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种投资策略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假期做了不少思考,稍微写篇文章整理下聊聊未来十年的投资策略。
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外部环境有了变化,所以打算检讨下资产配置,本文会提及部分策略和资产类别,但请自主思考决策,不构成投资建议。
01 宏观逻辑的主线
经济增速换挡是当下的主要宏观主线,而且是一个中长期逻辑。
原因我在周六的 文章 也提到了——
过往我们主要靠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要素,而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
所谓「效率型增长」,用经济学语言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可以通过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年大部分机构都在研究硬核科技。
不过技术创新这个事情,根据熊彼特的理论,几十年是跑不掉的。而最近很火的AIGC,虽说会提高不少内容创作上的效率。不过AI毕竟也是用人类的产出来训练的,还是不能跳出人类知识边界本身。
所以想要通过技术爆炸来把经济增速拉回两位数,短期来看还是不大现实。
中长期的低增速,自然也会带来一些后果——
02 低增速带来的后果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住了,不过一旦经济增速下行,那么不少潜在问题就出现了——
现象1:逆全球化
可以分的蛋糕没那么多了,这时候就陷入「存量分配」的局面,或者说,有钱人赚的已经不是经济增长的钱,而是从老百姓的钱包里「转移」过来的,贫富差距也会因此而变大,从而导致资本与老百姓间的矛盾被激化。
而西方政治那一套,政客们既需要有钱人的支持,同时又不能失去民众的选票,双方都不得罪的前提下,只能把锅往外扣,也就是把矛盾从内部转移到外部,这种情况下,民粹往往会席卷而来。
所以美国等西方阵营都在鼓励制造业回流,也在限制技术出口。而因为全球经济增速都下来了,这时候有的国家就直接上手抢了。
有的国家是通过关税,有的国家甚至会发动战争。所以风险事件会变多。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还有今天的中加互相驱逐外交官……
现象2:产业升级
增速换挡,从宏观上来看对产业层面会有两个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new money开始替代old money。
地产、互联网、教育这些过往比较赚钱的行业,没有那么多easy money了。相反的,「新半军」(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为代表的硬核科技板块,则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
当然,中间股价和业绩也会涨涨跌跌,但在里头工作的大多数人,一时半会还不用太担心失业降薪的问题。
另一个影响是,传统产业也会全面升级。
之前也有朋友问我说,是不是传统产业接下来会被淘汰掉,通过「国际产业梯次转移」,挪到其他人力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地区。确实,有不少产业是这么个趋势——
不过你想哦,其他国家的人力成本也是会慢慢上去的。所以通过自动化等方式去替代人力、降低人力成本,其实是早晚要做的事。
另外也有产业结构完整性的考量。
如果我们轻易让所谓的「传统产业」迁出去的话……一方面,这会让供应链变得不够完整,这样外资来我们这投资的便利性会掉不少。
如果产业链不完整,一旦遇到特殊时间窗口,生产甚至会因此暂停。
比如疫情高峰的时候,当时中国对海外汽车产业的零部件供应一度中断。日产汽车在2020年2月14日就因此暂停了九州的两条生产线;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欧洲的一个厂也因为中国零件不够所以停了工。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中也有不少涉及民生的产业。
如果这部分也迁出的话,对国家安全也会有威胁。像是疫情前,日本对中国的无纺布口罩依存度高达77%。
因此疫情爆发后,日本美国都开始在补贴本国企业迁回国的搬迁费用。
现象3:利率下降
这个现象我在周六的文章也提到了。
经济增速下行,相当于生意的回报率降低了,那么企业也就不愿意花太高的利率跟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了。金融机构给到我们这些投资者的回报率,自然也就降低了。而且利率下降还是个长期趋势。
经济增速下行嘛,所以央妈有刺激经济的需要,需要一直降息。
别看欧美的利率不断加息加到很高,但是它们通胀也很高。买美元理财虽然收益率很高,但都被通胀给抵消了。
我们考虑收益率的时候,还是要减掉通胀率,算一算「实际收益率」才行。然后你会发现,实际收益率跟GDP增速的走势非常高度相关——
那么问题就来了——面对这些长期现象,未来十年,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资产配置策略呢?
