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古里背后的家族:真正的「亚洲首富」,200多年经久不衰
数十年前,提起「香港财阀」就会想到曾控制香港一半经济命脉的「四大洋行」,它们分别是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记洋行、会德丰洋行。其中,太古洋行背后的家族为英国的施怀雅家族(Swire family)。
施怀雅家族,是香港大家族,其家族在英国创办了跨国集团-太古集团(Swire Group),并透过持有45.45%股份的太古股份有限公司A和70%的太古B经营国泰航空、港龙航空、港机工程,太古地产、太古实业、太古饮料、太古资源、太古食品等多家公司,业务遍及全球。
截至2024年5月19日,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排行榜中,太古家族以172亿英镑的资产排名第6。与此同时,太古家族也为英国七大家族之一,其他家族为英国联合食品、SCH集团、百威集团等。港媒曾测算,施怀雅家族才是超越李嘉诚的真正「亚洲首富」。
至今,施怀雅家族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古老历史,家族已经传承至第六代。本期,家办新智点带你走进百年太古家族,探究其家族传承和商业经营秘诀。
「太古商业王国」
1816年,太古集团成立于英国利物浦,公司初名为「利物浦进出口公司」,创办人为约翰·施怀雅(John Samuel Swire)。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太古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全球跨国集团,集团核心业务位于亚太地区。
其中,「英国太古集团」为太古集团的最终控股公司,负责制定及指引集团的整体业务策略;在集团内提供招聘、雇用及培训员工等多项服务;持有英国、美国、欧洲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多项业务以及总部设于新加坡的集团深海航运业务的控股权;持有太古股份有限公司60%股权。
其中,香港及中国大陆为太古业务的主要运营地。亚洲业务由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太古股份」持有,其他地方包括英国、美国、澳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非、西非及东南亚等则由母公司「英国太古集团」(John Swire & Sons Ltd.)直接持有。
太古的具体业务如下:
第一,地产。
太古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美国、东南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庞大的地产业务,主要业务由太古地产及Steamships Trading Company持有。其中,在香港拥有太古坊、太古广场、太古城中心、东荟城;在北京拥有三里屯太古里、颐堤港;其他地方拥有广州太古汇、成都太古里、上海前滩太古里......太古酒店是太古地产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包括两个酒店品牌:“居舍系列”及“东隅”。
第二,饮食。
太古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可口可乐装瓶商之一——太古可口可乐;全球茶、咖啡及植物萃取物供应商FINLAYS和大闽食品(漳州);以及北美第三大公共冷藏库物流公司UNITED STATES COLD STORAGE。此外,太古、还拥有太古糖业和重庆新沁园食品。
第三,航空。
在航空领域,太古家族持有国泰集团及香港飞机工程集团(“港机”)。国泰集团包括国泰航空,其全资拥有华民航空,以及持有16.26%股权的联属公司中国国际航空。此外,它还拥有亚洲最大规模飞机维修设施之一的厦门太古。
第四,海洋。
旗下公司包括成立于1872年的太古轮船,拥有并经营49艘轮船,15条班轮航线;位于新加坡的太古散货,拥有并经营125艘轮船;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STEAMSHIPS TRADING COMPANY,拥有并经营26艘轮船。
第五,贸易及实业。
该业务下设:太古资源,经营多款运动鞋、休闲鞋、服装及相关用品;太古汽车,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经销及零售国际品牌的客车、商用车、摩托车及小型摩托车;SWIRE ENERGY SERVICES,为能源业提供全面综合补给服务,包括离岸集装箱供应方案、风力发电场涡轮维修服务及专业航空服务;ARGENT ENERGY,为欧洲各地的燃油供应商提供于英国及荷兰生产的废物性运输业生物燃料;
位于美国盐湖城的SWIRE WATER旗下有两个公司,为能源业提供综合污水处理方案的PURESTREAM SERVICES以及为全球的市政、工业和矿产市场提供水资源及污水处理、液体/固体分离及生物处理方案的WESTECH ENGINEERING。
第六,医疗保健。
该业务下设哥伦比亚中国(该公司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及运营私营医院及养老院)、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及希愈医疗集团、德达医疗。
太古集团架构图
起家
施怀雅家族来自英国约克郡北瑞丁(NorThriding)的康诺利,自18世纪中叶以来,一直都是当地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该家族的嫡系成员仍持有家族府邸和庄园,但旁系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时,该家族主要经营羊毛贸易。17世纪90年代,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崛起,英国羊毛商的竞争压力逐渐变大,不少商人纷纷宣布破产。约翰·施怀雅的祖父和父亲也在破产商之列。
在父亲无力偿债后,约翰·施怀雅(John Swire,1793年出生)来到利物浦为其堂哥理查工作。1800年,理查开始活跃于利物浦,经营商贸,不幸十年后也破产了。父亲及堂哥公司的「破产」,深刻刺痛着约翰·施怀雅的心。1816年,他在利物浦开了一家纺织厂,经营羊毛纺织业务的同时还经营进出口贸易:
从美国进口棉花、面粉、松节油以及水果;从牙买加进口咖啡、兰姆酒和木材;从加尔各答进口靛蓝;从加拿大进口木材;从圭亚那进口木材和皮革......
