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良品铺子创始人“失控”,“理想主义”卖身国资委

食品内参·2025年07月18日 12:06
一份深夜公告背后的“权杖”交接

17年的零食王国,竟在深夜将“王冠”拱手让出。

重磅交易

昨夜,良品铺子发布公告,“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具体来看,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将合计21%的股份协议转让给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武汉金控旗下)。

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取代宁波汉意成为第一大股东,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由杨红春、杨银芬等创始团队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良品铺子也将成为“首个由地方国资控股的全国性休闲食品平台”。

根据公告细节,本次股权转让涉及金额约10.46亿元人民币。转让前,宁波汉意与良品投资合计持股约38.22%,此次协议转让后仅剩17.22%,创始团队从绝对控股转至第二大股东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国贸并非宁波汉意寻求的第一个“白衣骑士”。今年5月,因化解自身债务压力,宁波汉意曾与广州轻工工贸集团磋商转让股份,并签署《协议书》,约定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由广州轻工尽调后受让部分股权,实现投资控股良品铺子。

不过,创始团队并未在5月28日前同广州轻工签署正式协议,后者遂于7月14日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宁波汉意持有的良品铺子约7976万股、占总股本19.89%的股份。这一冻结为良品铺子引入武汉国资增添了不确定性风险。

所幸,武汉市政府国资委在关键节点大力推动交易落地,长江国贸火速接棒。由此,一场民企创始人与两地国资的股权博弈戏剧性落幕:广州国企的“纠纷”诉讼尚存变数,武汉国资这位白衣骑士已正式登场。

据了解,长江国贸背靠的武汉金控2024年营收逾千亿,“金融+实业”版图庞大,有13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涵盖银行、证券、信托乃至粮食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良品铺子公告称,引入武汉国资将借助其供应链服务和金融资源优势,为公司转型赋能,加速构建“一品一链一园”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换言之,创始团队让出控制权的同时,也为良品铺子拉来了在供应链、资金方面实力雄厚的新东家。然而,这场“联姻”背后并非只有官方宣称的产业协同和战略升级,更有创始人债务纾困的无奈故事,以及冻结诉讼悬而未决的风险暗涌。

何去何从?

据公告,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并未“离场”,将在此次交易后继续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公司方面反复强调这是一场“主动选择”的战略转型,创始人团队仍将参与日常经营。

但现实层面,伴随实际控制权拱手他人,创始团队难免权柄易手、心态复杂。从去年11月杨银芬接棒杨红春出任董事长,到今年3月创始人团队淡出董事长职位(由职业经理人程虹接任),再到如今彻底失去实控人地位,这群创业老将正经历创业史上最为戏剧性、也最为痛心的“失控”时刻。

一位内部人士评价,两任创始人风格截然不同:杨红春偏理想主义,杨银芬则务实果敢,后者在公司内部以果断、有魄力著称,花名“杨一刀”。一年前履新董事长时,杨银芬曾犀利点出公司17年发展积累的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浮现,外部表现为发展滞缓,规模、盈利能力下降”。

彼时,他挥刀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大幅降价举措,希望力挽狂澜。然而事与愿违,历经一年折腾,公司业绩依然未显著好转。如今,这位绰号“一刀”的联合创始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曾经亲手缔造的零食江山易主他人——这对创业者的情感冲击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昔日并肩打天下的创始团队成员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等,此刻身份变更为二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他们曾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和战略主导权将显著削弱。可以预见,在未来公司决策中,国资股东将扮演主导,创始人团队更多只能扮演配合执行的角色。这种身份落差和权力旁落,无疑是一场心理阵痛。

事实上,放眼创业圈,创始人团队痛失控制权的案例并不鲜见。从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出售公司主导权给阿里巴巴、到趣店罗敏直播卖预制菜引发舆论翻车、再到瑞幸咖啡陆正耀因造假丑闻被董事会扫地出门,每一例都透着创业梦碎的辛酸与无奈。瑞幸咖啡自曝22亿财务造假后,陆正耀被股东大会罢免董事长职务,其所持股份甚至被法院清算,最终彻底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相比之下,良品铺子的创始人们选择了“体面地退出”:至少表面上,他们是主动让贤于“白衣骑士”,期望借助更强大的资源东山再起。而没有等到国资搭救的罗敏们,只能眼看公司市值暴跌、声誉扫地,在孤注一掷的冒险中走向失控结局。创始人失去控制权的剧变,带来的不仅是身份转变,更有对过往心血付诸东流的痛惜、对未来前景无法掌控的失落。

这份复杂的情绪,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能否救场?

引入武汉国资,看上去为良品铺子打开了一扇新窗。公司方面将此次控制权变更包装为“不是简单易主,而是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核心布局”。

根据规划,依托国资资源,良品铺子将聚焦产品创新和供应链整合,推动两个关键转型:一是从“品质零食”扩容为“品质食品”,进军更广阔的食品领域;二是从单一产品销售商进化为产业生态组织者,打造产品+渠道+供应链深度协同的全链生态。

从这一角度来看,武汉金控旗下的长江国贸在全球坚果、果干、牛肉等农产品产地布局了直采基地,可为良品铺子锁定优质原料、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武汉金控拥有强大的金融牌照矩阵和资金实力,号称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赋能本土实体产业。这些资源,无疑是民营背景的良品铺子此前难以企及的。

如果一切按蓝图推进,良品铺子或许有望摆脱低水平价格战泥潭,转向供应链驱动的差异化竞争,在产品品质、渠道下沉和成本控制上取得新突破。国资的背书也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和投资人的信心,为公司争取宝贵的转型时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依旧充满问号。首先,引入国资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纵观近年来A股市场,“国资入主”案例屡见不鲜: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易主地方国资。这些公司有的确实借力焕发生机,但也有不少在完成控股权转移后并未走出业绩泥潭。

其次,零食行业的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不会因为国资入股就停止,行业同质化竞争格局短期难破。良品铺子要实现从零食品牌向食品综合运营的跨越,意味着进入更广泛的食品市场,与更多重量级玩家竞争,充满不确定性。

再次,对于创始人团队来说,让出了控制权,公司发展方向将更多取决于新股东的战略意志。如果未来在战略定位或经营理念上出现分歧,创始团队的话语权有限,如何协调好与国资股东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公司前景。

对于此次股权变化,有评论形容其为“休闲零食行业深度变革的关键支点”,但也有人质疑这更像是一场无奈的自救——当年风光上市的明星零食企业,如今要靠政府资金输血过冬。在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地方国资密集出手稳企业、救上市公司,无可厚非。但市场更关心的是:良品铺子失去创业激情后,能否在体制内迎来第二春?

另一个层面,国资的“耐心资本”固然宝贵,但企业竞争终究要靠产品和运营说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佑木,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CT终止470亿美元收购7-Eleven母公司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