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抢跑 “具身智能” 红利,宇树产业链能否啖头汤?

华尔街科技眼·2025年07月23日 08:12
单纯的表演型产品,能否支撑起百亿估值?

继 6 月完成 C 轮融资后,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宇树科技”)已正式启动上市辅导,有望于今年年内登陆 A 股,成为大陆市场的 “具身智能第一股”。

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关于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显示,该公司于 2025 年 7 月 7 日启动上市辅导流程,最快于今年 10 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宇树科技冲击 IPO 的动作,其实早有端倪。

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 5 月 28 日,宇树科技完成多项工商变更:市场主体类型由 “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 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未上市)”,同时完成了章程备案及投资人信息变更,涉及出资额与出资比例等内容。

根据我国证监会规定,企业登陆A股科创板需满足相关条件: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而据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透露,公司 2024 年营收已达 10 亿元;加之企业定位横跨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C39)与 “通用设备制造”(C34)双领域,显然已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

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 “网红” 企业,宇树科技仅用了九年时间。不过,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市场刚需的背景下急于上市融资,难免会成为公众与投资者质疑的焦点。

王兴兴和股东要先上岸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创始人王兴兴直接持股26.9673%,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股 6.4754%,总计持股近 34%,是宇树科技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同时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与最大受益方。

资方层面,美团旗下的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8%;第三大股东是红杉中国旗下的宁波红杉科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6.9157%。此外,前十大股东中还包括雷军的顺为资本、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北京政府引导基金等机构。

另据华泰证券调研报告显示,宇树科技的部分供应商亦通过间接持股成为其股东。例如,作为无框力矩电机供应商的卧龙电驱与材料供应商的金发科技,均通过金石成长基金间接持有宇树科技股份,形成“供应链 + 资本绑定” 的协同模式。

若宇树科技成功上市,将实现三方共赢——以王兴兴为首的创业团队、美团与红杉等资本方,以及部分供应链企业均可受益。但显然,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离不开股民支持,而一支股票是否具备潜力,终究需要产品与市场表现来证明。

目前,宇树科技旗下拥有四足机器狗与通用人形机器人两大类产品,共计约 8 个型号及变种。在四足机器狗市场,其凭借低价与高性能优势,在全球市场表现突出。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测算,2023 年宇树科技机器狗销量约 2.37 万台,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达 69.75%。

宇树科技之所以能超越波士顿动力等老牌机器人企业,与其率先实现机器人成本的有效控制密不可分。以旗下机器狗 Go2 为例,其零售版起售价 9997 元,仅为波士顿动力 Spot 机器狗价格的五十分之一 —— 后者售价约 7.5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3.8 万元)。

在具身智能领域,行业共识已然形成:四足机器人仅是起点,人形机器人才是未来的核心方向。而宇树科技之所以能凭借人形机器人走入大众视野,不得不归功于创始人兼核心操盘手王兴兴的“剑走偏锋”:一手抓极致的成本控制,一手做高频次的营销推广。

 “非典型学霸” 与他的网红机器人企业

2025年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H1系列机器人参与表演的《秧BOT》令人眼前一亮——机器人扭秧歌的新颖创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宇树科技也借此红遍大江南北,其背后的创始人王兴兴随之进入大众视野。

1990年出生的王兴兴,无疑是一位年轻才俊,却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学霸”。他曾回忆,高中时期的几百次英语考试中,自己大概只及格过 3 次。不过,出于自幼对机械的兴趣,王兴兴在本科阶段就已开始钻研单片机(MCU)、设计机器人零件,为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

尽管因英语成绩不佳,未能如愿进入梦想中的浙江大学攻读研究生,但王兴兴始终没放弃最初的热爱。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他独立研发出全球首款采用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全自由度四足机器人Xdog,并斩获上海机器人设计比赛奖项,为事业打下了关键基石。

2016年毕业后,王兴兴仅在大疆工作两个月便辞职创业,宇树科技由此诞生。如前文所述,宇树科技能在众多机器人初创企业中突围,核心在于王兴兴最初定下的方向:极致压缩成本。

