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融了个“A++++轮”,加号多到眼花,创投市场怎么了?
近两三年来,IT 桔子发现一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披露了 A1、A2、A3 、A+、A++、A+++等等系列「A+轮」,同样类似的「B+轮」融资也很多见。
2024 年里,低空飞行器公司沃兰特在2月完成亿元A轮融资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追加了4次融资至A++++轮。
人形机器人公司智元机器人于前一年完成A轮融资之后,追加了5次融资,至8月初完成A+++++轮融资。
到了2025 年里,又有汽车芯片供应商欧冶半导体在几个月中披露了 B1、B2、B3 轮融资。此前这家公司的 A 轮系列就有A1、A2、A3、A4轮……
眼花了没?
IT 桔子数据显示,中国创投市场的这种“+轮”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 A+、B+。
如果从历史数据出发来看今天,是否可以发现一种潜在的规律和趋势?
注:本文的A+轮包含“A+、A++、A1、A2 等等”系列 “A+” ,B+轮同理。
根据IT桔子数据,近十年来,国内A+轮、B+轮的投资事件在总的投资事件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其中,A+轮不仅数量最多,则占比增长最为显著。
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A+轮事件仅占比 1.21%,此后该比率不断增加;2024年共有407笔A+轮投资事件,占比达到7.15%。2025年上半年国内A+轮事件有331笔,同比增加了35%,其在总体中的占比则进一步提升为8.84%。
B+轮投资事件在2015年发生41笔,占比仅 0.39%;2024年发生213笔,占比3.74%。2025年上半年国内B+轮事件有180笔,同比增加了49%,在总体的占比提升为4.81%。
据IT桔子统计,2025年上半年,一共有571家公司获得「+轮」次投资,涉及总金额约404.34亿元。其中,至少19家公司获得两次及以上「+轮」次投资。
欧冶半导体获得三次B+轮融资,是上半年披露「+轮」次融资最多的公司。
在创业早期,许多公司选择以“A+轮”形式延续融资,而非直接推进至下一轮(如B轮),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当前资本环境与企业发展策略相互适配的结果,背后蕴含着多重现实考量:
1. 应对融资节奏的灵活性需求
当一轮融资(如A轮)刚完成披露,若很快有新投资方表达强烈入局意愿,企业可能选择将其纳入同一轮次的“+轮”。
这种操作既能抓住优质资本,又可避免短期内因启动新轮次而被迫抬高估值——尤其在业务尚未出现显著突破时,过高估值可能为后续融资埋下隐患,而维持原估值则能降低投资人的决策门槛。
2. 平衡多元投资主体的关系
若企业先后获得不同地方国资基金的投资,采用“A+轮”形式可实现“同轮同价”。
这一安排并非单纯的“不得罪”,而是基于地方国资在资源协同、政策对接等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保持估值一致,体现对各方的公平性,避免因轮次或价格差异引发合作中的微妙矛盾,为长期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3. 维护老股东关系的策略性选择
当早期股东因看好项目进展而希望追加投资时,“+轮”是兼顾情理与利益的方案。若此时启动新轮次并抬高估值,可能让老股东面临“成本更高”的追投压力;而沿用原估值的“+轮”既能满足老股东的加码需求,又能通过其持续加持向市场释放信心,同时巩固与核心投资方的信任关系。
4. 估值博弈与利益平衡的现实制约
不推进至下一轮,有时并非企业主观意愿,而是客观条件不支持估值提升。
早期业务数据的稳定性、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新老股东对估值产生分歧。
此时选择“+轮”,可在避免估值争议的前提下完成资金补充,同时减少因轮次升级带来的股权结构调整、条款谈判等复杂流程——融资轮次越多,涉及的股东权利、退出机制等细节越繁琐,“+轮”实则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务实选择。
综上,A+轮的频繁出现,本质上是创业公司在资本周期波动中,为兼顾融资效率、股东关系与长期发展空间而采取的“柔性策略”,既体现了对现实条件的适应,也暗含着对企业估值与发展节奏的精细化把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吴梅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