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效应!大城市越来越像西兰花

未来城不落·2024年02月01日 18:28
超大城市自我进化的必然?

西兰花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的 整体和部分,几乎一模一样,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自相似性。 

简单来说,如果你掰下西兰花的一块,它还是个西兰花,继续掰开,依然是西兰花,哪怕最后变成一个小米粒,用放大镜一看,可能还是个西兰花。 

这是大自然中非常著名的 “分形效应” ,除了西兰花,还有很多例子,从自然界中的山脉、海岸线、河流流域,到人体血管的组成、大城市的空间形态,都能看到神奇的“分形效应”。‍ 

01

最近到 香港 玩,每天大街小巷的逛,就感觉这个城市很像西兰花,随便掰开它的一块,都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的“微型城市”。

香港市区的地铁站非常密集,几乎每个地铁站就是一个微缩 版的“小香港”,在狭小的空间里揉合了地铁、公交、商场、办公、住宅、小店等各种城市形态。 

香港人擅长“在螺丝壳里做道场”, 很多平平无奇的单体楼宇,掰开一看,就是一个丰富的小社会 ,里面可能有口碑很好的书店、餐厅、展厅、艺术工作室,50平米的小场地就能办一个书展,有的楼宇甚至还有天台学校、养老院。 

比如王家卫电影里的那个 重庆大厦,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小香港”,高峰时期这里住过近5000名外国人,他们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被称之为“小联合国” 。生活 在这个大厦,你即使住 一个月不出来 ,也不用担心衣食住行,只要是日常生活所需,里面啥都有。 

这种功能混搭、业态多样的楼宇,如果把档次搞高一点,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 综合体开发 ,每一个综合体,都像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的“微型城市”。 

比如九龙塘的地铁上盖商场——又一城,就是一个综合体开发的典型。‍‍‍‍‍‍‍‍‍‍‍‍‍‍‍‍‍ 

02‍

近年来,在内地一二线城市中,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的综合体开发也越来越普遍,它们正在改变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广州的鹏瑞1号、耀胜新世界、广汇新世界、长隆万博悦府、新鸿基南站ICC、庆盛新鸿基综合体、广州滨江上都,都是典型的综合体开发。

在这些地方,发展商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打造一个涵盖写字楼、商场、住宅、酒店、公园、图书馆、学校、地铁TOD等各种功能空间的“微型城市”,也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

掰开这些综合体,每一个都是一个“城市新中心”,或者叫“城市微中心”,人们的生活半径不再像过去那么大,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生活。

要知道,以前的城市开发模式,很少具备“集成式开发”的意识,住宅、商业、写字楼各自分开,就像一盘散沙,相互之间的融合感很差。

甚至还出现那种跑马圈地的超级大盘模式,给城市搞出一堆硕大而单调的“睡城”。

相比而言,综合体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小生态 ,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来看,仍然是有生机与活力的。

显然,这是城市开发模式的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

在此意义上,随着这样的综合体越来越多,城市就越来越像西兰花,它的整体和局部,会越来越像,呈现出类似植物生长的“分形效应”。‍

03

为什么现代城市的综合体越来越多?或者说,为什么现代城市越来越像西兰花?

我觉得主要是城市规模扩张给逼出来的。

如今,像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半径普遍超过30公里,一个市中心真的不够用,甚至多中心都不够用,只有像西兰花那样“分形生长”,才是增大城市规模最简单、最高效、最稳妥的方式。

所以,像西兰花那样“分形生长”,几乎是超大城市自我进化的必然。‍‍‍‍‍‍‍

之前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时代变了!我在广州看到好多“城市泡泡”》,我把这些超级综合体叫做“城市泡泡”。在未来的大城市,人们都会生活在一个个“城市泡泡”中,精彩自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团队。

+1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霸王茶姬携手故宫博物院,做了一场茶文化“古今对谈”。

2024-02-0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