当时,波士顿动力的液压机器人、机器狗虽享誉全球,却因成本过高难以真正落地工业或消费场景。而王兴兴自创立宇树科技起,就将方向锚定电动化与消费级市场,成本控制成为最核心的发展主线。很快,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产品面市,9.9万元的售价且支持二次开发,在实验室等小众领域迅速获得关注,不仅赢得首批国内外客户,还顺利拿到了天使轮投资。

或许是天赋使然,王兴兴在营销上同样颇具章法。2021年,他带着四足机器人化身的机器牛 “奔奔” 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还与王冰冰同框接受采访。随着商用产品 Go1 正式推出,王兴兴和他的机器狗更频繁现身各类重要场合——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到创投圈活动,也因此吸引了经纬创投、深创投、顺为资本等机构相继入局。

对于进军人形机器人市场,王兴兴起初是犹豫的。据采访资料显示,他早在 2009 年就尝试设计制造人形机器人,却因技术过于复杂而搁置。但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技术持续迭代,2023年宇树科技最终决定布局通用人形机器人市场,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比关键。

如今,35岁的王兴兴不仅作为“杭州四小龙”企业的掌舵人,频繁亮相各类论坛与会议,其旗下的人形机器人G1也成了“网红”产品——在展示、表演市场占据先发优势,甚至带动了机器人租赁市场的热度。

企业走红壮大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目前,围绕宇树科技未来发展的核心疑问集中在两点:公司是否已在工业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单纯的表演型产品,能否支撑起 100 亿估值的市值?

 表演型机器人的路能走多远?

《华尔街科技眼》早些时候曾报道,高盛中国于今年 2 月末对宇树科技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其是一家略显 “偏科” 的机器人公司 ——“公司在机器狗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运动控制经验,但其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 事实上,宇树科技当前的技术储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企查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宇树科技共拥有 163 项专利,包括实用新型 67 项、外观设计 61 项、发明公布 26 项、发明授权 6 项。

其中较具含金量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局部动力结构与基于激光雷达的控制算法领域,例如 “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腿部动力结构和人形机器人”“一种三维激光雷达点云采集控制方法和系统” 等;但在机器人AI 大模型、多模态算法等核心领域,专利布局暂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反映在产品端,尽管人形机器人G1消费版以 9.9 万元的较低起售价切入市场,但其动作几乎完全依赖遥控,尚不具备自主行动能力。该产品多用于展示、科研及舞蹈表演场景,采购方以大学、艺术馆等机构为主,另有部分被个人购入用于租赁。随着租赁市场热度渐退,加之竞争对手持续压缩成本,表演类机器人的市场空间预计将不断收窄。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中不乏明确以工业市场为目标的具身智能企业,包括优必选、特斯拉、小鹏等,其中已在港股上市的优必选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据悉,优必选已与一汽大众、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企业达成合作,推动旗下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 系列进入工厂,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单机自主智能实训。

然而,即便是像优必选这样持续探索工业场景落地的企业,现阶段仍未能实现盈利。据其官方财报显示,2024 年优必选营收 13.05 亿元,净亏损 11.6 亿元。股价方面,7 月 21 日开盘价为 90.25 港元,接近其发行价 90 港元;52 周内最高达 126 港元、最低至40.8港元,资本市场表现难言理想。因此,若宇树科技既无法在工业场景实现落地,又不能完成消费场景的升级(如家庭服务、陪伴等功能),其上市后的资本市场表现恐怕会被看衰。

图:优必选机器人在汽车工厂工作

针对行业发展,王兴兴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大规模应用与推广尚需时间培育,未来发展重点将聚焦于融合先进AI技术、实现自主学习与环境适应等方向;终端企业也仍在等待行业通用技术的突破及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

市场初级阶段往往潜藏着巨大机遇。宇树科技在抢占第一波资本红利后,资金实力将更为充裕,期待其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模式,加速机器人的AI化进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覆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尔街科技眼”,作者:WS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标准化创业陷AI红海,人性化服务恰成蓝海。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