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欠债何以达到一个小目标?雷鸟能否成为他的应许之地?

华尔街科技眼·2025年10月23日 15:45
亿元债务困局,仅凭雷鸟能破解吗?

昔日科技评测圈的顶流创始人、曾身居格力电器高管之位的王自如,近日因乘坐绿皮火车出差的画面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从行业焦点人物到需在绿皮车中辗转的职场人,这种身份与境遇的剧烈转折,瞬间点燃公众讨论热情。

有意思的是,王自如新入职的雷鸟创新,其新品发布会恰好定档10月23日。王自如坐绿皮火车的新闻恰在10月22日集中曝光并迅速登顶热搜。这种时间上的高度巧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雷鸟借势营销、有意制造话题热度的意图,而这场热搜也确实为即将发布的新品带来海量曝光,这种“黑红也是红”的热度,正是当前急需大众层面品牌破圈的雷鸟最需要的助力。

王自如显然已正式进入“雷鸟人”角色,而雷鸟也因为王自如的热搜成功进入公众视野。

从创业巅峰跌落至债务缠身,再到如今加盟雷鸟寻求转机,他的职业轨迹始终伴随着争议与话题,而此次与雷鸟的绑定,更像是一场“流量红人”与“技术黑马”的双向博弈。外界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背负起近亿元债务沦为失信被执行人?雷鸟又为何选择这位争议人物?这场合作能否成为他的“应许之地”?

答案,藏在他从创业巅峰跌落、再寻救赎却深陷争议的完整轨迹里。

从创业巅峰到平台陨落:ZEALER的崛起与式微

2012年,王自如创办科技评测机构ZEALER,凭借“拆解极致、数据严谨、观点客观”的核心特质,迅速在数码圈撕开缺口。彼时国内科技评测领域尚处蓝海,ZEALER以专业的拆机评测、深度的产品解析,快速积累起大批核心用户,不仅成为数码爱好者的“购机圣 经”,更被华为、三星等主流厂商视作“行业意见标杆”,商业合作接踵而至,估值一度飙升至数亿元,堪称国内科技评测领域的“初代独角兽”。

出生于1988年的他,凭借ZEALER的影响力快速跻身行业核心圈层,彼时的受认可程度可见一斑——2017年三星电子电视业务部门召开的发布会上,他与中国视像协会、家电协会秘书长等行业头部大咖一同成为受邀嘉宾,能与资深行业专家同台,足见企业与行业对这位年轻创业者的高度认可。

彼时的他,是无数年轻创业者的偶像,更是资本眼中的“潜力股”,事业前景看似一片坦途。

但高光之下,危机早已暗藏。一方面,科技评测平台本身存在明显的发展天花板:

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品牌广告,内容独立性与商业利益天然存在冲突;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短视频兴起分流用户注意力,ZEALER的“专业拆机”模式逐渐失去新鲜感。

真正让局面急转直下的,是2014年与罗永浩的公开辩论——因ZEALER对锤子手机的评测引发争议,罗永浩直接提出公开对质,在全网直播的辩论中,面对罗永浩对“收厂商赞助”“数据不严谨”的连环追问,王自如始终未能给出有力回应,甚至一度陷入语塞。这场辩论彻底击碎了ZEALER“客观中立”的核心口碑,公众信任度断崖式下滑,用户流失、厂商合作收缩,ZEALER的内容影响力与商业价值同步萎缩,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更致命的是,为推动ZEALER扩张,王自如早年与投资人签署了个人连带回购条款的对赌协议。协议明确,若公司未按期完成上市、业绩达标等目标,他需以个人名义承担无限连带回购责任,用全部资产为债务兜底。ZEALER的陨落,让这份协议成为悬在他头顶的“利剑”,也为日后他沦为“老赖”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格力救赎与争议漩涡:流量红人的职场困局

ZEALER陷入困境后,王自如开始寻求转型,而加入格力电器,一度被视作他的“救赎之路”。彼时的格力,正处在品牌年轻化转型的关键期,深谙流量之道的格力电器掌舵人董明珠,恰好在布局“红人战略”——此前签约职场新人孟羽童,正是希望借助“红人效应”打破传统家电品牌的刻板印象。王自如的科技圈影响力与流量属性,恰好契合格力的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延伸阅读:“下一个董明珠”是格力接班人还是流量担当)

