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年底楼市的翘尾行情?
01
11月份,市场有一个新变化!
各地二手房成交量快速回升!
6个主要城市,11月二手住房交易环比平均回升20.5%,同比回升33.1%。不少机构和房V表示市场已回暖,但从我的体感和近距离接触到的信息看,目前二手房市场回升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以价换量
百城数据显示,11月有99个城市的二手住房价格在下跌,下跌城市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且连续6个月超90个。
11月的70城数据还未出来,但10月份的数据显示,70个城市中有67个城市二手住房价格环比下跌,上一次出现这个数字,还是在2014年的8月份。10月份,全国70城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6%,连续5个月环比下跌,跌幅连续三个月持平后再次扩大。
10月份,一线城市以-0.8%领跌!
有两点疑惑:一是8-10月份,各地密集救市,认房不认贷、收缩限购、降低二套住房首付比例等。为何,11月份小业主“以价换量:二是为何“以价换量”能带来销售量的回升?
先从新房说起:
百城数据显示,7月份新房交易量掉入年内低点后,8-11月基本在低位徘徊,前期政策救助的效应不明显。11月份,新房成交面积环比10月下降约8%。价格方面,6月份开始,新房进入又一轮价格回调期。本质上,就是开发商打“价格战”,而且降价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图:2019-2023年10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度成交面积走势
反映在微观层面,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范围扩大。国庆后,稳健型房企也陷入资金困境,在售项目开始“降价自救”。对于购房者来讲,这种信息可能意味着风险蔓延,未来新房可能面临交付困难或延期交付。即便能交付,也会因为资金链紧张,导致交付质量打折扣。
新的趋势是,同一个项目新一期开盘,价格总会比上一期要低。因此,购房者选择新房的意愿就会下降。即使是要买新房,也不会现在入场,因为未来新推盘的价格可能会更低。对于刚需或换房的人来说,自然就会首选二手住房,“所见即所得”、没有任何交付的不确定性。
部分需求转向了二手房市场
02
这与之前新房受热捧是完全不同的。
在今年上半年之前,由于新房限价,开发商故意制造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买到即赚到”的场景,各地新房都受欢迎,特别是在杭州、成都、京沪等地。但现在,这个逻辑基本不存在了。
因为,二手房市场也比较卷,各地挂牌量依旧在高位。比如11月深圳二手住房交易量达到3207套,但全网在售二手住房至少要20-30个月才能消化完。更重要的是,期待的“大招”在8月底以来密集发出,就连深圳都把二套首付比例降低了,但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快速反弹。
政策基调上,对于房地产仍旧是“房住不炒”下的软着陆。对于房地产土地、新开工和销售2年时间内近乎“腰斩”的下坠,对上下游、经济全局系统性、整体性的影响,似乎省略了。或许,想传达的信号是,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回归实体、脱虚入实的必经之路。
想要静悄悄地完成乾坤大挪移的想法,是危险的。因为,目前微观主体的信息渠道是多元的、嗅觉是灵敏的。对市场的真实走势,比如实际价格变动,有一个个真实案例,甚至是身边的案例支持。于是,具有信息优势、位置优势的多套房持有者,先知先觉地变成了“空军”。
表现在,挂牌量迅速攀升,而且会以低于市场平均价的、有诱惑力的价位,将房子尽快抛出去。很简单,淡市里,尽快落袋的唯一手法就是“一次降到位”。因为,他看到的是千里之外,所以不会拿最后一块铜板。对刚需来说,住房需求是咫尺之间的,交易就撮合成功了。
另外,从挂牌的房源来看,一线城市则主要是老破小,占据过半左右的房源。市场上行的时候,涨价预期掩盖了所有缺点;行情冷静的时候,所有缺点的滤镜都消失了。这时候房子正在回归真正的居住属性,户型差、配套差、交通差的房子,刚需不会选,倒逼卖家降价脱手。
表:2023年11月份郑州二手住房挂牌结构
其他二线城市,比如郑州、武汉等,次新房占了一定比例,一方面由于是限售期集中期满,或限售松绑加速到期所致,另一方面是前期投资客借势出货,套现离场。二手房以价换量,单价优势凸显,新房倒挂红利渐失。二手房小户型、选择区域广,更适合当前刚需主导的局面。
03
近期,重要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事实上,在重要行业领域的预期管理,是需要完善的。比如,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和新能源行业,一直是驱动经济兴盛的龙头。但这几年,这几个行业都出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就是中高收入甚至稳定收入的机会减少。