1820年代开始,约翰·施怀雅开始向美国出口羊毛。从1822年起,约翰·施怀雅开始和总部位于美国兰开斯特的「贝罗与纳提吉」(Burrowand Nottage)航运公司合作,合作时间长达15年。1830年代-1840年代期间,约翰.施怀雅担任「贝罗与纳提吉」的代理人。
1830年代后,约翰·施怀雅的经营业务更加多元化,包括投资大西部铁路公司;投资岳父的船舶公司;以少数股权认购了一艘在格拉斯哥建造、两百吨的双桅船「克里斯蒂安娜号」(Christiana)。
此时的约翰.施怀雅已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商人,并担任各商会成员以及利物浦医院的董事会成员。
1832年,他将公司名称改为约翰·斯维尔父子公司(John Swire & Son,以下简称JS&S,今天太古在英国的母公司仍然延用该名)。
1847年8月12日,约翰.施怀雅因健康问题恶化去世,留下约12000英镑(约等于2019年的100多万美元)的财产以及他的贸易公司。
除钱财外,早在1843年约翰.施怀雅就已经制定了遗嘱,告诫孩子要沉着、谨慎,心怀虔诚,勤俭持家。约翰.施怀雅做事执着且认真的营商作风也塑造了太古的经营文化。
开拓:澳洲和美洲市场
1822年8月,约翰.施怀雅与来自威尔士安格尔西岛的船东暨商人的女儿玛丽·路易莎·卢斯(Mary Louisa Roose)结婚,这桩婚事让约翰.施怀雅的财力更加雄厚。
两人共有5个孩子,其中约翰.塞缪尔.施怀雅(John Samuel Swire,生于1825年)和威廉.赫德逊.施怀雅(William Hudson Swire,生于1830年),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家族生意。
其中,塞缪尔性格「勇猛」,更具「胆量」,是太古商业王国的开拓者,将太古带入了中国,也奠定了百年太古在中国的事业。
接手家族生意后的塞缪尔一改父亲「沉着、谨慎」的营商作风,后抵达美国纽约并转至波士顿「淘金」,希望在「狂野西部」大有作为。而弟弟威廉则负责利物浦的业务。
在商业上,他们通常会进入「迅速勃兴」且是资本投资的重镇,销售某个热销的单一商品,以快速船运为竞争招牌并以速度为「荣」,并于其他人合伙赚钱。这后来渐渐成为JS&S经营成功的「商业秘诀」。
譬如,1850年代,他们与利物浦出身的棉花商暨船东小汤玛斯.罗杰斯(Thomas Rogers Jr)缔结了合伙关系,销售棉花;与信誉卓著的商人约书亚.狄克森(Joshua Dixon)建立起另一段长久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这位年长者的商业指点;充当代理人,譬如代理「巴特菲尔德兄弟」(Butterfield Brothers),一家总部位于布拉福(Bradford)的纺织公司,将商品外销至纽奥良和纽约。
不同于父亲,兄弟俩先后投资了多艘商船,其中包括透过和罗杰斯的合伙企业投资的九百五十吨铁制快速帆船(clipper)「伊万杰林号」(Evangeline)。
塞缪尔晚年对当时的合伙人吐露了他的部分经商哲学:「一定要向前看,占地盘远比企图取代已抢得先机的人更稳当。」
接手公司短短数年后,他们就成功在美国阿肯色州和澳大利亚墨尔本设立了分公司。其中,在澳洲殖民地,塞缪尔在最初短暂地尝试挖金矿之后,转而做起自己更有经验的事,以太古兄弟(Swire Brothers)的名义经营进出口生意。太古兄弟出口羊毛、小麦、动物油脂和皮革到英国,并进口各式各样的商品,包括健力士啤酒。
此时,远在利物浦的弟弟威廉不断敦促哥哥回国,提议由他接替哥哥在澳洲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管理利物浦一事着实有难度。后由于威廉身体健康问题,塞缪尔逐渐成为商行的决策合伙人,并最终买下了弟弟的所有股权。
约翰·塞缪尔·施怀雅
1864年,他试图合并白星航运、黑球航运(Black Ball lines)和老鹰航运(Eagle lines),太古将持有三家轮船的墨尔本代理权,其轮船上会挂太古的旗帜。
不过后来,该努力因某些原因最终失败。1865年年初,施怀雅兄弟投入第一笔资金,正式入股「海洋轮船公司」(OSSC,又名蓝烟囱),并于日后大量持股这家公司。
到1867年,光是约翰.森姆尔便拥有可观的私人现金储蓄,总额至少是父亲1847留给他的资本的20倍。
塞缪尔向来对「钱」能省则省,狩猎时专注冲刺,拼了命地追逐猎物,同时具备淘金客的顽强乐观精神。
踏足中国:太古洋行
自1842年中国新通商口岸开放后,中国外贸的地理中心先是从广州向香港转移,随后缓慢但稳定地转到上海。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JS&S的棉花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做起了欧洲和远东之间的茶叶、丝绸及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
