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都在用的雷达,准备赴港IPO了
比亚迪吉利都在用的雷达玩家,准备赴港IPO了。
深圳承泰科技(以下简称承泰),其创始团队出身华为,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通过18C章程上市,冲刺港股“毫米波雷达第一股”。
所谓18C章程,就是港股针对特专科技公司开设的上市通道,像芯片商黑芝麻智能就是通过18C章上市,我们介绍过的希迪智驾、仙工智能等等也正在通过这种方式递表。
如今,承泰成立9年,收获8轮融资,累计融资3.59亿,最新估值已达13.2亿。
到2024年,这家公司刚刚实现扭亏为盈,成为中国最大的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
但硬币的另一边,超九成收入系于比亚迪一家,现金及等价物只剩1586.5万元。
专注车载毫米波雷达,比亚迪为第一大客户
位于深圳的承泰,是一家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提供标准化硬件和可定制化软件的雷达。
其核心产品为前向雷达和角雷达(后向及侧向雷达),支持从L0到L2+的辅助驾驶能力。
前向毫米波雷达方面,承泰面向乘用车和商用车推出了不同系列。
乘用车的CTLRR-220系列,有标准版和升级版两款。
标准版的探测范围达220米,支持L2的辅助驾驶能力;而升级版,则搭载了下一代射频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基础的SoC,最大探测范围达260米,能进一步支持L2+NOA等功能。
针对商用车的一款雷达CTLRR-320,则面向L0至L1级,最远探测范围为200米。
角毫米波雷达方面,其主要产品为CTMRR-130系列,和前向雷达的产品矩阵类似,也是分为标准版和升级版两款,分别面向L2和L2+功能。
此外,承泰还推出了第5.5代高解析度角雷达产品CTMRR-180 Pro,以及支持各种汽车平台的角雷达CTMRR-410。
目前,为了简化雷达硬件并提高雷达性能,承泰正在开发新一代中央计算雷达。
这款产品更便于算法训练、持续迭代及远端升级,同时支持多种数据输出格式,包括原始数据及点云,并支持多雷达同步与融合,预计会在今年四季度推出。
这些雷达产品中,有两个核心技术,在承泰看来尤为关键。
一个是射频天线设计,这是毫米波雷达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雷达的探测范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承泰采用了两种路径:
其一,是微带天线,即采用梳状阵列结构、高耦合平面阵列及平肩波束成形技术,以优化电流分布,减少无效辐射区域,提升辐射效率。
其二,是波导天线,能在保持前向高增益(增强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同时,扩展波束的垂直与水平宽度,也就是扩大探测范围。
目前,承泰已经可以实现用2毫米的结构,大幅降低雷达模组厚度,更适合车载空间的紧凑安装。
另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雷达信号处理算法,这是雷达的“大脑”,负责从复杂电磁信号中提取有效信息,确保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工作。
在隧道、路口、高架桥等场景中,承泰表示,其算法可动态调整波束方向及算法参数,有效抑制90%以上由多径反射引起的误报,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连续、准确跟踪。
通过这些产品和技术,承泰过去三年的雷达销量出现了明显攀升,从2022年的22.1万台,到2023年的75.4万台,再到2024年的187.5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191%。
其中,前向雷达销量仍是主导,但角毫米波雷达的占比正迅速提升,过去三年的销量分别占总销量的6.22%、44.18%和46.71%。
按出货量算,2024年,承泰已经是国内最大的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3%;同时也是国内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为4.5%。
从2022年开启商业化至今,承泰已经和超过20家汽车OEM达成了合作,包括比亚迪和吉利。
招股书中,承泰特别提到了一位大客户——推测应当是比亚迪,并表示在过去三年,来自这位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81.9%、91.3%及93.6%。
这意味着承泰对客户依赖性很强,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其议价能力也受到限制。
从价格上看,承泰的雷达平均售价正在逐年下降,再加上价格更低的角雷达销量占比扩大,其产品总均价已经从2022年的249元,降到2024年的184元。
这会对承泰的业绩有多大影响呢?
承泰科技表现如何?
