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千万元贪腐风波:企业为什么对经销商留一手?

食品内参·2023年05月14日 14:41
谁才是中间商?

讲一个特殊的小案例,前段时间,J企业起诉自己的经销商W公司。说W公司在经营J公司产品期间、伙同企业员工采用虚报地堆费、促销费等一系列手段,虚报上千万费用。J公司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可谓咄咄逼人,拒绝任何调解。可到了审讯环节,故事却发生了大逆转。

公安机关当庭说J公司存在违法乱纪,涉案400多万以上,J公司的法人和老板都要牵扯进来。有传言说这400多万只是目前确认的,后续有可能增加到6000万,J公司接受罚款要过亿。让J公司一下从“白莲花”的受害人变成了违法犯罪的主体。

由于W公司的创办人曾经在J企业里做了多年高管,J企业所谓的W公司虚构费用也是在创办人任职期间。这就让吃瓜群众不得不问一件事:经销商对企业的政策是越了解越好,还是对企业的政策不了解为好?

总有中间商挣差价

“没有中间商挣差价”,这是个伪命题。产品从工厂到消费者过程中,总要经历各种中间商来挣差价。其经历的第一道门槛就是企业的业务人员。而这道挣差价的门槛可能叫贪腐,也可能叫打白条。

所谓贪腐,很好理解,就是企业员工借着信息不透明,以给终端申请各种费用、由经销商代垫,而后折价,亦或是本身给经销商的政策在谈判时就说好,给你什么样追加政策,经销商需要给经历人一定的回扣。就如同一块肥肉,从一个地方拿到另一个地方,肉不见得少,但油沾手上了。

另一种叫“打白条”,同样是利用信息不对等,业务人员为了拿到销售提成、回款提成等,向经销商许诺、虚构各种费用,给经销商制造焦虑以及挣钱良机,进而让经销商打款,低价出货等等。最后,经销商被承诺的费用都没兑现,变成了经销商自己贴钱做生意,并因为低价出货,窜货满天飞,使得市场存在大量问题。

以上两种“差价”,都是因信息不对等,利用经销商对企业各种促销政策不了解,业务人员从中牟取私利。

为了应对以上两种情况,各个企业可谓搅尽脑汁,大部分的政策是在企业内部成立稽核队伍,并处以各种处罚方针来打击贪腐问题。显然,这样的动作只降低了大家违法犯罪的机率,没办法完全杜绝。而在反腐部门之外,还有企业进一步的策略就是打包费用给经销商,规定经销商可以使用的市场费用点数。比如,销量是1000万,给你的市场费用是8个点或9个点,也就是你有80万或90万的费用可使用,你用市场费用可以请促销员、理货员、陈列费、促销费等,不花超即可。

甚至,有的企业干脆就采用包干市场,少请业务人员,一个业务人员负责几个城市,他主要工作是催款,其后的经营都由经销商负责,公司给经销商底价策略,也就是企业负责生产,催打款,渠道、销售都归经销商负责,厂家不管渠道;同时,因为销售人员少,似乎可以杜绝或减少贪腐问题。

然而,这种费用打包政策同样也会有贪腐问题。毕竟,总会在必要的时候,产品无动销需要公司再给予支持就或多或少会发生问题。

这似乎就让人觉得如果没有业务人员(这里的业务人员不单指一线的业务亦包括办事处、省区负责人等)这个“信息差的中间商”,经销商直接了解企业的各项政策,让企业的各项政策都能完好的落地到经销商头上,那就不会产生企业费用到经销商费用的落差了。

这样,经销商在了解了企业的销售政策,就会根据企业的销售政策,制定分销方案。比如,我什么时候打款,该给下面的分销渠道什么样的政策,该采用什么样的销售方案,我是推多少地堆,请多少理货、促销员等等。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经销商对公司的政策了解后,其实并不意味着公司到经销商那个“差价”就会变小,其实,贪腐的情况还是会出现。比如,我们开头说的案例,贪腐依然存在,只是主体变成了经销商,并且企业方的员工也全程参与其中,结果,企业方的风险还增加了。