该公司在东方真正扩张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巴特菲尔德和太古的创建。此前,JS&S在中国销售的纺织品是由上海公司Preston, Bruell & Co在中国处理的。但JS&S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它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
1912年,上海太古洋行办公大楼内景
1866年,塞缪尔前往上海,与约克郡纺织品制造商理查德·沙克尔顿·巴特菲尔德(Richard Shackleton Butterfield )合作,并于1867年在上海成立了巴特菲尔德和太古公司(B&S),中文取名「太古洋行」,随后又在英国和美国设立了办事处。
关于「太古洋行」中文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故事。彼时,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使的汉学家Thomas Taylor Meadows在该公司于上海开业时,特意为公司取名「太古」。
他从中国古籍中获得灵感,选了太、古两个字给Butterfield & Swire作为中文名称。「太」源自「太初」,「古」则源自「盘古」,合起来有宏博、亘古之意。他显然是希望这个名字会成为巧妙的视觉双关语,从而为公司带来吉祥的意义。
B&S最初从事茶叶和丝绸以及英国进口棉花和羊毛「布匹」贸易,后来成为多家英国企业在中国的代理,其中包括领先的保险公司和船运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 Blue Funnel Line。太古担任远东集团经理超过120年。
后太古洋行的业务涉及轮船、船坞和糖厂,亦积极及拓展新业务,发挥协同业务。塞缪尔在上海取得的第一个成就就是收购了远洋轮船公司的中国代理机构。
太古轮船公司标志 (C0)英国太古集团有限公司
1868年,塞缪尔与巴特菲尔德分道扬镳,太古保留了上海办事处,而巴特菲尔德则保留了英国和美国的业务。太古公司更名为上海太古糖厂。1870年,太古将办公地点从利物浦迁至伦敦。
塞缪尔相信人际网络,他最密切、最成功的合作之一是与利物浦Blue Funnel Line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霍尔特 (Alfred Holt) 的合作。两人于1872年成立了中华轮船公司(CNCo),以扩大与中国在长江上的贸易。
太古集团此时已将其业务重心转移至远东。1868年,John Swire & Sons将总部迁至伦敦,塞缪尔解除了与RS Butterfield的合作关系。尽管如此,太古的亚洲办事处直到20 世纪70年代仍保留「Butterfield & Swire」这个名称。
1974年,太古船坞关闭后留下的空壳上市公司Taikoo Swire更名为太古有限公司,成为集团在香港的控股公司,与此同时也标志着Butterfield这个名字的逝去,Butterfield & Swire更名为John Swire & Sons,与英国 母公司保持一致。
「根植中国」:航运、糖厂以及多元化
塞缪尔被合伙人称为「老大」,尽管远在伦敦,但他仍密切关注太古的海外业务和员工,并不断访问东方。他精力充沛、坚韧不拔,直率而耐心,并以广阔的视野指导太古,同时又对细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他避免参与任何通商港政治,并建议他的员工也如此。
彼时,JS&S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来自怡和洋行和中国招商局公司在航运上的竞争。
1872 年,塞缪尔嗅到长江船舶服务的机会,并利用太古、霍尔特和斯科特造船厂的资金成立了中华航海公司(CNCo),资本为36万英镑。
1873年,塞缪尔收购了联合航运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1874年,沿海轮船公司(Coast Boats Ownery,CBO)成立,主要从事从新昌到汕头和厦门的豆类和豆饼贸易,后沿海轮船公司被吸收到中国航运公司,成为中国航运公司的沿海轮船部门,并增加了船队,在1884年扩展到澳大利亚航线。
1904年,塞缪尔与阿尔弗雷德·霍尔特两大家族联合成立天津驳船公司(Tientsin Lighter Co.),主要为中华轮船公司和远洋轮船公司服务。该公司在1941年-1945年日本入侵期间暂停营业,并于1946年进行了改革,并继续存在直至 1951年7月。
天津驳船公司的蒸汽拖轮驳船
