辅导,这已是格林生物三战IPO。屡战IPO的底气,也源于快速增长的业绩。
据其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格林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94亿元、6.31亿元和7.35亿元,增长率分别为6.23%、16.48%,复合增长率达到10.92%。
净利润方面,2021年至2023年,累计净利润为2.017亿元,2022年至2023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5.85%、32.35%,复合增长率达48.43%。
截自格林生物此前招股书
此外,2024年一季度,格林生物营业收入为2.4亿元,同比增长51.05%;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123.45%。
研发费用上,2021年至2023年分别投入了0.2亿元、0.22亿元、0.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4%、3.49%、3.59%。研发费用整体随营收呈稳健增长趋势,但占营收比例浮动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是格林生物营收的重要来源。据此前招股书披露,2021至2023年,格林生物的外销收入分别占主营业务的84.38%、85.95%和87.08%。奇华顿、芬美意、德之馨为其2021-2023年稳定前五大客户,均为合作超过10年的老客户。除国际原料商客户外,格林生物也进入了宝洁的供应链体系。
不过,格林生物曾指出,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其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被征收25%的额外关税。未来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海外市场准入政策恶化等,可能会不利于公司的海外销售,并增加业绩下滑的风险。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格林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将成为其IPO闯关的难点之一。
实际上,在日化化妆品原料领域,中国企业的原料出海已成为常态。在上市公司中,如华熙生物、科思股份、莱茵生物、天赐材料、华业香料、华恒生物等企业持续布局原料出海业务,如科思股份2024年海外业务占比达89.94%。
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部分本土原料商已逐渐由代工发展出自有原料品牌,或是直接打入美妆品牌客户供应体系。例如,珈凯生物等企业已经以品牌原料产品出口海外。
原料商迎来上市潮
众所周知,原料被视为化妆品行业的“芯片”,推动自主创新与国产原料替代已成为近年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突破,正为原料领域带来深刻的革新。在此背景下,国产原料供应商正从产业链后端走向聚光灯下,日益吸引着资本与行业的目光。
相关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生物原料类投资事件共计12起,主要集中在国内美妆市场,更多“热钱”的涌入,也将进一步推动原料行业发展。
同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化妆品原料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147.8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03.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9%,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以9.9%的增速持续增长,2029年达到2561.8亿元。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与过往相比,2025年上半年谋求上市的化妆品原料企业不在少数。
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共有7家原料商选择上市,其中包括维琪科技、创健医疗、禾元生物等,通常,原料商企业多为细分领域企业,例如“多肽原料第一股”维琪科技、聚焦重组胶原蛋白的创健医疗等。
此轮上市热潮的涌现,既得益于国内化妆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与IPO政策的积极调整息息相关。一方面,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设立与成长,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重要的上市新通道。
另一方面,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改革“1+6”政策,提出重启允许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紧接着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
这是近年来首次由多部委联合发声力挺消费企业上市,被视作监管层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这也被业界认为消费类企业的上市热潮来了。
尽管原料企业本身并非直接的终端消费品牌,但其作为化妆品产业链的核心上游,其上市环境同样受到上述政策利好的积极辐射。
随着政策松动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原料商、品牌商冲击IPO。当然,上市对企业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眼号外”,作者:吴超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