入职格力后,王自如的职业身份从“创业者”转为“企业高管”,被委以渠道改革的重任,据王自如自爆他还拿到了七位数年薪。但这份“救赎”很快被争议包裹:他与董明珠的紧密汇报关系,加上穿搭上的微妙暗示(如佩戴同款手表等),迅速引发大众对二者关系的诸多猜测;更被外界质疑“靠关系上位”,而非能力匹配。(延伸阅读:董明珠首次反思渠道之失:格力没玩转线上)

事实上,王自如的处境在广深企业圈并不罕见——不少年轻从业者凭借外形优势与高情商,成为高管身边的核心助手,恰如《流金岁月》里的朱锁锁,一度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们往往不排斥与老板的紧密关联,甚至默认这种“光环依附”,因为这能快速为自己在公司内部“立威”,降低工作推进阻力。

但王自如的争议,远不止于“依附关系”,他在公开场合对董明珠直白到近乎谄媚的讨好,彻底点燃了舆论场的反感。一句“哪怕什么都不干,看董总工作都幸福”,不仅让他被贴上“面首”“吃软饭”的标签,更催生了“质疑王自如、理解王自如、成为王自如”的网络玩梗。

这句玩梗的流行,恰恰折射出公众对这种“无底线讨好上级”职场生态的讽刺与无奈,即便他在渠道改革中展现过阶段性动作,公众焦点也始终绕不开这份“过度依附”带来的争议。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初,王自如因ZEALER对赌失败引发的债务问题曝光——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他累计被强制执行超3600万元,叠加利息滚存后,总负债逼近1亿元,正式登上“老赖”名录。

这一消息彻底击碎了他在格力的“救赎幻想”:格力迅速与其切割,同年8月他便离职离场,不仅职业声誉跌至谷底,经济状况也陷入绝境。至此,从创业巅峰到债务缠身,王自如的人生完成了一场彻底的“闭环式坠落”。(详情见:王自如,格力把命给了你!)

TCL旗下“雷鸟双品牌”:赛道分野下的不同命运

王自如加入雷鸟创新被视为一场全新的救赎。需明确的是,王自如入职的雷鸟创新(RayNeo) 与TCL旗下另一子品牌雷鸟娱乐(FFALCON) 虽同属“雷鸟”阵营,却分属不同赛道,定位与发展路径差异显著。

雷鸟娱乐(FFALCON)成立于2017年,是TCL为应对互联网电视浪潮推出的子品牌,核心聚焦智能电视与智屏的研发、销售及内容运营。其定位清晰指向年轻消费群体,以线上渠道为核心,早期主打高性价比路线,曾提出“简单娱乐,简单热爱”的品牌理念,通过与腾讯、优酷等平台合作搭建内容生态。

作为TCL“双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雷鸟娱乐承担着在互联网电视市场抢占份额的任务,依托TCL的供应链与技术积淀,已实现从千元级到万元级高端市场的价格覆盖,但多年来始终未能突破“性价比”标签束缚,市场声量与销量均落后于小米等头部互联网品牌。

雷鸟创新(RayNeo)则是TCL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核心,前身为TCL通讯创新实验室,2021年正式独立孵化,专注于增强现实(AR)设备与空间计算技术的研发。

作为TCL冲击下一代智能硬件的“先锋”,其依托华星光电的显示技术优势与集团供应链资源,快速跻身行业头部——2025年第二季度以39%的全球市场份额登顶AR眼镜销量第一,连续三年半蝉联中国市场冠军,旗下产品已实现全彩光波导等核心技术突破。与雷鸟娱乐的“市场补充”角色不同,雷鸟创新被视作TCL抢占未来科技赛道的关键力量,目前已完成多轮亿元级融资,在AR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双向博弈:雷鸟创新的流量焦虑与王自如的价值突围

2025年10月20日,雷鸟创新(RayNeo)官宣王自如入职,这场合作看似“互相救赎”,实则是一场从流量到价值的深层博弈,更暗藏着格力式“价值耗尽即离场”的现实警示。

