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7,姜文的新片很难评
姜文自觉或不自觉地几乎将他前作的元素都包进馅儿里,也难怪他很自信地对媒体说,这才是他的最佳。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时间检验,或许它的豆瓣评分还能像《让子弹飞》那样,在公映后经过人们漫长的“反刍”,重新进入高分电影行列。
导演姜文新作《你行!你上!》热腾腾地端进了暑期档。
这一次,他更强了。电影是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的,排名第一的出品方是“大虫影业”,大虫即老虎,也是他自己新注册的公司,较之大家熟悉的公司名“不亦乐乎”,这次重新出发可以用两个电影里出现的比喻来形容。
首先,片尾身穿湛蓝色燕尾服的郎朗用突破身体物理极限的空翻落在琴凳上,敲出琴键的最强音——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个世界好赖他说了算,“无论天使还是魔鬼降临”(片中台词)。
(图/《你行!你上》)
其次,姜文在首映礼跟主持人陈鲁豫分享,自己在家招待14个客人,从和面到剁馅儿再到包,饺子的全过程都是自己一个人干的,连韭菜抹到饺子皮上的细节都兼顾到。这一次电影的“饺子皮”被当事人郎朗承认了,事儿是这么个事儿,但拍出来就跟自己关系不大,它是无数中国父子可以投射的亢奋成功断代史。
尽管,新片《你行!你上!》从点映开始就陷入两极分化的口碑中,票房表现不如“荔枝”一枚和动画片《罗小黑战纪2》。但姜文还是在电影里用台词提前预埋了自己的回应,就是要成功就不能有杂念,父亲对儿子说,钢琴的事你负责,钢琴外的事我负责。
就是说饺子包出来,这个比客人觉得好不好吃更纯粹更重要:
我,一个人,包的。
作为吃饺子的人,无论是点醋还是生吞,在这件事上,改用《邪不压正》里关于写日记的调侃,“正经人谁把口感说出来给人看”。下面的这些文字,咱们索性一起拆解一下新片的“含姜量”,连饺子皮上抹的韭菜也摘 出来给大家看看。
琴键上的“子弹飞”
姜文曾经在访问中提到,之所以连续数部作品都用民国背景的故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得了创作的自由度,但这一次他很自信地采取了当下的名人经历作为题材,字幕上明确标注故事来源于郎朗写的自传《千里之行》。不发一枪一炮,他说自己照样能用钢琴拍出《让子弹飞》,这个底气他该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这是姜文霸道且狡黠的地方。
《你行!你上!》中姜文扮演的郎朗父亲郎国任说了好几次包饺子,从父子俩在天台激烈吵架差点儿闹出“自杀”开始,但细心的观众或许注意到全片就没有一次饺子的镜头,顶多看到郎父挥舞菜刀剁猪肉,倒是他做的韭菜盒子,韭菜味横扫费城。这一笔与没有枪炮的“子弹飞”在戏谑精神上完全保持一致的。是的,没打枪没放炮,可还是有“世界大战”的激烈。
(图/《你行!你上》)
哪怕是下大雨、下雪、“下刀子”,郎父都要骑着挎斗载着郎朗去学琴,理由是敌无我有,这是学习上的奇袭,画面里领袖的雕像与观众的上帝视角保持一致,就看着这种游击战一次次地从冬雪打到了春花再到秋叶,直至父子俩的水平被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判定“教不了”,只能“进城”,亦如《让子弹飞》中张牧之带着麻匪跳上开往上海的火车,只不过这次换成了首都,交通工具还是轰轰前行的时代列车。
葛优的角色又戴上假发了,从油中分变成白卷发,戏仿爱因斯坦,无论是师爷还是老师,精神气质都有高度的相似性,即知识分子的酸腐与釜底抽薪后的恼羞成怒,是姜文角色的最佳损友,反衬出自己不按牌理出牌的“匪气”竟如一股狂流冲击着精英阶层的虚弱。父子在愚人节被音乐学校的白人孩子忽悠去白宫演出,他们在丛林里找路,郎父端着二胡的琴盒,行动的动作很明显就像端着枪,“麻匪”味儿这就出来了。
(图/《你行!你上》)
