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亿,香港杀疯了
两年引资16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58亿元),这一数据碾压了同期亚洲多国的引资表现。近日,香港投资推广署公布消息,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带来逾1600亿港元的外来直接投资,并创造了逾1.9万个新职位。
这几年,香港在招商引资上下了大功夫,成果也确实喜人。回头看看2022年香港《施政报告》提出的绩效指标:在2023年到2025年间吸引至少1130家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吸引直接投资金额至少770亿港元,创造就业机会至少15250个,现在都已经超额完成。
从企业来源地看,将近一半企业来自中国内地(630家),其次是美国、英国、新加坡和加拿大。再看行业,前五大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创新及科技、家族办公室、旅游及接待、商务及专业服务。
香港要企业,要人才,要就业岗位,企业要融资,要拓展全球市场,接住香港抛出的橄榄枝,是个共赢的选择。
双向奔赴
上个月,宁德时代传出消息,其子公司时代电服、时代小桔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及龙昇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将推动标准化换电模式在香港落地,还要在2026年底前建成10座换电站。
新能源企业的下半场是全球市场拓展,宁德时代在近几年在香港的业务布局,显示了它进一步占领全球市场的决心。
2023年,其宣布在香港科学园设立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聚焦新能源解决方案研发,计划在五年内投资十多亿港元,招聘500多人。12月7日,香港科技园与宁德时代签署合作备忘录,从当天出席的嘉宾阵容可以看出香港对“吸引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视:香港财政司司长、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主任等。之后,宁德时代又在香港设立研究院,这是其在全球的第六大研发中心。
这是近几年香港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引起的内地企业名单中,不乏讯飞医疗、哪吒汽车、微众科技、百度、美团、联想等龙头企业,涵盖金融、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光2024年就有500多家企业涌入香港,其中中国内地企业数量排名第一;还有不少外资巨头到香港设立办公室。
不得不承认,在招商引资这方面,香港确实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适合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创新及科技等行业生长的肥厚土壤。
像微众银行的子公司微众科技,去年6月在香港成立,重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数字金融与数字基建解决方案,其与东南亚多国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帮助机构提升运营效率;同时又可以助力内地企业出海,联合境外机构服务企业出海所在地上下游供应链的金融需求。
去年,全球私募巨头合众集团在香港开设办事处,其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徐家杰称,在香港开设办事处有三个原因,一是香港临近内地市场,可接触到大中华分销业务及投资机遇;二是香港人才众多;三是香港作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集团希望透过香港办公室进一步拓展亚洲版图。除了合众,欧洲投资巨头Tikehau Capital也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也是其继新加坡、首尔和东京办事处之后在亚洲的第四个办事处。
也难怪都瞧上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且股票、外汇、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活跃。就拿港交所来说,上市规则相对灵活,针对未盈利企业、商业化企业和特殊行业设有不同的上市标准,审批周期短于内地资本市场,众多内地企业和国际企业选择赴港上市融资。营商环境上,香港实行低税率政策,税制简单,企业税务负担小;对于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绝大多数商品在香港可自由进出口,物流体系发达,也给企业省了不少事儿。
无论是内地企业出海,还是海外企业要进入内地,面对的一大问题就是“水土不服”,海内外的法律法规、营商环境等有较大差异,香港不缺熟悉海外市场的国际人才,可以帮助内地企业拓展和处理海外业务,而海外的企业也可以将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通道。
出海“试验田”
再说到另一个扎堆去香港的行业——创新及科技。在这方面,早有企业探好了路,还借助香港打入了中东市场。
2017年,内地无人驾驶企业驭势科技成为香港智慧机场建设合作方,逐步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无人驾驶拖车项目、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驾驶巴士等,实现了超千天完全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借着这个成功案例,其以香港为桥头堡,把业务拓展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现在,驭势的无人车已经漂洋过海,你可以在沙特的社区见到它的无人配送车,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以及在阿联酋见到循环巴士提供落地接驳服务。
去年2月,驭势科技与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共同宣布,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并有意设立研发中心,专注为海外发展提供技术支援。香港的人才优势也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与海外伙伴沟通,推动海外业务的发展。
从驭势科技在港发展的例子,可以窥见香港近些年招商引资的特点。最明显的一点是,以前是吸引海外企业为主,这些企业通过香港进入内部市场,现在则更多是内地的企业借助香港出海,比如中东、东盟、东欧这些“蓝海市场”。提到中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钱多,速来”,当地资金充裕,需要绿色科技、农业科技等先进技术,内地和香港的科创企业,恰好与中东形成优势互补。
这类企业大多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既可以利用香港本地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也能吸引到国际人才,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此外,香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
今年,百度在香港数码港积极筹办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智能驾驶业务落户香港;理想汽车计划在港投资20亿港元设立芯片研发中心,将香港作为集团的资金管理平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重心,以及AI基础设施研发基地。
除了“先天优势”,香港也拿出了政策上的诚意。
早前,香港设立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市场资金投向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如生命健康科技、AI、半导体与智能设备、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统性建设创科产业生态圈;在“创科创投基金”中调配15亿港元与业界配对成立联合基金,给策略性产业的投资增添了新的活力。这对进驻香港的新兴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去年7月,香港财库局公布《有关香港推行公司迁册制度建议咨询总结及立法建议》,通过放宽财务报表规定、延长撤销注册期限、为迁入公司提供“退出税”抵免,消除双重课税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公司 “落户” 香港。
吸引企业“落地”只是第一步,现在,香港也不满足于单纯的招商引资,做海外与内地之间的跳板,而是希望成为企业发展的稳固基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纪佳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