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就业人群较为年轻,互联网依赖性强,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能力较强。于是,我们看到,近期一些负面情绪的传播力,比正面情绪还要强,造成了形势悲观或不明朗的时候,选择“主动收缩、自我收缩”的一致性预期形成,甚至达到了共振的结局。
比如,近期披露的考研人数首次减少(-36万),而考公人数增加了40万,由此衍生的“学历价值重估”;
比如,“江浙沪独生女”现象;
比如,大厂降薪和失业等;
比如,富二代创业的积极性下降,开始子承父业求稳;
再比如,年轻人消费极简甚至降级;
......。
事实上,经济调整期,或“三期叠加”,出现一些负面的问题,并不奇怪。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任由这种负面情绪相互传染,微观主体信心不足的局面将持续,并产生“自我紧缩”的示范效应和一致行动。比如,在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步紧缩,这对稳定地产情绪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政策上呈现惯性依赖与“舆情绑架”的双重特征。即过去需求端刺激,就能将市场拉起来。于是,在媒体、机构,甚至智囊纷纷呼吁要退出限购、限贷,启动“认房不认贷”时,政策也顺势跟进,并将其置于逆周期政策架构中。但大家都知道,需求端刺激效果很有限。
图:2023 年年初至今重点房地产政策情况
为什么?因为微观主体对此的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所感知到的是,要从改善收入和就业、加强兜底保障、真正的安全感获得。但我们的政策工具箱中,都是需求端刺激性的政策。就好比,对一个躺在地上的伤者,大家不是关心并将其送去医院,而是鼓掌呐喊,“站起来,你一定行”。
用脚投票的事情就会发生。
04
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政策。一方面,就是惯性依赖。过去,这样做很成功,现在沿用是一种费力较小、省时省力的惯性选择。另一方面,媒体、机构,甚至是智囊都在提,他们最影响决策!
事实上,一致默默无闻,没有话语权的群体,才是缓解局面的主角。近期提出的配售型保障房,是一个好政策,也是修复扭曲的一个好选择,或者一个缓冲平台。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将中间群体纳入到房地产行业中来,作用就是托住行业体量,匹配未来市场的购买力。
配售型的保障房,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土地划拨供应,以保本微利的价格出售;二是封闭流转。保本微利销售,能提高其吸引力。在资产价格下坠预期强烈时,唯有最低价才能吸引购买力;封闭流转,一是避免寻租套利,二是避免短期冲击商品房市场(长期则利好商品房)。
也就是,在将商品房市场搁置和冷处理的同时,另辟蹊径、重开天地,就在商品房的旁边,打造一个低位平台。让中间群体上到这个平台,等待商品房价均衡回归。购买配售型保障房的群体,不限制其购置商品房。形势很明了,就是以时间换空间,除此之外没有选择。
我们在刀剑上跳舞!
跳好这支舞,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配售型保障房一定得品质好,一定得跳出单纯的政绩考虑,避免再次将其植入“中低收入困于一个低质量居住环境”的结局。因为,如果再次成为低品质的居所,考虑到封闭流转,必然会导致用脚投票。也因为,房价预期、供求预期,不复当年。所谓的品质好,不是建筑材料高档、豪宅化,而是包括正常交付、教育社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到位的,保质保量的。二是,一定要与商品房小区有差距,否则就会陷入福利陷阱。
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些人拥有太多房子,更大的群体则没有房子,资产的基尼系数远大于收入的基尼系数。在当下,没有房子的人,是不会伤害市场的,只要价格到达合理位置,反而他们是市场的底部。我们的舆论恰恰走向另一边,老是怪这些人不买房,内需不足,导致商品房市场跌跌不休。其实,更应该怪那些多套房的“降价套现”,他们才是做空者。
只要供给端真正为这个群体考虑,加上他们勤劳的基因,托住行业,是有可能的。关键是,各地可能还是没有将这项“国发”的重大工程重视起来,要么视为左侧的二次福利分房,要么视为右侧的低收入保障房,没有把它与房地产的破局联系起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话语权弱,但不要小视这个群体无声但势大的力量。错过了,伤及宏观面,你我都是泥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ID:liyujiadichanbiji),作者:李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