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抹茶迎来labubu时刻
中国的抹茶行业,来到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关键节点。
抹茶再度迎来“泼天富贵”。
曾经一己之力在全球带火labubu的BLACKPINK成员Lisa,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张日常照。内容是她在洛杉矶开着新款法拉利,杯托里放着一杯奶茶。放大以后就可以发现,这杯绿色奶茶瓶子上的logo是喜茶,对应颜色的饮品正是三倍厚抹。
消息一出,美国的喜茶抢先售空。官方迅速认领,美区喜茶连夜定制Lisa名字洒粉图案放在三倍厚抹上,引发了新一轮的社交热潮。
在全球范围内,喜茶还发起了三倍厚抹买一送一的活动,显然是要趁势进一步绑紧抹茶标签。
实际上,近两年在欧美,原产于日本的抹茶作为新的“超级食物”,正在获得新一代年轻人的青睐。和需要冲泡饮用茶叶不同,抹茶实际是由茶叶直接磨成粉食用,营养价值更高,风味也更加浓缩。
但是这两年日本气候过于炎热,最知名的宇治抹茶突然供不应求。同时,中国的抹茶,年产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正在翘首以盼新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抹茶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咖啡、巧克力级别的替代品。正在把抹茶玩出各种新花样的中国企业,能得到这个玩到超车的机会吗?
中国的抹茶自由是怎么实现的?
平时就喜欢喝奶茶的Vicci发现,从去年开始,不少茶饮品牌,都齐刷刷地上线了抹茶新品。“喜茶的三倍厚抹、奈雪的香柚抹茶,还有茉莉奶白的开心果抹茶椰,这些我都爱喝”。
喜茶、奈雪、库迪等茶饮咖啡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抹茶产品
从去年开始,不少现制茶饮品牌、烘焙品牌、零售超市,都上线了自己的抹茶新品。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抹茶产品,都开始标榜自己的中国身份。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产地,就是贵州铜仁,和浙江余杭的径山(径山寺是日本抹茶的起源)。
抹茶,一个不算新的口味,成为了中国冷饮和甜点行业的全新创作题材。
盒马的两个抹茶相关的爆品,都标榜原材料来自贵州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抹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和质量上的进步,让以往只能从日本进口的“真抹茶”,能在国内以更低的成本来大规模供应,让各大品牌都能开发抹茶新品。
很多人会觉得,原材料一样是茶叶,我们中国作为茶叶大国,生产抹茶岂不是手拿把掐?但其实,生产高质量的抹茶需要从原材料端开始,建立一条全新的供应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首先,抹茶种植需要遮阴覆盖,这样才会长出叶绿素丰富、叶片翠绿的茶叶。一级抹茶和国内的好茶叶一样,只采枝头嫩叶。叶片采摘后,还要 经过切碎、蒸汽杀青、烘干、梗叶分离、快速干燥、杀菌、研磨等十几道工序。
要达到有机标准,就不能用有农药残留的老耕地、不能用农药,也不能连片种茶(避免虫害,保持物种多样性),只能用天然化肥。种植成本就比普通茶叶高很多。
生产也需要全新的方法。对抹茶原材料进行研磨时,全程必须采用低温研磨,否则会破坏掉抹茶里面的营养物质。茶饮研磨得越细,风味释放得越充分,当然制作难度也随之翻倍增加。在日本,研磨机器都有相应的专利技术,很多都不出口,需要我们自主研发。
在中国,这样的产业必须要有大企业来牵头才能办成。目前主要是贵州贵茶集团(贵茶)和浙江省茶业集团(浙茶)两家企业,分别在贵州铜仁和浙江杭州建立茶叶基地,虽然具体细节不同,但大都涉及组织农户和企业,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数字化和规模化生产。
其中,贵茶在2017年从贵阳搬到了铜仁市江口县,成立了年产2000吨的抹茶精制单体车间。此外,贵茶还主动靠拢国际标准,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Eurofins(欧陆集团)共建质管体系,内销和外贸产品均符合欧盟食品安全要求,打出“欧标抹茶”的品牌特点。
贵茶茶园(图源自官网)
现在,铜仁市已经建成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6万亩,碾茶生产线41条,辐射带动建设14万亩符合欧标茶园。
浙茶集团则主要由旗下公司九宇牵头,在杭州余杭建立3000亩有机茶园和3000亩欧标茶园,并且自主创新研发了国产化生产线,效能据称能达到达到日本设备的3倍。此外,湖北孝感、浙江绍兴和金华等多个在北纬29度附近的黄金产地,都能够生产抹茶。
不过,根据日本、韩国等多地资深的抹茶爱好者在博客、小红书的饮用反馈,中国产的抹茶依然够不上他们心中最好的“茶道级”抹茶标准,算是“烘焙级”的抹茶。
首先是颜色不够翠绿;其次是国产抹茶的鲜味还不够突出、苦味比较浓郁,这和土壤、茶树种植水平,以及茶叶的加工工艺水准都相关,需要时间来弥合,很难“大力出奇迹”。
但这可能反而成为了一种机会,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日本消费者并不完全重合。辻利茶铺(中国)CEO李宸安在Fooddaily演讲中曾经提过,“国内的抹茶控会追求抹茶味非常浓郁,甚至部分用户会追求浓到有苦味,他们自称‘苦抹党’、‘浓抹党’。”
