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被AI替代的是这三类创业者
AI这股风,吹得正猛。它不光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正悄悄地重塑着职场。创业圈,也不能幸免。
麦肯锡2023年的报告说了,到2030年,美国大概有1200万人得换工作,为啥?因为AI太能干了,把60%-70%的工作都给自动化了,尤其是那些白领的活儿。
世界经济论坛也跟着敲警钟:未来五年,AI可能让全球8300万个岗位“消失”,就算算上新冒出来的6900万个,还是少了1400万个饭碗。
从麦肯锡到高盛,都在说AI,特别是生成式AI,正在大大改变我们赚钱的方式。连那些需要动脑子的活儿,写文章、搞法律、做客服、玩金融、搞营销,AI都已经开始抢活儿了。
这不只是普通员工的事,连一些刚起步甚至资深创业者,也感觉到了压力。特别是那些靠重复劳动、随便搞搞开发、或者门槛很低的生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些创业者最容易被生成式AI“盯上”呢?
AI大潮下,对于创业者而言,谁的生意最危险?
接着,再逆向思维一下,又有哪些机会是AI抢不走的?
靠“重复劳动”赚钱的创业者
这类创业者,他们的核心业务是那些特别标准化、规矩特别清楚、而且具有高度重复性的活儿。AI在这方面,简直是天生的好手,所以,他们的生意最容易被AI直接“端掉”。
这种工作内容高度标准化,操作流程清晰,需要大量重复性执行。比如,简单的数据录入、文档整理、信息分类等等。这些活儿通常不需要你多动脑子,照着流程来就行。
而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机器学习技术,干这些活儿比人快多了,还不容易出错。它们不知疲倦,错误率极低,而且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旦AI系统学会了,用起来几乎不花钱。你说,人类还怎么跟它们比?
拿简单表格整理服务来说,以前你可能找人帮你把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整理成整齐的表格。现在AI能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识别文本,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帮你把信息提取和归类好,这项工作就自动完成了。
数据录入外包也是。以前把纸质文档或图片里的数据手动敲进电脑,是个大工程。现在AI可以自动识别并录入数据,大幅提高效率,还降低错误率。
简单客服就更不用说了。针对常见问题和标准化流程的客户服务,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能够24/7不间断地提供服务,还能始终温柔耐心地处理海量请求,响应速度和效率都远超人。
没啥“创意”和“洞察”的内容创业者
在内容爆炸的时代,原创性、深度思考和个性化风格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但很多内容创业者,停留在模板化或者“洗稿”的层面,缺乏真正的创意和行业洞察。这类人,是AI生成内容(AIGC)的头号“受害者”。
有些内容缺乏原创性、深度思考和个性化风格,严重依赖模板化或“洗稿”模式。往往就只是对现有信息进行简单的整合、改写或剪辑,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或价值。
而AIGC技术,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现在写文章、做图、处理音频、剪视频,都达到了专业级别。它们能根据指令快速产出达标内容,还能够学习并模仿各种风格,进行信息总结、改写,甚至生成“原创”的文本、图片和视频片段。
再来看那些洗稿”的公众号写手。很多公众号运营者就是抄来抄去,稍微改改就发。但AI可以更高效地抓取、理解并重构现有文章,生成新的版本,而且速度和数量远超人类。
如果你剪视频仅仅是套用模板、添加通用背景音乐和特效,没有独特的叙事手法、镜头语言或创意构思,那么AI视频生成工具可以轻松完成这项工作,甚至能根据文本描述自动生成视频。
目前新兴的内容形式播客也是这样。某些播客节目内容空洞,缺乏深度访谈或独特观点,仅仅是围绕热门话题进行泛泛而谈。而AI可以合成语音、生成脚本,甚至模拟对话,制作出听起来“像模像样”的播客节目。
因此,如果你的内容如果缺乏独特价值和情感共鸣,很容易就会被AI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内容淹没,从而失去用户粘性。当人们可以从AI那里免费或以极低成本获取大量“足够好”的内容时,为什么要选择你呢?
