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抢着买的加拿大鹅,要被东家甩卖了?
从中产神话到遭遇冷风, “万元羽绒服”还能撑多久?
当夏日热浪来袭,羽绒服届的“一哥”加拿大鹅(Canada Goose)却在经历寒冬。
这个2017年上市后迅速崛起的全球羽绒服巨头,曾在短短几年内带起“万元”羽绒服的风潮。拥有一件印着醒目北极圆盘标识的派克大衣,被列入无数消费者的梦想清单。当中产们毫不犹豫花掉近万元买羽绒服时,买的不只是冬装,更像是一张身份通行证。因此,没有“大鹅”的冬天是不完整的,一度成为流行语。
如今,八年过去了,“没有大鹅的冬天”却变得愈加完整——追捧它的中产们,将目光投向了国产羽绒服波司登,或是lululemon、始祖鸟、Salomon组成的 “三件套”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加拿大鹅,即使从“奢侈品”定位走向奥莱折扣区,也鲜有人问津。这份失落也体现在销量上,2022年以来,加拿大鹅在中国市场的增速从两位数跌至1%。
更具戏剧性的是,2025年7月有多家媒体报道,加拿大鹅大股东贝恩资本正考虑出售所持股份,开始寻求退出。大股东的退意,或许印证着“万元羽绒服”走下神坛的现实。
01 中产标配的诞生
2018年冬天,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寒风凛冽,加拿大鹅全球旗舰店门前却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龙。不少人裹着厚重的羽绒服在零下十度的户外等待超过半小时,只为抢购一件标价近万元的“远征系列”。开业不到三天,店内所有热门型号,包括远征等产品便全部售罄。
从这一天起,加拿大鹅成为了中产阶层消费热门品牌。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加拿大鹅的最大市场。该品牌在全球拥有74家门店,其中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共设有30家。
回溯加拿大鹅的发展历程,这个享誉全球的高端品牌,最初诞生于多伦多一间不起眼的小仓库。彼时的加拿大鹅,长期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御寒品牌。自2001年起,加拿大鹅开始通过剧组、影视明星的带货来提升知名度。随后在《后天》《国家宝藏》等多部影视作品中频繁植入,并赞助了柏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国际活动,品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2013年,贝恩资本的加入,成为加拿大鹅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以2.5亿美元收购其70%股权后,贝恩资本对加拿大鹅进行了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将服装款式从最初的20种扩充至200种,将产品线从专业防寒服拓展至日常生活场景。同时,品牌定价向奢侈品市场靠拢,并陆续在美国、欧洲、亚洲开设电商平台和线下旗舰店,成功将极地专业装备重塑为全球高端品牌。
2017年,加拿大鹅在纽约和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一度攀升至78亿美元的高点。
在全球化扩张战略中,贝恩资本尤为重视中国市场。2018年加拿大鹅进入中国,精准捕捉到国内中产阶层和新贵群体对“身份认同”的需求。凭借抗寒与稀缺兼具的品牌特性,加拿大鹅迅速成为“中产标配”,甚至引发全民追捧的热潮——网络上百元、千元的山寨款随处可见,红蓝相间的圆形LOGO也成为时尚符号。
这股风潮加速了加拿大鹅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从2018年到2021年,短短三年间,其在华门店数量从1家激增至20家,覆盖北京、上海、成都等核心城市。三里屯和香港首店开业时盛况空前,成为品牌风靡中国的缩影。
加拿大鹅不仅被誉为羽绒服界的“爱马仕”,更不断刷新销量纪录——据媒体报道,2018年“双十一”当天,其天猫官方旗舰店1小时成交额即突破千万元。2024年,大中华区以4.22亿加元的销售额超越美国和加拿大,首次成为加拿大鹅的最大市场。
02 “一哥”失宠
经历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辉煌后,2022年起,加拿大鹅的增速明显放缓。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5年,加拿大鹅的全年销售额增长率从21.54%骤降至仅1.1%。一度备受重视的中国市场也陷入增长瓶颈。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0日),加拿大鹅大中华区收入仅同比增长1%。
为扭转颓势,加拿大鹅频繁调整中国区管理层。2025年6月,公司宣布任命谢霖为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中国内地市场的直营业务。这已经是自2022年以来第三次更换中国区总裁。四年三次换帅,折射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焦虑与战略摇摆。
然而,比业绩下滑更致命的是口碑危机。2021年,上海一位消费者因羽绒服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却被告知“中国大陆门店概不退换”,而海外市场却享有30天无理由退货政策。这一“双标”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上海市消保委也紧急约谈了品牌方。