“当然,好的抹茶其实是不苦的,所以我们认为,开发抹茶产品不是要一味地追求苦味,而是要味感微苦、清甜、低糖不腻,并注重抹茶的海苔香气是否被凸显、是否有回甘的香气充盈口腔,以及抹茶与甜点本身和其他食材的融合度,传递天然正宗的抹茶风味”,李宸安解释。
但恰好,不那么优质的、但能大量生产的抹茶,反而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让抹茶拥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市场基础。根据新华网,2025年,中国预计生产抹茶将超过5000吨,是全球最大生产国;同时,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抹茶消费国。这让我们有充足的的空间可以进行产品改造和升级。
咖门发布的《2025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就显示,2024年(统计品牌)饮品上新中抹茶产品共有73款,占所有含茶产品的6.3%。
再加上近几年的国潮、中国制造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自豪标榜其自中国身份的抹茶,可以说是来到了最好的时代。
抹茶,巧克力+咖啡的竞争者
当然,诚实地说,中国抹茶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全球抹茶需求实在是太强劲了——今年5月,京都拍卖会上,碾茶(抹茶的半成品)的交易价格达到了56.8美元/公斤,比去年增长了1.7倍,而且,全球都有价无市。
英国《卫报》解释,这主要是因为抹茶从去年年末开始在TikTok走红——它鲜艳的颜色在社交平台上特别抓人眼球,而且很符合Z世代对于纯天然的追求。纽约连锁咖啡店Blank Street,就靠抹茶系列产品蹿红,还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挪用”的争议。
法媒Le Monde说,连巴黎圣安妮街上的小咖啡馆Creamy Daily,都得等两三个月才能得到下一批日本抹茶供应。现在,他们只能每天限量供应300个客人。
这说明,抹茶作为一种来自东方的口味,在西方世界正在被年轻群体大范围接受且喜爱。它不单能被添加到现有的饮料和甜点中,也是咖啡以及巧克力的有力“竞品”。
抹茶词条在TikTok(左)和Instagram(右)上的热度
值得指出的是,咖啡作为全世界消费最广泛的饮料之一,2024年的市值是2237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大概在5%;巧克力去年的市值则是125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在3%。
只要能从这两个市场中瓜分到哪怕1%的市场份额,对于新产品而言,都是很不错的市场规模。
这一点或许恰好能从泡泡玛特那里得到借鉴——尽管在潮玩行业,日本企业的平均水准和影响力远远高于中国企业,但通过积极的扩张策略、背靠中国供应链的丰富产品种类,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如果不算黄牛加价,18美元单个的盲盒在习惯正版消费的国家能称得上便宜),得到了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奖赏。
但像抹茶这样原材料的扩张,必须要有强势的产品能力作为支撑。
费列罗早年发迹的故事,或许可以作为参考。二战后,可可豆成为一种昂贵的原材料,意大利人都吃不起巧克力。一位名叫彼得罗·费列罗的商人用烤榛子、可可、蜜糖、椰子油和植物油,做出了巧克力的味道,生产出了当时大家都需要的廉价巧克力酱。
经济复苏后,费列罗进一步升级原材料,加大了可可的比例,建立了世界顶级的榛子供应链(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榛子供应商),生产出了饱受追捧的榛子巧克力酱(Nutella)。现在Nutella的配方,已经成为和可口可乐一样的秘密。
在Nutella的基础上,费列罗推出了金莎、健达巧克力、健达奇趣蛋等一系列著名产品,并在持续并购发展后,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糖果公司。
所以,像喜茶、贵茶、九宇等公司,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抹茶这样优质的原材料,来开发出大家都喜爱的终端消费品。
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站在中国多产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和非常广阔的消费市场上,让抹茶的大规模生产变得便宜,从而能够在不折损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加廉价的抹茶产品。
这和特斯拉前几年抢先降价有相似的逻辑。
特斯拉能够降价,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外,是因为他们的在地化生产、全自动生产,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都能不断摊薄成本,从而留下了充足的利润空间。其它的品牌如果降价,有可能卖一辆亏一辆,但是特斯拉至少在当时,依然处于相对理想的盈利水平。
可以说,中国的抹茶行业,来到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关键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罗立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