做“伪需求”或“低价值”生意的创业者
这类创业者提供的业务,要么不是用户真正迫切需要的,要么就是他们提供的价值,很容易就被更便宜、更高效的方式给替代了。
说白了,有些生意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效率低下的产物。AI一出现,这些“伪需求”或“低价值”的业务,就得加速“凉”。
他们的业务并非基于真实、迫切的市场需求,往往是利用了市场的信息差、流程的繁琐性或特定人群的认知盲区。
以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和自动化流程,AI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从而消除中间环节,使得原本依赖信息差生存的业务,将变得不再必需。
比如,过去许多中介机构通过掌握信息来撮合交易(比如简单的房屋租赁、劳务派遣等)。以后,AI驱动的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匹配资源,实现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使得传统中介的价值大幅削弱。
还有些创业者,仅仅是将A平台的信息搬运到B平台,赚取差价或流量。但以后,AI可以通过爬虫技术和智能分析,自动抓取、整理并分发全网的信息,这样一来,这种简单的“搬运”行为就变得毫无价值。
还有某些所谓的“定制”服务,说是“定制”,但是核心流程和产出物实际上高度标准化,比如简单的网站模板修改、基础的平面设计等。当AI工具能够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自助式定制方案时,谁还找别人的高价定制呢?
那么,不易被AI替代的创业者类型呢?
AI的挑战确实严峻,但并非所有创业者都会被它击垮。咱们换个角度看,那些能发挥人类独特优势、AI难以模仿的领域,反而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机会。
第一类当然是能整合AI工具,开创全新业务模式的人。这类创业者眼光很超前,他们把AI看作是强有力的工具,而不是威胁。
他们也不满足于AI现有的能力,而是深入挖掘AI的潜力,把AI和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他们特别擅长利用AI来提升效率、优化决策,甚至拓展业务边界。比如利用AI来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开发智能医疗诊断辅助系统,或者创造AI驱动的艺术创作工具。
比如,Coursera就用AI来个性化推荐课程,还有AI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现在Coursera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学习平台。
第二类,是特别擅长品牌打造、引发用户共鸣、建设社群的创业者。
这是因为,尽管AI能生成大量内容,但很难真正理解和传递人类的情感、价值观,更别提建立深厚的人际连接。
所以,人文关怀、高情商、社群影响力,以及卓越的品牌叙事能力,就成为“王炸”。
这类创业者特别注重情感连接、价值观传递和社群运营。他们能建立起基于信任和认同的用户忠诚度。通过真实的互动、有温度的沟通,构建起强大的品牌认同和社群凝聚力。
比如,那些专注于小众兴趣圈层的社群运营者,或者靠个人魅力和真实故事火起来的自媒体人,还有那些提供特别走心服务的线下品牌。
这些领域的核心,就是那股“人味儿”和“连接感”,这是AI目前还难以替代的。
董宇辉就是个典型。通过真诚、有深度的知识分享式直播带货,凭借个人魅力和文化底蕴,和观众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连接和信任。还构建了庞大的粉丝社群,成功将个人IP转化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第三类是从事复杂人际协作、线下执行、情感服务的创业者。
比如高级医疗、心理咨询、定制化教育、复杂项目管理、高端餐饮服务、线下体验式活动策划等。
这些业务,涉及高度复杂的人际互动,或者必须得在现场动手操作,再或者就是提供那种深层次的情感支持。
这些场景,往往需要你灵活应变,因为没有固定的沟通模式,得有同理心,还得能判断复杂情况。
AI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帮上忙,但它完全替代不了人类的临场决策和情感交互。
这些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处理不确定性、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建立信任关系,这些都需要人类独有的智慧和情感。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励志演说家/生活教练,叫Tony Robbins。他几乎独创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通过高强度的线下研讨会、一对一指导和情感激励,帮助人们进行个人转型和突破。
这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临场应变、人际影响力,以及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洞察。这当然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
结论
AI的普及,不可逆转,但并非所有创业者都会被威胁到。
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能够从重复性、低价值、缺乏创意的领域中抽离出来?然后转向AI难以触及的、需要人类独特智慧和情感投入的领域。
如何让AI作为工具,而非一个无情的终结者,是未来创业者立判高下的地方。
或许,那些能够与AI协同工作,能够提供有“人味儿”、有“灵魂”服务业务的创业者,再大的技术浪潮都拍不倒他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