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领导和客户应酬的我,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装腔启示录》里,女主唐影的上司邀请客户来家里吃家宴,女主作陪。虽然日子选在了周末、虽然是家宴,看上去是一场私人非正式聚会,但实际上是一次盖章认证的商务应酬。
聚餐期间,上司和客户明里商业互捧、暗地里相互较劲和拆台。从食材、哲学到电影,双方之间的装腔battle经历了至少三轮。
一场家宴,两个人加起来1600个心眼子。只有夹在中间的乙方兼小下属唐影全程闭嘴、陪同尬笑,不知如何自处。
剧里的女主很不幸:“只要她们不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但她也是幸运的,毕竟她自己在整个聚会中没有做什么令自己尴尬的错事,而且中途被一个电话叫走了,不用继续在饭桌上当个为难的中间人。
身为打工人,我们难免有陪领导、陪客户进行职场应酬的时候,有的人能做的如鱼得水,有的人却会遭遇尴尬,不知道如何化解;甚至自己就会做一些“缺心眼”的事情。
CC,外企500强新能源科技公司 市场部
我们部门参加商务活动的机会还挺多的,但我是个小角色,通常只负责在一旁充数、作陪。饶是如此,我也在一次行业酒会上犯了错。
有一次我陪领导参加一场行业大会,会后组织方安排了酒会,目的是搭建人脉、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我和大家一样,端着酒水陪在领导身边充数。后来领导和一个商业合作伙伴谈的比较开心,而且他们私交也不错,领导就让我自己逛逛。
我逛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很眼熟,想起来他是某个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之前应该来过我们公司,我就上去找他“搭建人脉”。
聊了开头没几句,我察觉出对方对我有点爱搭不理,后来对方自报家门后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我把他和另一个人搞混了,一直在和他聊另一个公司的事情。关键是这两家公司还有直接业务竞争,前段时间两家公司在媒体上搞得不太愉快。
我只能不停陪笑、道歉、敬香槟。那位被认错的领导后来和我上司碰面聊起来,还半调侃半认真地说了这件事。私下里我被领导一通骂,说我“眼神不好、脑子也不好”。
还有一次的尴尬不是发生在酒会上,而是在业务会议上。
我被派去参加一个跨国业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与一家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公司进行合作洽谈。我们公司一直有与这家公司保持联系,但这是我们首次面对面会谈。双方都是英语非母语的国家,但都在用英文沟通。
会议期间,我向对方介绍公司的产品时用一个常见的英语短语cutting-edge technology(尖端技术)来描述我司的产品。
尴尬的是,这个短语在对方的文化中含有负面含义,意味着“不切实际的技术”,对方刚开始一脸懵:怎么还贬低自己呢?然后还追着我问“你很诚实,可以告诉我们你们产品的问题出在哪里吗?”把我当场问住了。后来解释清楚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在应酬这方面,我确实还太嫩了。
ZBB,国资银行,后端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一直以来都不太擅长应酬,尤其是在陌生的客户面前。今年年初,我就经历过一次极为尴尬的业务应酬。
公司计划前往拜访一位重要的客户,原本,这次拜访是由我的领导和市场部的同事负责,我只是作为技术支持的辅助角色,如果客户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协助解答。但当天市场部的同事因病无法前来,于是我不得不承担起主陪客户的责任。
吃饭前,都是领导在和客户周旋,我倒还好。吃午饭时,客户举起酒杯,邀请我的领导一起干杯。我想着职场上的“酒局文化”,应该帮领导挡酒,于是就站起来举杯敬客户,想着把领导的酒“截胡”。
看我突然敬酒,客户愣住了,然后直接对我说:“这杯酒是我和你们领导之间的交情,你可没资格和我喝哦。”一句话怼的我又尴尬又局促,我能明显感觉到客户的不满,但又不知该如何回应。还是领导端了酒杯、糊弄过去。
后来,领导又给我铺话,示意让我多夸夸对方,以取悦客户、方便开展合作。可我向来是笨嘴拙舌的人,尤其是在这种压力下,更是词穷。只能把“你们业务水平很高”“公司很专业”这样的虚话像车轱辘一样来回说。而且那种感觉好像不是再夸他们,是作为领导在点评。
对方一开始还客气两句,后面我再说起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情越来越不耐烦。
午餐接近尾声,我看到领导脸色涨红,突然想到他以前说过自己胃不好。于是我也没多想,直接在客户面前很不明智地问:“老大你是不是胃不舒服?我去帮你买胃药?”
当时我领导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瞪大了眼睛盯着我,眼里又是尴尬、又是气愤,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客户也偷偷笑了起来。我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结束后,领导对我解释,在商务饭局上我当面问他需不需要吃胃药是很欠妥当的:
首先,这个问题在社交场合显得非常不合适。通常情况下,询问别人是否需要药物是一种私人话题,不适宜在公开场合提及。其次,这会让客户觉得我是不是在帮他“打掩护”,不想跟对方继续喝酒。
我没想到吃顿饭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整个应酬对我来说仿佛是一场噩梦。估计我应该是上了领导的“黑名单”,以后应酬不会叫我陪同了。
曾,外贸公司 销售部
我在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部工作。有一次我跟一位重要客户一起参加了一场商务午餐。这位客户是一家大型制造公司的采购经理,我们希望能在这场午餐中促成一笔重要的合作,让他们购买我们的原材料。
那天的午餐地点选择在一家知名的餐厅,氛围相当正式。然而,一次看似无害的笑话让这次午餐的氛围变得尴尬起来。
为了活跃气氛,我讲了一个笑话。但我讲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笑话带有一点刻薄的幽默,可能有的人听了会觉得被冒犯。客户听完笑话后,并没有露出笑容,他反而淡然地说:“所以这是在嘲笑我吗?” 这一句话瞬间冻结了整个餐桌的气氛,我感到非常尴尬。为了道歉和化解尴尬,我不得不自罚三杯。
午餐结束后,我想弥补一下之前的错误和尴尬,就主动提出开车送客户去机场,客户也同意了这个提议。
然而,那天上苍都在给我挖坑。在前往机场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道路拥堵。为了不耽误客户的飞机,我选择了一条不熟悉的替代路线。虽然有导航,但我因为对路线不熟悉,在高速公路上错过了岔路口,我们不得不绕远路。
时间在不断流逝,我看着表,心情越来越紧张。客户坐在副驾驶座上,不断询问我们是否还来得及赶上飞机。
当我们终于到达机场时,广播已经开始催促客户登机了。客户匆忙下车,拿着行李向候机厅狂奔,我紧随其后。我看到客户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很是狼狈,心里想着完蛋了,交易要泡汤了。最终,所幸客户赶上了他的航班。
我后来给他发消息,对今天的玩笑和造成的不便再次道了歉,对方倒也没追究,发了个OK的手势。签单的事一直没有下文,后来我们领导又换了一位同事追踪和对接,又花了点周折才搞定这笔合同。
“应酬”这件事啊,谈的是生意交易、做的是人情世故。想要真正修炼好,多完美的理论也比不上深入“局”中、多多实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静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