因为怕业务人员这个“中间商”挣差价,而想让经销商完全了解企业政策,这可谓是“因噎废食”,因小失大。

对经销商要留一手

当经销商真的对公司所有政策都了解后,甚至比业务人员了解的还清楚,那基本上就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你认为经销商了解公司政策后,会做相应的政策给到下游渠道或是做促销活动给到消费者。其实,经销商了解政策后,更多是吃进更多的利润,消费者活动是可做可不做,终端的促销也是能少就少的,为什么?

因为,经销商代理的产品从来是打包给终端活动的,这家多点那家少点,他有一个畅销品的话,通常其它产品的销售就会打包进终端,这样,企业给的费用就会落到经销商钱包。

最主要的是,当经销商对企业促销政策完全了解后,你再想逼经销商多打款,多压库存都是不太可能的,甚至你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上经销商的回款,因为经销商对你的政策太了解了,你想让他旺季多打款,没门,因为经销商还要周转其它产品;你想让经销商提前打款,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销商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就算经销商能完成打款任务他也会分批次进行,增加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的成本。

对企业来讲,经销商的回款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当经销商了解你的政策后,并不是说我们在同一条船上,毕竟产品那么多,你沉了我就换而己。所以想上下同心是不太可能的,而是各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当你没有政策这层面纱后,你想管控经销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同样,企业制定政策,从来都不是针对每一个经销商,并不能让每个经销商都满意。企业做的政策更多是一种妥协,是从所有经销商的利益去考虑。所以,就注定在回款、陈列等方面有一定的偏差,如果经销商都了解了政策,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感,多得利益的想窜货,少得利益的不想打款,等等。

甚至,有的经销商野心大,想控制企业的市场,他还会注资几个其它区域的经销商,进而绑架企业。看起来,经销商是一个很好的经销商,他有自己的促销政策,会告诉企业给我多少费用点数。但其它的经营企业就别想插手进来,这就导致在他经营的范围内,企业的市场开发进度、市场支配度都不如企业直管的区域。可是,换了这样的经销商,企业的市场需要荒废一段时间,销量下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样的经销商,对于想包干的企业来讲是一个省心省事的合作伙伴,但对于想精细化经营的企业来讲就是一个绊脚石。

大部分的企业政策其实是层层都会保留一定的费用,以此来管控整体经营的平衡。因为,只有有费用有政策的各层级化,才能对经销商产生吸引力。并且,针对不同区域经销商进行费用的调动平衡,保证自己区域销售的整个均衡,不把销售业绩完全寄托给大户。我们拿农夫山泉举例,大家都知道农夫山泉的经销商是8个点的费用,而在大区总手里,还是有额外的销售费用,用于制定自己区域的促销政策。

在遇到促销不利的情况下,总部还会补充其它的打击竞品策略,同时也会给一些竞品品牌多的区域额外追加费用。

即便是大包的产品,比如日化、速冻食品,企业的政策也是不会让经销商一眼看穿的,也是制定各类政策,诱惑经销商打款、销售。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销商需要关注的就是销售人员给出的政策或是企业给出的政策,是不是会让经销商陷入销售陷阱。比如说,产品价格倒挂,销售的更多不是产品而是自己的市场费用等等,要尽可能去了解公司的政策,算好经营成本。那些经营规模大的经销商联合起来做企业的上游,做生产链等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经销商现在的专业化要求在提高,算好自己的账,不挣认知之外的钱,也不会掉坑里。

企业和经销商是合作伙伴,太近了,失去神秘感,也就失去吸引力;太远了,则有可能失去联系。你只能用政策来锁住经销商的心,所以,也就不能怪有些人要挣差价了。

文丨关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快消”(ID:fbc180),作者:关三,36氪经授权发布。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京东用户需要的是低价吗?

2023-05-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