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低价EV冲击下,特斯拉裁员
全球纯电动汽车(EV)市场出现异常。美国特斯拉将在全球裁员10%。掌握着5成销售份额的中国EV的价格竞争力突出,与欧美厂商拉开距离。在中美对立的情况下,掌控供应链的中国正在掌握主导权,美国有可能被迫修改脱碳战略。
“为了未来的发展,将推进成本削减,提高生产效率”,4月15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向员工表达了裁员方针。
截至2023年12月底,特斯拉共拥有约14万名员工。规模最大的中国上海工厂、美国国内的多家工厂以及德国工厂都有可能裁员。之前负责电池技术开发的高管等人似乎已经离职。
传出裁员消息的15日,在美国股市上,特斯拉股票的收盘价比前一日下跌6%。
全球主要市场的EV销量领先的特斯拉下决心裁员,表明各国的EV市场出现异常。在中国低价EV的挤兑下,已经无力进行反抗。
首先是中国市场。当地企业正在通过价格竞争甩开欧美厂商。中国的EV等新能源车的主流价位为15万~20万元,这一价位的汽车占总体的3成。即便是在外资企业中走在最前面的特斯拉,价格最低的Model 3也高达24万元左右,正在脱离价格竞争的核心。
据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1~3月特斯拉在中国的出货量为22万876辆,同比减少3.7%。1~3月的全球销量出现4年来的首次下滑。
中国企业的商业化速度也超过欧美企业。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3月宣布凭借价格低于特斯拉汽车的EV首次涉足该市场。小米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新车开发。小米利用北京汽车集团的工厂实现量产。
欧洲担心低价车流入
当地企业纷纷从中国的生产基地向欧洲出口EV。在欧洲,对中国低价EV陆续流入的担忧日益高涨。欧盟委员会已开始调查中国政府的补贴是否不当阻碍竞争。
从2023年的汽车出口情况来看,中国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1~3月的出口量同比增加两成。出口目的地并不只有欧洲,还考虑在中南美以及政府支持EV普及的东南亚市场扩大份额。
目前,中国的低价车尚未进入特斯拉的“母国”——美国的EV市场。但是,在美国生产EV的汽车厂商均因切断与中国之间的供应链而陷入苦战。
特斯拉将开发价格为2万~3万美元的低价EV视为未来发展战略的支柱内容,这方面的开发也很有可能陷入僵局。进入4月以后,欧美媒体纷纷报道了特斯拉取消低价EV开发计划的消息。
低价EV本应该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工厂及新建的墨西哥工厂生产。但特斯拉正为降低车载电池的量产成本而苦恼。
在EV制造成本中,电池占3成。中国企业遥遥领先主要是因为在电池量产成本上占优势。除了本是电池厂商、量产技术领先的比亚迪(BYD)外,还有在电池领域排在世界第一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最近,电池材料和零部件也占主导地位,优势明显。
比亚迪在专利数量上超过特斯拉
比较特斯拉和比亚迪,就可以看出中美企业的差距。据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东京文京)的数据,左右EV性能的电池和自动驾驶的专利数量合计比亚迪均超过特斯拉。特斯拉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专利少,但在特斯拉过去擅长的自动驾驶领域,比亚迪近年专利数量也不断增加。
在表示如何高效盈利的ROE(净资产收益率)及研发费用总额方面,比亚迪在2023年7~9月首次超过了特斯拉。
美国企业深陷困境
特斯拉在美国EV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超过5成。就连特斯拉都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其他厂商形势更加严峻。美国福特汽车进入4月宣布转变方针,一方面将EV部分车型的上市时间推迟2年,另一方面在汽油车所有产品线中引入混合动力车(HV)。
本该成为紧随特斯拉之后的新兴厂商的菲斯克汽车筹资恶化,经营破产的担忧加剧。据报道美国苹果2月放弃了EV开发。据S&P Global Mobility介绍,1月美国EV登记数量同比增长15%,比同比增长52%的2023年大幅减少。
EV退潮可能会动摇美国拜登政府提出的脱碳战略。也有民间调查结果显示,EV是脱碳的主力,占到总减排量的2成以上。美国政府3月事实上降低了长期的EV普及目标,而目前厂商的动向将进一步放缓EV普及。
美国汽车行业相关人士之间有人认为,中国EV也会克服高关税及不能获得补贴等美国政府的政策而进入美国。
美国艾睿铂(AlixPartners)公司的Dan Hearsch表示:“多家中国厂商设计了设想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中国EV在美国道路上行驶只是时间的问题”。
来自中国的低价EV越是充斥市场,世界各国的EV价格就越会降低。中国垄断着电池所需要的矿物资源,不能降低电池采购成本的欧美厂商有可能越来越困难。
2000年代上半期遭遇过低价中国钢材攻势的日本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高管说:“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我们20年前经历过的挑战”,认为EV价格将持续下跌。
日经中文网 https://cn.nikkei.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川上梓,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