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必收藏的20条生存法则
最近和几个年入过亿的老板吃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用旧时代的思维,做新时代的生意。
结果就是,有人砸了500万研发智能奶瓶,三个月才卖出137台;有人守着十年没换过的水杯款式,天天在朋友圈转发《2025消费趋势报告》。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那么问题来了:
1.新思维是什么?
2.新打法是什么?
3.新出路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用20个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则,告诉大家在这个新用户、新需求、新场景诞生的时代,如何用新思维做新生意?
01 忘掉红海蓝海,盯住「场景海」
现在很难在哪个领域还能找到“蓝海”,但是用“场景”的思路,你会发现很多场景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
比如防晒,广告都是在海边游玩,但是驾校学车晒得黢黑的学员却没人关注;商场里摆放着很多“不让随便坐”的按摩椅,但是办公室打工人的颈椎却没人关注。
当我们用场景的思考需求时,才能破除“蓝海、红海”的桎梏。
02 你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用户的时间
在同行之外,你要多想一个维度的对手,就是用户的时间。
用户一天24个小时是固定的,他要吃饭、工作、刷抖音、睡觉……,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抖音(或者说短视频)已经平均占了用户一天近1/3的时间。
刷手机的时间一长,那么必然缩短他其他消费的时间,比如买一杯奶茶、逛一家服装店、品尝一家餐厅。
所以不管是卖奶茶、做服装还是搞教育,本质上都是在和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抢时间。
你的产品能帮用户省时间,或者让用户觉得“花这时间值”,才是真本事。
03 需求不是问出来的,而是「挖」出来的
需求要“挖”,而不是简单的问,因为任何回答都会下意识美化自己,但是真到决策上往往又不是这样子。
比如,某宠物食品企业花了很多钱做用户调研,将近90%的被调研者说需要“天然无添加的宠物粮”,但是等公司做出产品上线后,却销量惨淡。
用户想要“天然”,不排除公众情绪的引导,以及自己想塑造崇尚自然的形象,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需求。
后来团队从天然的诉求里,挖到用户对于宠物粪便太臭、太稀、太硬的焦虑痛点,才做出了一款爆品。
04 用户说喜欢≠真的会买
这条很有意思,某环保品牌曾调研出70%的用户愿意为“碳中和”多付钱,但是产品上线之后掏钱的只有6%。
后来扒用户手机支付记录才真相大白——很多人连5块钱的共享单车会员都不开,怎么可能为环保溢价买单?
下次调研,我建议你加几个具体的问题,更接近真实答案:
①给你老婆/老公买吗?(测决策权重)
②能用花呗分期吗?(测支付意愿)
③如果买错能退货吗?(测心理防线)
05 不要盲信行业报告
这里说得是不要信奉单一维度的行业数据,比如某母婴品牌了解到“Z世代父母重教育”的报告,砸2000万研发“ AI早教机器人”,结果产品滞销。
后来才发现还有一个重要数据,Z世代生育率暴跌43%,这直接影响战略方向和投入力度。
再比如,报告说“年轻人注重健康”,但外卖平台数据显示“ 熬夜加班餐”销量涨了200%,这样矛盾的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验证。
06 减法比加法值钱10倍
举个现实的例子,名创优品把SKU从3000砍到800时,单店营收反增加了17%。
苹果手机从来不说“参数牛逼”,只说“体验丝滑”,用户秒懂。
记住:每增加一个功能,用户决策成本就多20%。
少即是“贵”。
07 价格锚点要「自残式」设计
这个是说设置价格锚点的重要性,卖299的咖啡,先推个2999的「限量款」;卖39的T恤,配个399的「联名款」,用户的大脑会自动算折扣。
比如我朋友开奶茶店,原价15元的奶茶旁边放个「豪华版」标价30元,结果15元款销量涨了87%。
用户觉得“省了15元”比实际价格更重要。
08 产品说明书要短到能发朋友圈
用户没有那么多时间翻看产品详情页/说明书,他们要的是“立刻知道与他们有关”的。
曾经有品牌把功能写成“ 本草纲目”,结果用户看完直接网购了助眠药,后来改成“每天一粒,约等于吃5个苹果+跑步15分钟”,销量立马翻3倍。
三顿半咖啡用“ 3秒冷萃”取代参数,用户直接上头;Ubras“ 无尺码内衣”一句话干翻行业标准。
用户要的是“ 秒懂”,不是“ 说明书阅读理解题”。
09 把产品变成社交货币
让产品自传播的秘籍,就是把它变成社交货币。
卖酒的附赠“土味情话酒杯”,卖包的配“渣男鉴定手册”。用户不晒,你就帮他写朋友圈文案。
比如我帮某瑜伽馆设计的「晒图模板」:“今天又在XX馆被虐成狗,但教练说离维密超模还差99次课...”学员转发率飙升。
记住:用户晒的不是产品,是“我很有格调/很自律/很潮”的人设。
10 学会给产品写「悼词」
产品立项时就开始写,如果这款产品“死”了,用户会骂什么?