事实上,虽然单价下滑,但由于销量暴涨的绝对优势,承泰的营业收入增速还是很高。
2022年到2024年,承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58亿元、1.57亿元、3.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5.7%。
收入增加的同时,公司的利润水平也在逐步改善。
先看毛利,过去三年,承泰的毛利润分别为0.17亿元、0.48亿元和1.1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8.70%、31.00%及34.00%。
特别是前向雷达的毛利率,已经从2022年的29.7%增加到了2024年的43.1%;角雷达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2.3%增加到了2024年的17.5%。
再看净利润,2022年到2024年,承泰的净亏损分别为7920万元、9660万元、2180万元,正在明显收窄。
承泰解释,亏损主要是因为经营开支,以及给投资者的赎回负债账面值变动。
不过到今年4月,投资者的赎回权利终止,赎回负债转为权益,公司的财务状况将有所改善。
如果除去这部分影响,公司2022年和2023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7127万元和6296万元,到2024年就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为1395万元。
此外,承泰也在增加开支,而开支当中研发当属大头。
2022年到2024年,承泰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610万元、6440万元、6190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0%、41%和18%。
但公司的现金状况需要注意,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86.5万元。
所以,承泰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此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被用于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升级设备和产线、开拓市场渠道、寻求投资并购,同时也将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增强财务灵活性。
谁在带队承泰科技?
承泰诞生于2016年,两位联合创始人是多年的老同事。
公司现在的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陈承文,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加入深圳的普扬技术和健集网络技术公司,随后在华为工作近四年。
2009年,陈承文从华为离职,在北京傲天公司负责中试部及产品部的总体工作,四年后又回到深圳,在极致汇仪科技公司担任研发及营运总监。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是承泰的副总经理兼CTO周珂,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学专业。
两人在健集网络技术公司相识,在华为重逢,又在北京傲天再聚,尽管在各家公司的就职时间并不一致,但轨迹上保持了高度相似。
直到2016年,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瞄准毫米波雷达赛道,联手组建了承泰。
成立至今,承泰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筹集了3.59亿元资金。去年完成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已达13.2亿元。
由于以18C章冲刺港股,所以承泰还获得了两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松禾资本和毅达资本,以及一位资深独立投资者国科投资的支持。
截至IPO前,联合创始人陈承文和周珂,个人分别持股15.48%和4.98%,松禾资本和毅达资本分别持股11.31%和9.57%,国科投资持股10.51%。
如何看待毫米波雷达未来?
提起毫米波雷达,对于关注汽车行业的你,或许已经很熟悉了。
这是一种在10毫米(30GHz)至1毫米(300GHz)频段运行的非接触式传感器,通过发射、接收和处理无线电波来探测目标。
目前,不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毫米波雷达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20年到2024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178亿元增长到了29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1%。
承泰招股书援引多处信源,认为全球市场预计将以16.7%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攀升,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630亿元。
中国市场亦是如此,毫米波雷达的规模,已经从2020年的5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275亿元。
在这一趋势下,应用于汽车场景的毫米波雷达,要显著高于其他领域的规模。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2020年到2024年从44亿元增长至82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216亿元,同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
总结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爆发,可以看到三重因素:
政策强制标配,让毫米波雷达从“可选”变为“刚需”;
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提高,例如L2+级功能需搭载1个前向雷达+2~4个角雷达,显著提升单车用量;
技术进步,促使毫米波雷达从3D向4D成像升级,提升了其性能和适应性的同时,成本也随着技术优化而持续下降。
在承泰看来,对于智能辅助驾驶而言,感知系统不可或缺。
这些感知系统既包括毫米波雷达,也包括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之间彼此存在互补性。
而毫米波雷达由于可以全天候工作、实时测速、金属物体高反射识别(货车/护栏),成为了感知系统中工程落地性最强、性价比最优的传感器之一。
承泰认为,未来的毫米波雷达正走向几大趋势:
首先是渗透率继续下沉,L2/L2+功能向中低价车型进一步普及,毫米波雷达将会是性价比的最优解。
其次,由于核心零部件之一——MCU的价格保持稳定下降的趋势,毫米波雷达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探。
最后,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场景会进一步拓宽,向机器人、低空经济、交通安全(如交通流量监测)等领域延伸。
不管怎么说,毫米波雷达的前景,路还很长。
毕竟就连纯视觉的坚定拥趸特斯拉,今年软件更新时,也还是被发现重启了舱内的毫米波雷达硬件。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杰西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