03 未来十年的资产配置策略
很多人觉得投资都是零和游戏,其实不然。
投资收益可以分为两种——
前者确实是零和游戏,比如投资商品和外汇;不过后者并不是,比如投资股和债。
后者可以赚到被投资公司增长的钱。
投资股票或股权,其实就是入股一家公司,成为公司的股东。生意赚钱了,你能拿到分红。而投资债券等债权类资产,其实就是把钱出借给公司/个人/政府,成为它们的债主。
经济增速下来了,生意没那么挣钱了,它愿意付出的利率也会下来,那么投资债的收益率也会下来。
所以在「增速下行」的大前提下,后续投资的收益率会跟着经济增速一起往下走。
结合前面的三大现象,倒是有三个策略我们可以考量——
策略1:赚价格波动的钱
既然经济增长带来的「股息利息收益」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赚价格波动带来的「资本利得收益」。
价格的波动来源于资产供需的变化。
供过于求(钱太少了)价格就会跌,供不应求(钱太多了)价格就会涨。
我以前也提到过,在不同信贷周期阶段,不同种类的资产涨幅会很不一样——
当然,也有更直接的做法——看看这几年黄金和VIX(恐慌指数)的走势,整体涨得都不错。
策略2:寻找结构性机会
新兴产业固然是未来,但是估值也贵。
遇到市场很拥挤的时候挤进去,就算未来再光明也不一定能赚钱。
反而是一些所谓「传统产业」,又有自动化改造机会、或是机制改革机会的那些,有不少增长的空间。
上周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也提到了——「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硬要说的话,所谓「中国特色估值」,背后就是类似的逻辑——国企改革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叠加机制改革,效率提升、业绩兑现,自然会有一波涨幅。
策略3:锁定长期固定收益
很多人会忽视掉债权类投资,觉得买股票才刺激,不过我认识的大多投资高手都会配置债权类资产,毕竟债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求稳、不能亏的资金,最好都放到固定收益类资产里头,比如说你的一些目标类支出——
前面也说到,从趋势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债权类产品的收益率肯定是越来越低的,几年前,银行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还可以有8~9%的收益,现在有3~4%就该偷笑了,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买期限长一点的产品,「锁定」收益率。
不然等到产品到期了,以后可能只能买到1~2%的产品了。
所以我个人会很推荐配置一部分储蓄险。只要选定好交费金额与年限后,保单每一年的现金价值,都会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
它的收益的可确定性跟银行存款一样,但收益率锁定的时间更长,长达20、30年,甚至能锁定一辈子。
比如增额终身寿险,你什么年龄买,投入多少钱,投多少年,这些定下来以后,未来的现金价值就是确定的,会写在保单合同里。
另外,这部分钱比其他理财要安全得多——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产品不给刚性兑付了,就算是银行存款,银行要是出问题了,存款保险也就赔50万。但如果是保险公司出问题了,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国家会指定其他保险公司接盘。
市面上不错的储蓄险,目前长期年化收益一般在3.5%左右(过两个月据说会降到3%)。
收益不怎么高,但考虑到它的安全性,求稳的钱放这确实很适合。
而且它还是复利,时间一长,那就相当给力了。
如果是增额终身寿的话,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随时取出。
万一之后碰到黄金坑位,或者是创新周期上来了、利率上来了…
如果临时急着用钱,又不想把资金取出来,我们也可以用保单做质押,跟保险公司借一笔急用的钱。
P.S.最近因为有消息说储蓄险又要下调收益率了,所以有读者说,考虑再多买点年金险,但老是在纠结未来会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毕竟就像我说的,遇到高通胀的话,比如像美国7%、8%的通胀,那3.5%的名义收益率实际上就是妥妥的亏损啊。 我衡量了下,觉得后续高通胀的概率并不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狐狸君raphael”(ID:shuai_investor),作者:很帅的狐狸,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