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中产撤离,如何选择第二城市

未来城不落·2023年10月31日 13:46
世界有很多起点

北京,这座常住人口超过 2000万的超级城市,吸引了 825万的北漂常住。 

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在野心与欲望的驱使下,离开了家乡那座有点破败又有点寂寥的小城,从山川湖海奔赴到这里,试图拥抱它的包容与宽广。 ‍ ‍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是一波又一波的北漂中产,在得意 与失意之间反复摇摆,盘算着是否应该就此离开。 

他们也许是家族里那个耀眼的211/985毕业的小镇做题家,也许是虽然资质平平却踩上了互联网等时代红利的普通人,在这里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遇到了陪伴一生的伴侣,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结婚生子,一点一点地扎根于此,却始终是个异乡人。 

等到40岁的年纪,绝大多数北漂中产拿户口的路径已所剩无几,虽然在年轻的时候也积累下来了一些积蓄,但 事业开始日渐滑坡、生活也变得了无生趣。 

他们曾被这城市的灯火所感召,也在森严的规则中被消耗。大城市的鬼魅之处可能就在于此,时而让人觉得一切辉煌都唾手可得,时而又让人沮丧地发现周遭一切与自己无关。 

或许正如王小波说过的那样,生活是一个缓慢受捶的过程。

年轻时的漂泊是希望、是热血、是无畏,而在中年后又都融化为对现实一点一滴的具体考量:户口怎么办?学区房怎么办?父母养老怎么办?……‍‍‍‍‍‍‍ 

人们时常会替年轻人鸣不平,说这座城市总是令人伤感,正在消耗着一代年轻人的野心。但它也同样不会轻易地放过北漂中年人,即便他们一度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曾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过珍贵的青春。 

当然,对于久经沙场的北漂中产而言,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远比抱怨来的更有意义。

见识过这座城市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也享受过这座城市所带来的馈赠与机遇,当他们一旦决定拎着行李箱、拖家带口地站在离开的旷野之上时,倒也不必去谈什么遗憾。

‍ ‍ ‍ 

“我想要一些平静但不平庸的生活,当然,它不是死水,它只是淡定平和。 

我曾经一直追求一种沸腾的、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亢奋的、激烈的、极端浪漫化和理想化的生活,可是现在我知道,我不要了,该是过日子的年纪了 ”。 

但北漂中产的离开从来都并不容易,一线城市的好不必多言,但对应的也是更多的付出与辛苦,毕竟 经济学第一大原理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是否应该离开?离开后选择哪座城市?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临时起意地作答,也不应该是单一维度的考量。 

因为这不仅是城市间的位移,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审视,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期。 

我们也试图去寻找一些普适的标准,来重新梳理北漂中产“离开”的这件事。 ‍ 

|01 “留下”还是“离开”?‍‍‍‍‍‍‍

北漂中产的离开,往往都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挣扎。 

当然,不只是在北上广深, 几乎全世界的超级城市里的年轻人和中产,都在曾经、或此刻经历着逃离一线的“疼痛”,比如: 

纽约,中产阶级和富人因为不堪重税搬离;

伦敦,30岁的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离开伦敦;

东京,老人们因首都圈生活成本过高而被“挤出”东京;

首尔,人口首次跌破千万,20至39岁年龄段是“脱首尔”的主体,大多是因为考虑到房价及租金的问题,选择搬到首尔周边性价比更高的地区;

巴黎,80%的高薪一族希望在外省生活,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即使降薪也无所谓,就是想要去外省骄奢淫逸放浪形骸,不想在巴黎做苦逼打工仔。

但为什么对于中产北漂来说,“留下”和“离开”是一个需要反复挣扎的选择,而发达国家的中产从决策到行动往往不需要纠结?‍‍‍‍‍‍‍‍‍‍‍‍‍‍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社会阶层已经固化的欧美地区,换一个城市只是换一个地方生活,不涉及阶级,一个人的阶级从一出生就已经定了,几乎不存在阶级的流动。而像种族、国籍、血统这些因素的重要性,都远远高于地理位置。

