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最新观点“曝光”:股市长期将震荡上升,但各种内外部风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8月26日 09:30
为组合穿上“防弹衣”

牛市的氛围在A股市场中越来越明显的凸显,而投资大佬们的最新组合也非常受人关注。

有些大佬敞开胸怀接纳高弹性的成长股,有些大佬动用杠杆上仓位,奉行“顺势须满帆”的激进策略。

但杨东不然,他依然坚定自己的组合方法,以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越来越火热的市场。

在最新的投资者内部沟通材料中,他率领的宁泉投研团队表示:预计股票市场长期仍将会是震荡上升的格局,但各种内外部的风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经常的负面事件冲击恐怕仍是难免的。

他还郑重提醒:一段时间内,如果市场上升的斜率过陡的话,就会有大回调的风险,投资须保持必要谨慎。

相对应的,最新月报显示,宁泉本期的组合中权益比例有所上升但依然接近六成,且保持着26%的“其他各项资产”(通常是管理风险的衍生品)。

这或许显示这位经历过诸多市场风雨的大佬,在积极把握机会的同时,始终绷紧风控这根弦。

而6成仓的杨东,组合月度收益接近9成的沪深300指数表现,不得不说,这位“熊市高手”的选股效率还挺高的。

月度涨幅接近大盘九成

坦率说,杨东的最新收益率能够接近沪深300指数挺让人意外的。

毕竟,作为熊市高手,价值派大佬,最新的组合涨幅大大落后于指数也很容易理解。

但来自代销渠道的数据:宁泉资产旗下代表产品在2025年7月的表现为正,录得3.22%的单月涨幅,跑赢了同期港股恒生指数,但落后于沪深300指数当月3.54%的涨幅,约为后者的九成。

权益不到六成仓位

但仔细想想,单月跑输A股大盘本身不算什么稀奇事。

毕竟,宁泉的股票仓位长期是半仓结构。

本月的最新组合报告显示,宁泉的权益仓位(股票直投)达到了58%,算近年来的一个高位。

但与他的同行相比,这个数据就不太好看了。毕竟,许多私募产品的仓位当期逼近九成以上,同期大量公募与私募产品单月涨幅突破30%,成就了近年来少见的权益“大月”。

杨东自己怎么看这个牛市的表现?

观点承袭上月

宁泉团队在8月中上旬发出的和持有人的交流报告显示,杨东对于这个行情有充分心理准备。

“观点部分”的不少措辞,和6月份的变化不大,主要是回顾二季度的走势,其中,无论是对港股市场的宏观判断,还是对A/H股价倒挂现象的解读,甚至包括对“港股新消费热潮”的回避态度,都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在资事堂看来,比较有意思的一句反而是:

“我们一直拥有较多的港股配置,只是上半年大热的港股新消费股热潮中,我们一无所获,比较遗憾。”

这句话至少包含了2个意思。

1、 港股牛市令宁泉感到关注。

2、这一轮的新消费和创新医药,宁泉大概率没有参与。

警觉“震荡”

此外,杨东亦对股票市场的回调予以高度警觉。

他在月报中提及:“预计股票市场长期仍将会是震荡上升的格局,但各种内外部的风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经常的负面事件冲击恐怕仍是难免的。”

他还提醒:

“一段时间,如果市场上升的斜率过陡的话,就会有大回调的风险,所以我们投资仍会留有余地,保持必要谨慎。”

仍在防御和低估值中徘徊

从行业配置上看,杨东的投资组合仍高度偏向防御。

截至7月底,其重仓板块依次为:房地产、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纺织服饰、通信、公用事业。

这些板块有两个显著共性:

其一是估值处于低位,波动较小,具备明显的防御属性;

其二是与当前市场主线热点的联动性较弱,属于“非热门”赛道。

这种组合结构,结合较大的另类资产(衍生品)配置,就能够感觉到杨东捕捉行情机会的独到思路。

另外,言外之意很清晰——他并不认同当下的上涨节奏,认为市场上涨过快背后仍潜藏大量不确定性和回撤风险。

“缓冲垫”还没撤

资事堂发现: 从杨东的资产配置结构来看,他对可能的震荡予以了充分准备。

截至7月底,其产品大类资产配置中,“股票直投”占比为58%,而“其他各项资产”占比高达26%。

实际上,宁泉产品中“其他各项资产”其实主要是指结构化衍生品,包括雪球、气囊等波动管理工具。

在他过往的投资实践中,这些工具是其在弱市和震荡市中获取正收益的重要武器。

根据渠道数据,宁泉产品衍生品配置比例在2022年-2024年期间一度高达40%-50%。而彼时,A股处于低迷状态,市场频繁反复,这类防御性工具在压制净值回撤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但到了今天,沪深300强势上行,港股市场不断活跃,各大指数自年中以来轮动上行,在这种背景下仍维持26%的衍生品配置,不免显得“保守”。

更直接地来说,一旦股市进入牛市初期阶段,这类“其他资产”反而可能变成“束缚”,比如抑制产品的净值弹性,限制上涨空间。

换句话说,曾在弱市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防御性配置,在强势行情中,反而可能拖慢整个投资组合的节奏。

牛市初期征兆?

历史上,每一轮牛市的起点,往往都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比如: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意外”落后指数。

再如:跑赢的产品反而是宽基指数型策略,或者押注于某个最热门赛道的产品。

因此,长期以波动控制能力见长的基金老将,开始显得不合时宜。

从这个角度看,部分价值型私募大佬的产品没有“跑赢”,或许不算是真的踏空,可能还预示着牛市行情远为结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事堂”,作者:崔峻阳,编辑:袁畅,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台积电或退美芯片补贴,避股权争议保技术主权。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