1907年,太古在香港建造了太古船坞。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中国,迫使JS&S放弃了在太平洋和中国的所有利益,包括JSSIX以及香港的造船厂、炼油厂。彼时,许多员工被拘留,但也有一些员工从香港逃往到了澳大利亚。
战争期间,太古洋行印度公司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维持了其在东方的存在,并在重庆设有办事处。与此同时,英国的董事们尤其家族第三代成员「杰克」与战争运输部和中国码头劳工委员会合作,协助战争工作,并积极参与中国协会战后重建远东贸易的计划。1945年秋,太古洋行恢复在香港和上海的办事处。
尽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内乱,JS&S在东方的业务却不断繁荣和扩大:
太古华人航海公司(1930年注册)开始鼓励华人参与太古的尝试;东方油漆、颜料和清漆公司(JSSIX)在上海成立(1934年),并不断努力扩大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市场;1948年,太古旗下的上海油漆制造业务东方油漆 (Orient Paint) 转让至香港,与Duro Paint Manufacturing合并,更名为Swire Duro。
1946年,太古公司与麦克雷恩·沃森公司在香港成立了一家贸易合资公司——太古麦克雷恩公司。利用战后香港和中国内地各种商品短缺的有利条件,太古重返贸易业务。
鰂鱼涌(太古糖厂)1940's
除航运外,太古在中国的另一个「商业投资」是太古糖厂。太古炼糖厂于188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1884年正式投入生产。彼时的塞缪尔满怀欢喜,他向一名老朋友透露道:「对于一个六十岁的‘年轻人’来说,它是心灵的慰藉......是我最后的一个儿子。」
太古炼糖厂股票证书样本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太古糖厂生产停止,直到1945年秋季该工厂归还给了JS&S。20世纪,太古糖业已成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大的炼糖厂,也是太古最早和最持久的商业投资之一。而「太古糖」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糖」。
不过,后来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船厂和糖厂在20世纪70年代停止运营。1972年,太古糖厂关闭,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包装及经销业务。同年,太古地产在香港成立,于2012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1972.HK),截止2021年8月13日,业务总市值为1287亿港元。
此外,在塞缪尔的领导下,太古洋行还收购了多家保险公司的代理机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古皇家保险成为香港第五大一般保险。此外,太古还曾入股苏黎世保险,并于上海商业银行合资成立宝丰保险。1997年,鉴于太古在保险业上不占优势,因此将保险业务出售。
泰国航空乘务员的服饰变化
另外,战后的太古开始涉及航空领域:1947年,太平洋航空维修和供应公司(“PAMAS”)成立;1948年,太古收购国泰航空45%的股份;1950年,港机工程公司诞生。
除此之外,太古在新业务上的探索还包括:
1952年-1958 年,在澳大利亚开始投资公路运输和冷藏领域;1965年,进军瓶装行业,收购了香港装瓶联邦公司,这是一家美国企业,拥有在香港装瓶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权;1975年,进军海上石油和天然气,1980年太古太平洋海洋开发公司 (SPO)经合并后成立;1976年,投资农业综合企业,收购了格拉斯哥公司James Finlay近30%的股份;1994年,太古收购了澳大利亚公路运输运营商Kalari......
不仅如此,太古还是香港工业教育的先驱。1908年,香港大学筹建,太古捐款4万英镑。1922年,太古再捐十万港元支持港大工程学院。从20世纪20年代起,太古船坞更是和工程学院合作教学与实习。从1929年起,太古每年会为一批港大工程学院毕业生提供免费船票,让他们去英国不同的工程公司带薪实习。
除此之外,太古还积极担任其他教育公职,对香港的工业教育影响深远。
对太古在中国的业务,业内人士曾评价道:「二次大战后,太古积极重建及创建业务,包括由战争催生的民航业务,对当时百废待兴的香港贡献匪浅。」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