某智能硬件因此砍掉11个伪需求,存活期延长3倍。
11 微创新比颠覆式创新靠谱10倍
颠覆式创新很难做到,并且投资和收益不确定,但是微创新却是非常靠谱的策略。
比如,某快餐品牌把包装盒改成“可拼乐高”,儿童餐销量翻了2倍。
记住:用户可能不需要新东西,但是需要新的体验方式。
12 用组合拳打散装市场
把散装需求打包成“全家桶”,比如某宠物品牌推出“月护盒子”(驱虫药+营养膏+湿巾),把低频消费变成会员制,LTV提升了400%。
用户就像懒癌患者,你要把“十全大补汤”喂到他嘴边。
能卖套餐就别卖单品,能卖会员就别卖单次——让用户一次爽够。
比如某健身房推出“社恐套餐”:专属时段+AI私教+无推销服务,会员续费率从45%涨到92%。
13 给创新团队发「免死金牌」
鼓励团队大胆创新,并给予其“特区政策”。
比如某服装企业允许创新部门不参与KPI考核,但要求每月必须否决自己2个方案。结果失败率提升,但爆款概率增加5倍。
14 设立「首席失败官」
要鼓励项目和人有价值、有逻辑的“失败”。
比如,某科技公司要求每个创新项目必须预设三种死法,并配备专项"葬礼基金"。
看似浪费,实则节省了2100万试错成本。
15 创新会议要站着开
站着开的目的是提醒所有人,高效,捡重要的说。
某消费品企业规定:产品讨论会超过30分钟必须站立进行,结果决策效率提升55%,废话减少73%。
16 用私域当创新实验室
私域不仅是成交的自留田,也是产品创新的试验田。
比如某母婴品牌在300个宝妈群测试23种包装设计,通过表情包投票确定最终方案,转化率比传统调研高17倍。
让用户参与设计产品,就像让网友众筹写小说——他们骂得越狠,改得越准。
17 创新要「小步快跑」
不要等完美方案,一次只改一个小点,快速验证。
比如某饮料品牌每次只调整一种口味,上新速度快了3倍,失败率降低了70%。
小步快跑策略可以让企业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减少因为大改动带来的风险。
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找到最佳方案。
18 给种子用户「犯罪特权」
种子用户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给予他们特殊权限,可能收获想象不到的回报。
比如,某智能家居品牌允许前1000名用户免费"盗版"产品给亲友使用,换来2700条真实场景反馈,节省了80万调研费用。
19 打造「可拆卸式MVP」
用最低成本搭建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快速验证市场反应。
不必一开始就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完美产品,通过MVP找到用户痛点,再进行优化。
比如,某教育机构用“ 微信社群+腾讯文档+录播课”组合测试新课程模型,成本不到APP开发的3%,却验证了79%的核心假设。
20 产品是解决方案,更是情感寄托
用户买产品,表面是买功能,本质是买情感。
就像你买包不是为了装东西,是为了背着它时的自信;买咖啡不是为了提神,是为了发朋友圈的精致感。
如何赋予产品情感价值?一个方法是故事包装。比如耐克“Just Do It”广告从不讲产品,只讲运动员的汗水与坚持。用户买的不是鞋,是“我也能逆袭”的信念。
记住,功能解决生存问题,情感解决存在感问题。当你的产品能帮用户回答“我是谁”,他们就会心甘情愿为你买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仓新国货研究院”(ID:gucangchanpinjia),作者:谷仓新国货研究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