从硬实力来看,雷鸟创新本无需“借力争议人物”:股权结构上,据企查查数据显示,TCL创始人李东生以22.9966%持股成为第一大股东,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持股7.6604%,叠加挚诚拓远、原力惠合等机构股东,公司注册资本达1.17亿元,2024年内完成三轮亿元级融资,资本根基深厚;市场表现上,作为AR眼镜领域的头部玩家,2025年第二季度以39%的全球市场份额登顶AR眼镜销量第一,连续三年半蝉联中国市场冠军,技术与行业地位均已稳居前列。

但尴尬的是,即便背靠TCL集团与李东生的资源加持,雷鸟创新始终难以突破“行业知名、大众陌生”的困局——未能借助主品牌的影响力实现大众层面的品牌破圈,普通消费者对“雷鸟AR”的认知度极低,与它的行业头部地位严重不符。对于正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化普及”的雷鸟而言,“破圈”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而王自如这位“黑红体质”的争议人物,恰是低成本撬动大众关注的“流量捷径”,此前绿皮车热搜与新品发布会的时间联动,已印证了这种流量逻辑的有效性。

不过,雷鸟的核心诉求远不止于短期流量。真正决定王自如能否留任的,是他能否兑现“流量之外的专业价值”:深耕科技行业十余年,他对消费电子用户的需求痛点有着精准把握,早年ZEALER的评测经验能帮助雷鸟从用户视角优化产品体验;而格力渠道改革的经历,让他积累了科技产品的市场推广、渠道整合能力,这恰好匹配雷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核心需求。可以说,雷鸟赌的是“流量是敲门砖,专业价值才是长期合作的基石”,若王自如只能提供热度而无法落地实际价值,这场合作终将沦为“一次性营销”。

更值得警惕的是格力的前车之鉴——商业合作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当合作方失去价值或引发风险,企业会果断“止损离场”。如今雷鸟借王自如流量打开大众认知,但潜在风险已暗藏:若新品热度褪去,王自如的流量价值耗尽;或其债务争议引发新的舆论危机,拖累雷鸟品牌口碑,雷鸟是否会重蹈格力覆辙,将他“踢出局”?这种“用完即弃”的风险,正是王自如必须直面的现实,而破解风险的唯一路径,就是让自己的“专业价值>流量价值”,唯有助力雷鸟实现销量突破或产品优化,才能从“流量工具人”转变为“不可替代的合作者”。

救赎与挑战:雷鸟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对王自如而言,入职雷鸟既是“翻身跳板”,更是一场“自我洗白”的硬仗,机遇与挑战交织,核心全在“能否撕掉旧标签、证明新价值”。

从机遇来看,AR赛道正值爆发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百亿美元,相较于早已饱和的科技评测领域,产业空间与增长潜力不可同日而语。雷鸟作为全球AR销量冠军,不仅能为他提供接触核心技术与市场的平台,更能让他跳出“格力依附者”的旧语境——若能借助雷鸟Air 4系列新品实现市场突破,或是在产品策略上提出关键建议,他完全有机会重塑“专业从业者”的形象,摆脱“面首”“老赖”等负面标签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若合作见效,雷鸟给出的回报将成为他偿还近亿元债务的关键支撑,从“债务缠身”走向“逐步解套”的可能性,就握在他自己手中。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王自如面临的最大困境,并非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旧标签的反噬”与“价值证明的紧迫性”。一方面,“依附董明珠”“吃软饭”的标签已深度固化,公众对他的认知仍停留在“争议人物”层面,即便在雷鸟做出成绩,也可能被解读为“借流量换机会”,难以真正获得认可;另一方面,雷鸟的“接纳”本质是“价值交换”,格力“价值不匹配即离场”的先例就在眼前,若不能快速将流量转化为实际价值,一旦红利褪去,随时可能被“踢出局”,洗白无望且陷入更糟境地。

对雷鸟而言,王自如同样是把“双刃剑”。流量能为新品引流,但负面标签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的质疑;如何借势热度又守住底线,引导公众关注其专业价值,成为雷鸟必须破解的难题。

褪去光环:回归真实价值,才是破局关键

当下市场语境中,“光环”与“标签”常模糊个体的真实价值,王自如的经历恰是典型缩影——从科技评测圈的风云创始人,到依附企业的争议高管,外界的关注多聚焦于他的争议与关联,却鲜少深究他的能力底色。如今入职雷鸟,于他而言最核心的命题,或许是彻底卸下伪装:不再依附外形优势博取关注,不再靠职场恭维拉近关系,更无需借助暧昧传闻为自己“立威”,真正以“从业者”的纯粹姿态,回归能力本身。

