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民聊健康,品牌如何成为 “第一联想”?
中国正掀起一场以健康为内核的消费升级浪潮。
曾经被碳酸饮料霸占的冷柜区,如今养生水站在了“C位”;酱油货架上,“低钠”、“零添加” 的标签比价格更显眼。这场健康焦虑的背后,其实是认知的彻底转向。
“健康” 早已不是 “生病看医生” 那么简单,人们关心的不再是 “如何治病”,而是 “如何不生病”、“如何更健康地活着”。这些微妙变化背后,藏着一个正在发生的消费革命——“如何更健康”正在成为中国人花钱的核心逻辑。
这种转向正在被制度与市场双重加持。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里,“健康饮食”、“健身运动”、“中医药养生” 等十个方面被列为重点领域,相当于给这场消费革命按下了加速键。而《通往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里的数据更直接,七成受访者把 “健康” 列为消费决策的首要因素,82% 的人愿意为 “对健康有益” 的产品多花钱。
健康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景或人群,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全民化、常态化的消费趋势,也预示着健康赛道的竞争将在消费者心智层面全面展开。
所以,在Morketing看来,对品牌来说,健康赛道早已不是 “卖产品” 的生意,而是 “入心智” 的战场。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 “要不要做健康营销”,而是 “如何成为消费者健康生活里的一份子”。
场景营销,比场景更重要的是“共建”
小红书用 “种草” 逻辑让健康生活方式具象化,其健康类高敏用户数量在去年已达1.8亿之多;抖音用短视频降低健康知识的获取门槛,医疗健康是抖音用户观看频次极高的内容之一;而微博则凭借 “权威发声+大众讨论+即时互动” 的立体生态,成为健康议题从专业领域走向社会共识的关键枢纽。数据显示,2024 年微博平台大健康行业热搜话题的阅读量量级近乎2000亿,热搜话题讨论量超 5 亿+。
可见,对于“健康”的思考,已经是当代年轻人难以忽略的话题。
那么,当全社会都投身于健康话题的探讨中时,品牌能做什么?Morketing认为,品牌若想承接住这波如泼天般的流量与难得的机会,单纯依靠硬广狂轰滥炸显然难以奏效,而是应当积极成为健康议题的共建者。
实际上,一众敏锐的品牌,早已关注到健康圈的火热态势,并迅速付诸行动。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深度融入健康场景,与消费者建立起超越买卖的情感联结,让用户由衷产生“这个品牌懂我”的深切感受。
新康泰克就很会玩。去年冬天流感正凶的时候,新康泰克没硬推 “赶紧买药”,反而邀请自带 “雨神” 标签的萧敬腾,巧妙利用其与天气的强关联性,将气候变化与感冒预防自然衔接。
TVC里特意营造出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的场景,萧敬腾撑着伞站在雨里,对着镜头说“这种天气最容易感冒,我帮你盯着呢”,一句话就把“变天”和“防感冒”拧在了一起。他还在视频里分享“下雨降温要加件外套”“回家先煮碗姜茶”的小提醒,就像朋友在身边念叨,自然得让人不设防。大家看着雨里的萧敬腾,再想想自己每次变天就打喷嚏的经历,慢慢就记住了“这种时候,新康泰克好像真能帮上忙”,连网友都打趣说 “听雨神的准没错,赶紧备上”。
999感冒灵策划的 “保暖穿搭大秀” 同样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借势常识,抓住 “冬天穿暖少感冒” 的认知,把时尚的 “保暖穿搭” 变成健康入口。
线下大秀不聊布料款式,反而聚焦“穿得暖=少生病”的核心,让观众自然联想到“当保暖有所疏漏时,999感冒灵是可靠的后盾”;同步开启的 “晒最暖衣服” 活动,不仅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还巧妙地完成了情感与产品的绑定——有人晒奶奶织的毛衣,品牌顺势点评 “像999感冒灵,平时不起眼,冷时特管用”,让产品成了情感符号;最后,从时尚大秀到春运故事,再到KOL拍“保暖ootd”,形成跨圈传播。
这种不聊药效聊生活的玩法,让用户觉得“它懂冬天的冷,更懂我的需要”,比喊“感冒就吃999”要高明得多。数据证明了其效果,999感冒冬季市占率登顶,新增用户暴增 691 倍,让“备999”成了和“穿暖衣”一样的冬季标配。
紫竹药业则另辟蹊径,以 “社会议题 + 精准科普” 完成从 “卖产品” 到 “建心智” 的跳转。
为此,紫竹药业先联合相关机构调研,用10000+份问卷揭示超90%人误解安全期避孕、74%质疑避孕药对生育的影响等痛点,让用户觉得 “这品牌懂我的纠结”;再借世界避孕日倡导 “我的身体我做主”,引发共鸣并绑定 “女性健康守护者” 形象;最后请知名医院妇产科主任直播解读专业知识,联动垂类媒体形成 “医生+药师+卫健委” 的矩阵传播,锤实 “科学避孕” 认知。
最终,这场活动不仅带来相关话题4.8亿+的总阅读量,更让“紫竹=女性健康可靠伙伴”的印象深入人心。
