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神奇组织:一年成立超150家,抢食催收机构生意
在企查查搜索名字带有“金融调解中心”的企业,2023年新注册的有166家,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一个月的时间,就有32家金融调解中心成立。
这些金融调解中心业务范围大多数包含:调解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金融纠纷和具备金融属性的权益纠纷。
在市场看来,「金融调解中心」做的也是“催收”相关的工作。
有从业者坦言,很多金融调解中心实际上就是传统催收机构的化身,也有金融机构人士认为,金融调解中心更合规,所以更愿意与之合作。
近两年,在一些社交平台,常有借款人自述,收到“金融调解中心”的“催收”短信,有人感到惧怕,有人却说不用管,他们就是催收。
金融调解中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和催收是什么关系?和金融机构是怎样的合作流程?
行业需要金融调解中心
2023年,整体经济回升动能较弱,零售信贷行业风险压力也持续加大,据作者了解到,有个别大行的信用卡不良率甚至超过了5%。
很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压力极大。
作者最近的相关文章也提到,2023年12月,有银行不到1折转让小微金融不良资产,也有的通过发行ABS的形式进行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
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阶段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同。
通常逾期在1年内的资产,金融机构还是会进行催收。
催收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催、诉讼、外包催收等。
这其中,通过司法手段进行催收,对债务人起到的震慑作用较大。
只是司法诉讼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以及因为市场上金融相关案件数量暴涨,各地地方法院的案号有限,无法应对数量庞大的金融纠纷案件,金融机构可以真正采取司法诉讼手段进行催收的案件变得十分有限。
(一般法院在正式受理案件时,会出具一个纸质的受理通知或者短信通知,其中会载明案号,可以证明法院已经正式受理案件,绝大多数都是只有拿到了案号才能证明法院受理了案件。)
也就是说, 因为当前时代,各类金融机构的逾期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升,金融纠纷、金融案件大量涌现,且呈增长趋势,而传统的司法审判资源不足以应对。金融调解中心这类机构开始出现。
金融调解中心的合规性
金融调解中心并不是法院成立的, 从社会组织类型来看,金融调解中心属于民办的非企业组织,登记机关是当地民政局。金融调解中心的业务主管单位,有的是当地金融办,有的是当地司法局。
一些金融调解中心成立的相关宣传报道中,可以看到,金融调解中心是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某地监管分局,或者某市金融工作局的指导下成立。
有金融调解中心负责人告诉作者, 当地司法局会对当地的金融调解中心展开全流程的监管,介入到其日常经营,包括调解话术等,确保调解合规。
所以说,从合规属性来说,金融调解中心相较于一般催收机构更为合规。
市场上的催收机构多数注册为金融服务公司、科技公司等,并没有直接的监管单位,多数由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主管。
有一些金融调解中心的业务是公益、免费的,亦有一些金融调解中心有收费的服务。
更多的从业者告诉作者,金融调解中心的业务模式与传统催收机构类似,会和金融机构按照相关的回款效果来进行结算。
据悉,当前也有部分金融调解中心获得了法院的特邀授权,法院会对该类金融调解中心的行为进行指导,甚至法院还会把一些进入诉讼流程的案件委托给金融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中心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债务人和金融平台进行调解,一方面帮助金融平台联系到债务人,另一方面帮助债务人向金融平台争取权益。这样的金融调解中心会比普通催收机构有更强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近两年,一些地方监管对催收机构进行“严打”,催收公司外呼线路受到限制,无法进行正常催收。
而部分金融调解中心,因为获得当地法院或者司法局特别授权,可以采用三大运营商的固化线路,甚至是使用法院相关线路与债务人进行通话,更加直观告知债务人来电机构的身份,首先在接通率方面,有极大的提升。
而更加合规清楚的身份说明,比如有法院、司法局特邀,可以和法院核实调解中心的身份,也让债务人减少了反感,获得一定的认可度,加大了回款的效果。
从疫情期间开始,原本是金融机构为了缓解个人和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收入受限的压力,开放贷款申请延期还款以及暂停催收,但一些“反催收组织”却从中发现了“灰色商机”,向债务人大肆渲染要“反催收”,甚至帮助包装材料造假投诉等,债务人对催收机构产生反感心理,这就导致,在“反催收组织”的撺掇下,债务人无法想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
而金融调解中心,成为了债务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调和剂。
如何工作?会对失联空号实行一键修复?
上述金融调解中心负责人告诉作者,成立金融调解中心一般至少需要满足两点基本要求,更便于向相关机构申请成立——(1)有场景需求;(2)有法律资源优势(如有律师相关从业资质等)。
金融调解中心的调解员,有部分具有律师、注册会计师资质,从实际来看,也有大部分金融调解中心的调解员是从以前的催收机构的催收员转来。
一些金融调解中心除了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作为第三方与债务人进行债务协商,也会与法院展开合作,比如,法院会将一些需要诉前调解的金融纠纷案件委托给金融调解中心,与债务人进行协商调解处理,如调解成功,法院会和金融调解中心进行相关结算。
从一些金融调解中心公开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类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泉州市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在2023年9月的相关报道中披露,泉州市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会集中受理泉州市范围“信用卡、小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四类案件。
具体来看, 一是专设金融纠纷协调区,将全市各家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集中到中心办公,依托通信公司大数据,获取欠款人身份信息对应所有联系方式,通过智能初筛进行批量拨号,对失联空号实行一键修复,统一使用“福建高院”抬头发送提醒短信,集中处置各类金融贷款案件,截至2023年9月已完成36家金融机构集中进驻,调处率高出传统模式4倍。
二是坚持善意司法,在处理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时,对因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企业“量身定制”免除逾期息费或适当延长还款周期的调处方案,及时为企业纾困解压。该中心成立至2023年9月,减免小微企业息费300万余元,为21家企业延长还款周期。
三是定期统计分析案件信息, 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平台,为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提供信息支持。
四是加强金融调处态势分析研判,与泉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泉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银行协会建立常态化联席协作机制,研究分享金融解纷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共商改进措施。
自2023年2月24日至9月8日,泉州市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共受理各类金融纠纷134190件,标的金额突破百亿元,调处成功28937件,调处金额20.9亿元。
市场上比较知名的,成立于2020年3月的「鹰潭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官网公开其调解员分了超20个小组,共有约641名调解员,已经诉调对接104865件案件,已经执行案件有42155件,已判决案件43530件,已正式立案的有55245件,正在调解的有386962件。
从各地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披露的信息来看,金融调解中心这类组织,确实成功调解了相当数量的金融纠纷案件。
在金融风险攀升,金融纠纷案件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下,金融调解中心引导当事人立案前先调解,这种“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将案件化解在诉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也提升了法治化营商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互金鹅”(ID:xiaohuihui-0077),作者:小慧吖,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