当然最表面的合题 ,片中几乎所有的钢琴曲演奏部分都不能拿来鉴赏,这就不是为了满足耳朵的愉悦感,它的躁动感就像子弹一样是为了配合角色的亢奋情绪以及大量、快速镜头的剪辑风格。要我说,无论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片中钢琴演奏的听感都是郎朗第二任老师欧亚(何赛飞 饰)痛苦却沉溺的风格,用三个字形容就是“打砸抢”。
所以,奉《让子弹飞》为神作并因此崇敬姜文的影迷会因此觉得亲切、兴奋,子弹飞了七年,终于落键为音。
天台、太阳与失意艺术家
姜文自觉或不自觉地几乎将他前作的元素都包进馅儿里,也难怪他很自信地对媒体说,这才是他的最佳。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时间检验,或许它的豆瓣评分还能像《让子弹飞》那样,在公映后经过人们漫长的“反刍”,重新进入高分电影行列。
在片中的确能看到很多“姜文制造”。电影的开始选取的是郎朗父子争吵,郎父激将儿子不练琴就去死,郎朗气不过真的往天台边缘跑,郎父一个飞踹,在雨后的天台把儿子踹上了天。
天台,是姜文从处女作就爱用的元素。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和发小们就爱爬上屋顶;到了《邪不压正》,彭于晏甚至裸身在北京胡同屋顶上“跑酷”。天台、屋顶在姜文的电影里是分界线,线下是庸常的生活,甚至包括隐秘、龌龊、见不得人的阴谋。而线上是少年的自由王国,代表着叛逆和理想主义。在《你行!你上!》中姜文认为人只要没有杂念就能冲到金字塔尖,是任何人、国家、文化都无法阻止的。
在视觉效果上,父子每次出国比赛,镜头里的飞机都是以向上冲的动态夸张地冲破云层。在《一步之遥》中,马走日就曾开车载着花魁完颜英效仿斯皮尔伯格的E.T“飞”进月中。云层就是全球化的“屋顶”,没有任何一种霸权体制能够封锁向上的父子。
有观众说,自己看了《你行!你上!》就好像突然被拉到太阳下被照得吱吱呀呀乱叫的小老鼠,这种比喻很“姜文”。也是姜文自己说的,当初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脑子里有一种味道,被阳光晒着的柏油路,与之对应就是无论如何犯错都会被上帝原谅的少年心气。
(图/《你行!你上》)
新片中与处女作的呼应也有一些。比如开头郎父被民乐团好友老崔(于和伟 饰)“质问”为何不找老师教咱们儿子专业地学习钢琴,讨论的地点在公共浴池,当时正停电,片中只要主角一洗澡就是要停电的,也不知道姜文为何有这种巴甫洛夫反应。在“阳光”中,马小军他们也是停电时在男浴室洗澡,结果被米兰闯进来,青春拉响警报。
民乐团的老崔应该就是姜文真正的好友崔健,在新片中,郎朗父子在北京丰台租房练琴扰民,热心的民警说查封了违规的录音棚,名字就叫“一无所有”。实际上,崔健曾经客串过姜文内心深处非常怜惜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被下放的老唐突然重返北京寻找发小崔健,对方用站前指挥图帮铁磁儿分析了老婆可能的“奸情”。
郎朗父子在丰台认了一个来自河南的二叔(雷佳音 饰),他剃了一个夸张的坦克头,小时候在少林寺学过功夫。用夸张或反差的造型省去更多镜头、台词去交代人物的性格是姜文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就好像不虚与委蛇,第一时间就把底牌甩出去。
在片中,雷佳音的坦克头、王传君的挂面黑长直加上葛优爱因斯坦的白卷发,都很有笑果。这是他之前作品里惯用的,《让子弹飞》里的武状元、《一步之遥》里的女校长洪晃、《邪不压正》神似朱元璋侧脸的廖凡等等,这一次郎朗学琴路上,老师多恩人多,所以就更加集中了。
(图/《你行!你上》)
新片有几秒容易被放过的BGM,是小卖部老板嘴里哼哼的,是刘欢演唱的《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这一次,姜文饰演的郎国任是有一些像郑晓龙执导的老剧中的人物王起明,这个感觉就像这个前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手在沈阳重生,拉起了二胡,培养个好儿子学钢琴终于扬眉吐气再赴美利坚,赢了。
