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试点“先投后股”,引导投入早期科技项目
36氪获悉,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历程,常被称为“死亡之谷”。如何让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更有效衔接?重庆高新区推出“先投后股”改革试点。6月28日,首批4个资助项目签约,资助金额达700万元,并启动第二批项目招募。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揭榜任务清单通知书》,重庆市“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任务成功入选,并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率先试点。
“先投后股”首批项目签约
最终确定用于“果蔬保鲜的空气放电自由基发生装备开发及产业化”、“三维指静脉识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石墨烯改性水性工业漆研发”、“低成本超音速爆震发动机产业化”4个项目立项,资助金额达700万元。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中间环节,历来存在资源缺位、资金短缺等问题,传统财政无偿资助科研项目的形式无法长期持久运行。
“先投后股”模式,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项目,先期以财政资金形式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后期将该部分财政资金转换为股权,财政资金可获得“适当收益”逐步退出。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介绍,《重庆高新区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累计支持不少于30项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支持对象需要符合哪些要求?科技型项目应符合重庆高新区产业导向,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且负责人无违法失信和不良科研诚信记录,未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原则上,单个项目最高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特别优秀的项目可适度提高资助金额。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其中科研期为2年,股权转化期为2年。
在政府引导金融赋能产业方面,重庆高新区还推出了“企业创新积分制”政策。2021年11月,重庆高新区成功获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经过一年多运营,目前已有首批528家企业纳入试点,成功为21家企业发放创新积分贷款超7000万元。2023年预计试点企业突破千家。
此外,《重庆高新区“科企梯度贷”管理办法》还根据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成长规律和特点,分别提供最高300万、500万、1000万、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该办法突破现有金融机构注重企业财务指标、担保物等传统放贷审批模式,预计年均新增放贷资金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