反观国内,“留下”与“离开”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对应的可能是完全背离的人生,这背后其实也是一次社会阶层的选择。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回到家乡,就意味安稳,延用父辈的资源,或者说在父辈的基础上争取有所提升,命运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惊喜。‍‍‍‍‍‍‍‍

“留下”则像是一次人生的赌博,赌赢了,晋升中产,甚至是跨越中产,实现财富自由;赌输了,也不过是赤条条地来再赤条条地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生活成本再高、生存环境再恶劣,依然有大量出身普通的年轻人一往无前地选择北上广深。这一点根本不需要洗脑,超级城市的好处是实打实的,最直接的,就比如说钱。

“改命”永远是普通人的痛点,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做个“赌徒”。于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上一秒刷到“逃离北上广”,下一秒又刷到“重返北上广”。

普通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无可厚非,年轻时的目标也总是单纯,就是“多赚点钱”。

但对于当下的北漂中年人问题则要复杂的多,时代、工作、家庭的重压一起落下来,不能再随意地处置人生。倘若工作在私企,又打算结婚生子哺育下一代,能够预见拿到户口的希望很渺茫,又大概率买不起学区房,接下来的路该往哪走?‍‍‍‍

就比如,我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觉得北京五环外普通小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和武汉市区里重点小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哪个优秀的概率大?但这两个位置的房价差不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起初不肯现实地去思考问题,只顾找眼前的最优解,注定会给未来的生活埋下一颗雷。

​​​​​ 

|02 自身资本与技能评估‍‍‍‍

事实上,北漂中产是非常聪明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拥有开阔的信息获取路径,以及准确的信息筛选能力。 

在做好中年撤离的思想准备后,不少人会第一时间就去 挑选城市,分析城市的发展潜力、市场经济、教育优势等等,其实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我们首先要评估的应该是自身的资本和技能,其次是对未来十五年生活状态的规划,基于以上的判断,城市是自然而然就能选出来的。 ‍ ‍ ‍ ‍ ‍ ‍ 

所谓评估自身资本和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再去规划办多大的事。 

算一算接下来你拢共能积累多少能够变现的财富?手上又有多少资源和技能可以自由支配? 

全世界顶尖的豪宅数不胜数,但前提是你也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住。 

五星级的总统套房可以咬咬牙狠下心来住几晚,一般人也办得到,但要住十五年、二十年的,就得琢磨一下兜里的票子和赚钱的速度能不能扛得住。 

很多时候,中产会不自觉地把当前完成的财富积累,简单地归功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忽略时代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熟不知鸟无法逆风飞行,时代、环境对人命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沉重。

如果说过去的北上广深, 是打工潮下一批又一批的北漂、南漂奋斗者用汗水换来的。那么如今的一个现实是,越往后,汗水可能越来越不值钱了,它的发展也越来越不依赖汗水了。 

时代的变化落在个人的身上,不一定总是疾风骤雨,也有可能是渐次落下的小雪,总要等到走过一段路之后,才能感知到肩膀上的凉意。 

所以要对未来的收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其次就是去筹备能够空间平移的资源和技能。 

很多北漂中产之所以无法离开,就是因为去了其他城市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但众所周知,寄希望于职场的稳定性是最不牢靠的,说到底还是要有实打实的技能或者是资源。 

就比如,这两年特别赚钱的短剧制作生意,相当一部分的团队都来自西安,而这些团队在早期很多都是给各大网文平台拍渠道拉新视频的,但他们的拍摄能力比北京的这帮团队都要好;再比如,我认识的朋友中,有网文编辑从北京回到二线城市写网文的、也有把在北京积累的社区团购资源直接平移回老家的,这都是不受空间影响的硬技能和硬资源,这些规划的越早,后面的进展自然也就越稳妥。 

|03 未来十五年生活状态规划 

拼,从来都是需要智慧的,而不是盲目地跟从。 

我们在年轻该拼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拼,不要因为觉得可能拼不出来,就早早地放弃,选择回到“躺平”的城市或者是状态。 ‍ ‍ ‍ ‍ ‍ ‍ 

