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透视“影史最强”春节档
从分线发行大战到撤档风波与最近的盗摄争议,万众瞩目的2024年春节档终于收官。
从初一13.45亿的低位开局到包含预售在内的综合票房在初六超越2023年记录位列历史第二,今年的春节档走势可谓扣人心弦。
截至2月27日大年初八,灯塔专业版显示2024年春节档总票房已达到80.25亿元,总场次达395.42万场,创下国内影史新高。
银幕数维持高位与电影时长减少共同推高此次春节档的场次上限,创下总场次新高,与此同时,票补下场、情人节叠加推动观影热情等因素,为票房的增势创下一定利好。
站在市场表现的视角上,2024年的春节档到底如何呢? 从 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档的单日票房反映了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的基础观影需求量; 2024年的春节档当前的表现主要受今年假期安排的特殊性推动。 影响档期真实表现的首要 因素仍为场均人次,优质内容是推动电影市场增长的关键。
01 整体情况:总场次登顶,假期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于春节档数据的选取考量。
我国春节假期的寻常放假安排为除夕至大年初六的七天,而主流数据平台统计的春节档票房也适用于这一时间段。另一方面,春节档影片通常从大年初一而非除夕夜开始放映,使得每年春节档票房统计的实际上是春节档影片的前六天票房以及上一档期在除夕夜的表现之和。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节假期放假时间为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八,这便意味着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比往年多了两天的冲刺期。因此,使用整个春季档的票房与往年对比,是无法准确刻画春节档电影市场实际表现的。由此,我们着重对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六这六天的电影市场进行分析。
图1前六日日票房累计值与去年同期值相当
数据 来源: 猫眼专业版
不难看出,在大年初一开始的六日内,春节档总票房的当日值与累计值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而初五正逢情人节,假期效应加剧,当日的总票房显著回升;爱情题材的《我们一起摇太阳》更是从前一日的611.25万票房快速提升至2896.54万票房。
图2总场次较去年增长明显,累计值同比增长超12%
数 据来源: 猫眼专业版
客观来看,本年度的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单日票房的亮眼表现更多的是出于今年假期效应的特殊性。拉长的春节假期以及春节与情人节的叠加有效拉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然而,对比兼有《满江红》、《无名》的明星效应、《流浪地球2》的国产大片号召力的2023年春节档,今年的春节档单日票房仅略低于去年同期值,表明当前的电影票房走势能够反映春节期间观众的基础观影需求。在这一基础上,电影市场需要更多超预期的口碑与创意,打造现象级作品,才能有效拉动需求水平。
02 竞争局面:双头格局,“腰部”效应
多年的春节档经验已经验证了我国春节电影市场的容量为6-7部主要影片。上映前,关于今年春节档六部影片竞争格局的猜测层出不穷。而预售排片以及实际票房占比与排片占比都反映出今年春节档的双头格局:《热辣滚烫》与《飞驰人生2》属于第一梯队,票房与排片占比在30%左右;《熊出没·逆转时空》与《第二十条》属于第二梯队;《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属于第三梯队。第一梯队中,《热辣滚烫》跑赢《飞驰人生2》。
图3《热辣滚烫》档期票房逼近《你好,李焕英》,第三梯队票房未破亿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豆瓣电影 注:数据截止至2024年2月17日上午10:00
图4六部电影分属三个梯队,排片占比拉开差距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图52024年春节档竞争格局与2023年相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节档撤档事件频出:除第三梯队的两部主要影片在上映几日后退出竞争外,《八戒之天蓬下界》与《黄貔:天降财神猫》两部动画作品也宣布撤档,当前的春节档仅剩下第一、二梯队的四部影片。
在同样具有“2-2-2”竞争格局的2023年,仅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一部影片在未直接参与竞争的情况下宣告撤档,而第三梯队的《交换人生》、《深海》两部影片也获得了3亿左右的票房。2024年,为什么第三梯队的生存空间变得如此之小?
从票房占比与排片占比来看,挤压第三梯队与非主要影片生存空间的并非第一梯队代表的头部,而是第二梯队所处的“腰部”。
图62024年第一梯队票房占比下降,第二梯队占比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图7第一梯队排片占比与2023年相当,第二梯队占比大幅上升
“腰部效应”的成因可以从几方面来看:1)第一梯队中两部作品在口碑上未与《第二十条》拉开差距,未形成绝对优势;2)第二梯队中的《第二十条》兼具喜剧元素与社会议题,在上映前被认为具有竞争第一梯队的潜力;3)第三梯队的两部影片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没有展现出可以弥补其局限性的优势,也放大了第二梯队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原因,这一现象都提示我们,基于经验的春节档容量结论绝非一成不变,档期整体水平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可能对其容量产生限制作用。
03 增长情况:场次对冲票补,场均人数仍有空间
采用2019、2021、2023三个节点作为基准比较2024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增长情况;其中前两个节点分别代表疫情前以及春节档票房历史最高点。通过将电影市场总票房拆解为总场次、场均人数、人均票价三个乘数,考察总票房与各乘数较基线的增减。
图8以2019、2021、2023年为基线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从总场次因素来看,随着线下复苏,供给侧的约束逐渐结束,总场次逐渐恢复,今年春节档总场次较去年显著增加,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
从价格因素来看,疫情后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今年独特的票补策略使得票价较去年有所下降,价格与2021年水平相当。
图9 票补幅度推动票价下行,场均人次较往年有提升空间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注:统计周期为每年法定春节假期
此前,我们在《2024,可以对电影市场多点信心 | 数据透视2023电影市场》 中提到,影响电影市场修复的关键因素为场均人数。这一结论在2024的春节档仍然成立。
对比2023年,票补策略以价换量,但观众的观影需求并没有补足场次增加打开的供给,场均人数仍是制约增长的首要因素。值得欣喜的是,春节档的场均人数因素已接近2019年水平。
04 结语:驱动需求水平增长的根本仍是内容质量
2024年的春节假期已经告一段落,而春节档影片还会在未来的几周内继续比拼其口碑的延续性以及对观众的持续吸引能力。
在电影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的今天,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日渐提高。预期内的作品可以在档期分割观众的基础观影需求,但超预期的作品才是打开超额需求、扩大整体需求水平的关键。
总之,推动电影市场修复的首要因素始终是场均人数,即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意愿,其背后仍是电影的口碑与吸引力。从这一视角来看,增长的唯一驱动仍是内容质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张逸虹,审核:岳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