这三个案例的共性在于,跳出 “硬广推功效” 的传统思路,转而用场景化思维将产品融入用户生活。它们也证明,健康品牌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 “说得多专业”,而在于 “在用户需要时,恰好站在那里”。而品牌通过这种方式所收获的,绝非仅仅局限于流量层面,更为关键的是,在用户心中稳稳扎根,成功打下坚实的品牌心智基础,为品牌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三步,让品牌从“旁观者”到“健康搭子”
数据显示,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已成功突破5.5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11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与此同时,国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11.58%大幅跃升至2023年的29.7%。
在大健康赛道持续升温的当下,还未行动的品牌若想真正躬身入局,从 “旁观者” 蜕变为用户信赖的 “健康搭子”,究竟该踩准哪些节奏?Morketing总结的这套方法论,或许能提供一些解题思路。
第一,用数据锚定热点,让 “搭子” 身份先一步就位。
健康需求的爆发从来不是随机事件。以感冒为例,冬夏交替期的风寒、风热感冒虽有季节性规律,但精准捕捉具体爆发节点,才是品牌抢占心智的关键。
这种前瞻性布局,本质是让品牌先于用户发现需求——当用户刚意识到 “该防感冒了”“得补营养了”,品牌已带着解决方案站在眼前,“搭子” 的存在感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专业打底,场景破圈,让“搭子”形象立得住。
抓住热点后,如何让 “健康搭子” 的身份不悬浮?核心在于构建 “专业可信+场景亲近” 的传播矩阵。
首先,权威背书打底。邀请 “国民医生” 等专业IP做科普,或联合 @网易健康等垂直平台输出硬核内容,为品牌注入“懂行”的专业感——用户不会拒绝一个“比自己更懂健康”的搭子。
然后,光有专业还不够,“搭子”得“在场”,也就是进行场景化渗透破圈。像昆中药借明星扫楼切入职场场景,999 感冒灵用 “保暖穿搭” 绑定冬季生活场景,都是通过具象化场景让品牌从 “说教者” 变成 “同行者”。
最后,用户共创扩声,鼓励用户分享 #我的养生日常# 等真实体验,再借力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放大声量,形成 “专家说-品牌做-用户晒” 的正向循环。这种 “专业权威+场景渗透+用户参与” 的三维模式,既能守住健康领域的严谨性,又能通过 “接地气” 的互动拉近距离,让 “搭子” 形象既靠谱又亲切。
第三,长期主义是从 “短期搭子” 到 “终身信赖” 的关键。
健康需求的本质是长期主义 —— 用户不会因为一次营销就认定一个 “搭子”,品牌需要用持续运营将 “短期曝光” 转化为 “长期心智”。
例如,飞鹤不止蹭一次 “存肌肉” 的热点,而是持续围绕 “活性蛋白” 做科普,从直播教学到产品迭代,让 “补充营养” 的认知逐渐与品牌强绑定。这种 “短期借势+长期深耕” 的组合,才能让 “健康搭子” 的身份从 “一时热度” 沉淀为 “用户本能选择”。
说到底,“健康搭子” 的核心不是 “品牌想做什么”,而是 “用户需要什么时,品牌正好在”。从预判需求到持续陪伴,从专业支撑到情感共鸣,这才是大健康赛道中,品牌穿越流量周期的核心逻辑。
结语
大健康赛道的爆发式增长,从来不是偶然的流量红利,而是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觉醒碰撞出的必然趋势。当越来越多高敏用户在平台上主动搜寻健康答案,当“养生”从圈层话题变成全民日常,品牌入局的最佳窗口早已拉开。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品牌要做的不仅是顺应趋势,更是要主动创造价值。那些成功的 “健康搭子” 们已经用实践证明:唯有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温暖陪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毕竟,健康赛道的终极竞争,不是产品功能的较量,而是品牌心智的争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真正读懂用户的健康焦虑与期待,谁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谁就能在用户心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在这个全民健康觉醒的时代,最好的营销策略,就是成为用户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浪潮已至,时不我待。对于那些渴望在健康赛道有所作为的品牌而言,最好的布局时机,永远是现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j00816”(ID:Morketing),作者:Tinne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