片中,父子俩到了费城,郎朗怼父亲不会有钱包下卡内基音乐厅给自己演出。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织毛衣赚了钱的王起明终于有钱包下音乐厅,请白人乐团给自己大提琴伴奏。从有钱包到没钱包,从用白人游戏规则打肿脸充胖子到真正的自尊靠重订规则,华人在大洋彼岸的心灵历程实为上升 。在剧末有一集,王起明意识到自己可能破产,妻离女散,他开车通往曼哈顿的跨海大桥上,汽车卡带放着红色民歌《洗衣歌》,他唱得悲从中来。
当郎朗与钢琴被起吊车从丰台小区的楼上放下来时,他为全部邻居演奏了两首我们自己的乐曲,《浏阳河》及《黄河大合唱》,群情激昂。出国不是为了寻求认可甚至救赎,出国就是为了赢,“沈阳人在费城”是2025年的新乐章。
姜文的电影,“爹味”太重?
在对姜文所有的评价中,有一条我不太同意,就是“爹味”太重,背后隐藏的逻辑是男性视角过于明显。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并不鲜有对女性角色的展现。宁静饰演的米兰承担着启发角色心智、表达导演主题的重任;他的妻子、合作者、演员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扮演“疯妈”,在《一步之遥》中是想做电影导演的武六,那几乎都是姜文的“代言人”。
在《你行!你上!》中有两个女性角色,马丽饰演的郎朗母亲,辛芷蕾饰演的丰台某小学班主任,她们身上都有明显的“姜文制造”烙印。先说后者,林老师美丽大方,她爱穿红色衬衫裙,有一场汇报演出的戏,郎国任将DV的镜头对准了对方。而这一场戏呼应了《太阳照常升起》中陈冲扮演的大学校医,姜文坦荡地将镜头也对准了角色的白色衬衫裙。
马丽饰演的母亲,也是姜文心中理想女性的一类。片中,郎朗在日本决赛演奏肖邦乐曲时,没有经过排练,李屏宾客串的大师建议他直接上,并且将对暗恋对象的思念憋到指尖发泄出来,相信不少观众会顺拐 猜郎朗的暗恋对象会不会是林老师,但实际上画面里出现的却是身穿红裙子的郎朗妈妈。郎朗在美国难过,哭的时候都会想起她,他问父亲那你会不会哭,哭的时候会不会也是想自己的妻子。结果台词给的答案是,“我想我的妈妈”。
(图/《你行!你上》)
在短视频平台上,至今都能看到这样的内容。无论是窦文涛的《圆桌派》还是许知远的《十三邀》,姜文讲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母亲——一个小时候爱打他,对弟弟姜武更加包容,晚年无论如何都很难讨好、被取悦的母亲,哪怕是给她买了房,“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但从姜文念叨的频率和讲述又能深刻地感受到母子情分的深刻。
回到他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父亲常年穿着军装,不着家,斯琴高娃扮演的母亲忙着家里家外,焦虑烦躁,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姜文真实的童年、少年记忆。
(图/《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新片片尾,姜文把开头产房外三句重复的台词“我儿子是钢琴家”又说了一遍,这一次是“我儿子性格随他妈”。
开头说是交代剧情,是郎父说的,结尾是他说的,对自己母亲说的。
如果一定要我选,我最喜欢的部分在这里,三句最简单的台词不但没有爹味,甚至充满了对女性的某种观照。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个片段:
一条通往未来的铁轨上,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
“疯妈”呼唤着: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铁轨斑驳,时代滚滚向前。
没什么可畏惧的。因为我们知道,有妈妈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钱德勒,编辑:L,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