公众真正的好奇,已经从他的过往争议中脱离,更聚焦于他是否具备匹配期待的硬实力。

毕竟,格力渠道改革本就是“零售领域的硬骨头”——线下渠道的沉疴、经销商体系的博弈、数字化转型的壁垒,每一项都考验操盘者的战略能力与落地功底。即便当年未曝出债务危机,其改革成效能否持续落地、真正推动格力渠道升级,本身就有待市场验证。

如今来到雷鸟,他需要用更直接的结果证明自己:是能助力Air 4系列打开市场,还是仅能贡献短期流量;是能为产品策略提供有效思路,还是会陷入“争议大于价值”的循环。这份“能力验证”,才是他撕掉标签、站稳脚跟的唯一通行证。

边打工边创业:亿元债务困局,仅凭雷鸟能破解吗?

值得注意的是,王自如在2025年6月曾透露将再次创业,方向聚焦AI内容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此次入职雷鸟更像是创业计划的“另类落地”。但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创业还是雷鸟的工作,短期内都难以为他的亿元债务提供有效纾解,甚至暗藏多重挑战。

从收入层面看,格力时期的七位数年薪是他过往的“高薪标杆”,但如今入职雷鸟,其具体职务与薪资均未公开——既无明确title,也缺乏行业内的薪资参照。更关键的是,TCL系企业在业内素来以“薪酬稳健但不突出”著称,整体薪资水平低于格力等头部家电企业,即便雷鸟作为重点布局的科技板块可能给出溢价,能否达到格力时期的七位数水准,仍是未知数。若薪资大幅缩水,仅靠固定收入偿还近亿元债务,无异于“杯水车薪”,连利息滚存都难以覆盖,更遑论本金。

从价值兑现来看,雷鸟对他的需求始于“流量”,能否延伸至“长期利益绑定”(如股权激励、项目分红等),完全取决于他的贡献。若仅能提供热度,无法助力Air 4系列销量突破或产品优化,不仅难以获得额外利益,甚至可能重蹈格力“价值耗尽即离场”的覆辙;即便能证明价值,与TCL系高管的协同磨合也是一道难关——雷鸟背靠TCL体系,内部决策与资源调配需融入集团逻辑,他能否快速适应TCL的管理文化、与核心团队达成共识,直接决定了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动资源、兑现价值。

从创业层面看,失信被执行人的身份仍是“硬枷锁”:虽可担任公司股东,但无法出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等高管职务,公司注册、融资、经营均受严格管控,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收益,自然无法为债务偿还提供助力。

综上,入职雷鸟更像是王自如的“短暂喘息”,而非“终极救赎”。若不能在雷鸟快速实现“流量→价值→收益”的转化,不能在TCL体系内站稳脚跟,亿元债务的压力只会持续加剧。这场与雷鸟的合作,终究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豪赌——赌自己能在流量褪去前证明价值,赌雷鸟愿意为他的价值提供超越薪资的长期回报,而赌局的输赢,才是决定他能否真正走出债务困局的关键。

编辑寄语: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

《华尔街科技眼》无意对王自如的过往做过多评判,毕竟商业世界和个人成长过程中,起落本是常态。从巅峰跌落谷底的经历,于他而言或许是危机,更是沉淀自我的契机。正如植物需要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王自如若想真正走出困局,终究要摒弃对“流量”“光环”的依赖,沉下心打磨能力,用实打实的价值证明自己。于雷鸟而言,他需要成为“不可替代的合作者”;对自己而言,他需要找回“被争议掩盖的专业底色”。

如今,雷鸟Air 4新品发布会将在今日召开,王自如的职务与表现已然揭晓。这场“流量红人”与“技术黑马”的合作,最终会是双向救赎的佳话,还是短暂交集的遗憾?答案或许仍在发酵,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褪去浮华、扎根价值,才能在商业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这既是王自如的破局之道,也是所有从业者的成长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尔街科技眼”,作者:WS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陪伴应用陷入“不可能三角”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