但同样,当中年时拼的结果已经出来了的时候,或许就应该去理性地思考,如何用拼来的结果,去换取下一步更好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盲目地继续带着此前拼的结果当炮灰。 ‍ ‍ ‍ ‍ ‍ ‍ ‍ ‍ ‍ ‍ ‍ ‍ ‍ 

股市里有这样一句话:落到你口袋里的收益,才能算是你赚到的收益。 

当你对自身的资本和技能有了评估,就仔细地去想一想,接下来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包括衣食住行这样的物质条件,以及心情、消费地位这样的精神诉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如一个月入三万的北漂中产 (大家不要吐槽这个标准低,当前35岁+3万块钱一个月的工作并不好找),有房有车,但是没有户口,这个收入肯定是不足以支撑一路走国际学校的路线,那如果想要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大概率未来十年是要和老婆孩子异地的。 ‍‍‍‍‍‍‍‍‍‍‍‍‍‍‍‍‍‍‍‍‍ 

这种情况下,你还会选择留在北京吗?要知道,6-16岁是孩子唯一会对你产生精神依恋的时期,如果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当他再来到北京的时候,你们也许就像是两个相识的成年人,仅此而已。子女尚且如此,也就更别谈照顾父母了。 

你在北京过上了有房有车,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可这些繁华说到底,又与你何干?三万块的月收入,恐怕也谈不上真正享受到这座城市里上流的乐趣。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说道: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在年轻的时候,人是很难去理解那些选择了在家乡安稳工作的朋友的,总觉得他们的生活少了很多的期待和干劲儿。 ‍ ‍ ‍ ‍ ‍ ‍ ‍ ‍ ‍ ‍ ‍ ‍ ‍ ‍ ‍ 

但人到中年,才积累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人生阅历,让我们的价值观更加的多元,不再单一地去看待问题,意识到工作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城市里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并不能作为评价幸福感的唯一标准。 ‍ 

这让我想到2021年的一组数据,江浙人户均资产500W+。但他们 多数的孩子高考会报考省内的院校,在毕业后选择会回到家乡,追求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愿意“瞎折腾”,既不羡慕北上广深的都市繁华,也不想挤在不足10平的自如次卧,就是过着一种平淡且富足的小日子。 

从前会认为这样的选择多少有些消极,如今 看来倒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北漂中产在前半生已经完成了或多或少的积累,职场的黄金期基本也接近了尾声,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倒也不必再一味地只追求多赚一点钱,更应该去重视生活与工作之间的一种平衡感。

就像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那样: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仅在于生存。 

​​​ 

|04 认知平凡难能可贵‍‍‍‍‍

有钱或许哪里都可以是故乡,但有爱的地方才能算得上是天堂。‍‍‍‍‍ 

基于前面的那些条件,在选择第二城市时,也要记得去考虑一下与父母至亲的距离、饮食生活的习惯、下一代继续扎根于此的基础…… 

如今,超级城市与一二线城市之间无论是硬件差距,还是文化差距都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北上广深回到这里,去找回真正的生活。 

武汉汉江的微风吹过“我在武汉很想你”的网红路牌,再吹过石牌岭吃小龙虾的人山人海; 

长沙解放路上的人声鼎沸,不起眼的苍蝇小馆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 

西安甜水井的青灰城墙下,人们端着冰美式在此相聚; 

成都的三色路夜市,在汽车后备箱改装成的鸡尾酒吧,人们边喝边哼着小曲; 

在苏州闹市里吃一碗 ‍三虾面,在东莞松山湖边露营遛娃…… 

对于北漂中产而言,这样的市井平凡,或许才是后半生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觉得,人也不一定非要去罗马的吧。

世界有很多起点,北漂中产的离开从来都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拥抱真正属于他们的新生活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公司获工信部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

2023-10-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