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系小贷增资至100亿背后
01、平安有了小贷“新王牌”
炎热的盛夏,小贷市场正在上演“冰与火之歌”。一边是在严监管与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行业的加速关停和清退,另一边是坚守阵地的大机构拿出真金白银,对现有小贷业务增资扩容。
其中,中国平安一边撤退,一边加码,表现最有戏剧性。
今年年初,中国平安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完成转让旗下所持的广州平安好贷,股权受让方是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
这并非中国平安在小贷业务上的第一次收缩。2022年,集团旗下平安普惠注销湖南、深圳两张小贷牌照,重庆金安小贷的经营范围从全国收缩至重庆。2024年12月,重庆金安小贷更名为商务咨询公司,平安普惠第三张互联网小贷牌照也没了。
正当外界认为中国平安要全线收缩小贷业务的时候,它的新动作就来了。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黑龙江金联云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联云通小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00亿元,增幅100%。
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原本只是一家地方性小贷。2024年,其发生工商变更,相关股东变为平安集团旗下平安普惠和陆金所的关联公司,注册资本也从最初的2亿元相继增至30亿元和50亿元,以至于达到今天的100亿元。
随着最新一次注册资本的增加,金联云通小贷也摇身一变,成为仅次于字节跳动旗下中融小贷(注册资本190亿元)和腾讯旗下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105亿元)的全国第三大小贷公司。
追溯中国平安在小贷业务领域的过往,是一个从快速扩张到战略收缩的过程。
2015年,中国平安将旗下多个相关业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整合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三个模块的业务管理团队。
按照集团高层的整体谋划,上述业务具有客户群相似,业务模式互补,战略协同性强等特点,整合是为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金融需求。集团对“平安普惠金融”的期待是成为继寿险、银行后的第三大业务板块,以及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
自此以后,平安普惠开始收集全国各地的网络小贷牌照,包括前述的湖南、深圳、重庆金安小贷。
但事情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那一年起,监管对于小贷的要求趋严。该年底的网络小贷新规要求,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该规定意味着,如果小贷公司想达到跨省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注册资本门槛,必须拿钱说话。
此外,新规还提出“两参”或者“一控”的要求,即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数量不得超过2家,控股数量不得超过1家。
严格监管下,腾讯财付通、字节中融小贷、美团小贷、新浪小贷在之后两年时间里纷纷增加注册资金,也有一些大型金融企业进行战略收缩,如重庆万达小贷决议解散,京东主动取消旗下京汇小贷的试点资格,中国平安也是选择注销部分牌照的公司之一。
如今,中国平安以金联云通小贷为主体,再度加码。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收一放之间,集团明显是要砍掉边缘牌照,集中火力让金联云通小贷扛起“普惠金融”大旗。
02、小贷进入强者时代
以平安小贷业务为缩影,近年来,中国小额贷款行业正上演巨头增资与中小机构加速出清的局面。
据央行数据,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081家,贷款余额7366亿元,从业人员为43129人。而在行业兴盛的2019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551家,贷款余额9109亿元,从业人员高达83099人。
5年多时间,小贷公司少了2000多家,从业人员更是缩水一半。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消失的小贷公司,多为地方不合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汇总形成“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第一批)。名单包括82家机构,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家。
3月,云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全省摸排出的“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进行公示(第一批)。名单包括548家机构,其中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多达109家。
云南省
6月,江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2025年第一批“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予以公示,其中包含小额贷款公司14家。
7月,安徽省六安市、阜阳市先后将认定的该市“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予以公示,其中分别包括5家和8家小额贷款公司。
地方性小型小贷公司数量缩水背后,离不开监管的影响。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除延续了禁止跨省经营的思路,并对小贷公司的定位进行重申,对展业空间进一步做出限制。
办法称,小额贷款公司应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个人消费者等群体,促进扩大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提到,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发行或者代理销售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购买除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外的金融产品。此外,办法还要求小贷公司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不得帮助合作机构规避异地经营等监管规定。
与此同时,互联网线上多样化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以及银行机构的小贷业务,也对小贷公司形成分流。2024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81.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只剩下巨头才有资格继续留在小贷市场。
事实也的确如此,截至目前,字节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190亿元注册资本稳居行业第一;腾讯旗下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5亿元,美团旗下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也有75亿元。另外,百度、京东、滴滴、携程也都有小贷业务。
有行业人士认为,小贷行业最终可能形成“两极格局”:头部巨头主导市场,细分领域则由专业机构(如汽车金融、农村小贷)填补空白。
对于平安而言,金联云通百亿增资后的“资本游戏”,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天下WEEKLY”,作者: 陈大壮,编辑:朗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