尽管加拿大鹅随后修改了相关政策,承诺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卖店销售的产品均可退货退款,并兑现了对该消费者的退款承诺,但关于品牌在中国市场“双标”“傲慢”的标签已难以撕下。
与此同时,动辄万元以上的加拿大鹅也屡陷品质争议。2021年9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加拿大鹅关联公司——希计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因在广告中宣称其产品含有“优良且最保暖的加拿大羽绒”,被认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被处罚款45万元。相关事件还一度登上热搜,类似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信任。
即便在争议持续发酵时,加拿大鹅似乎并未警觉品牌危机的到来。无论价格定位还是门店选址,它依旧极力维持“奢侈品”形象,与奢侈品牌为邻,选址聚焦高端成熟商圈。在北京,三家门店分别位于三里屯太古里、北京SKP和王府中环;上海则布局环贸IAPM、IFC国际金融中心和兴业太古汇,2024年武汉新店也开进了SKP。
根据赢商大数据显示,在全国27座城市、5万方以上的代表性购物中心中,加拿大鹅超过八成的门店开设在市级商圈,约95%的门店选址于成熟商圈。
显然,优选高端商场是为了保持品牌调性。然而,近年来全球各区域业绩持续放缓,让坚持奢侈品路线的加拿大鹅不得不放低身段。2024年以来,为拓展销售渠道,不少消费者发现,天津佛罗伦萨小镇、上海比斯特购物村、苏州比斯特购物村等奥莱也出现了加拿大鹅代理门店的身影。
03 围剿大鹅
当加拿大鹅深陷泥潭之时,始祖鸟、Salomon、lululemon组成的“中产三宝”则正在加速瓜分市场。近年来,作为亚玛芬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始祖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大中华区已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区域,其“硬壳冲锋衣”系列更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宠。同时,Salomon的徒步鞋和lululemon的休闲运动服饰,也逐渐成为中产阶层的首选,三者合力挤占了加拿大鹅原有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户外热”潮流下,意大利高端品牌Moncler同样加入了角逐。2022年,Moncler签下王一博担任全球品牌代言人,进一步契合本土化营销,并精准把握国内户外风潮,将“奢华”与“户外”元素相结合,加紧抢占中国市场。
本土品牌波司登同样不可小觑。早先,波司登曾试图高端突围,推出售价上万元的“登峰系列”,但因“高价不叫好”一度陷入瓶颈。近年,旗下平价品牌“雪中飞”销量大幅攀升,2024/25年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雪中飞”实现收入约22.06亿元,同比增长9.2%。同时,波司登在羽绒服淡季大力布局防晒衣、冲锋衣等功能性产品,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
看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品牌加入竞争,对加拿大鹅市场地位造成了不小冲击。实际上,加拿大鹅的“下行”背后,是消费趋势的深刻转变。健康户外的生活方式兴起,“中产三宝”等新兴品牌迎合了年轻人和中产阶层的新消费偏好。与此同时,消费愈发理性,消费者已不再盲目追求高价标签。
2024年以来,冲锋衣等“山系穿搭”走红,意味着市场重新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适用性更强的冲锋衣替代了羽绒服。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冲锋衣裤表现尤其出色,占据29.2%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加拿大鹅的困境,正源于“高价+单一功能场景”与新消费观的错位。
面对困局,加拿大鹅正努力转型自救。2025年,品牌推出了Snow Goose春夏胶囊系列,涵盖派克大衣、长裤、毛衣、夹克等产品,试图打破单一产品线的局限。不过这类转型效果尚不得而知。更雪上加霜的是,据彭博社等媒体2025年7月报道,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正考虑出售所持加拿大鹅股份,当前交易尚处于初步洽谈阶段。大股东有意退场,无疑为品牌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鹅的“失宠”只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整体遇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无论是高价定位的奢侈品,还是Zara、H&M这样的快时尚品牌,都难以抵挡本土品牌崛起和消费观转变带来的压力。
随着奢侈品日益大众化、中产消费回归理性,依赖高溢价的外资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百元冲锋衣热销的当下,属于那些靠标签和高价卖点生存的外资品牌的黄金时代,正逐渐远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作者:高宇哲,编辑:刘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