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说∣番茄资本卿永:存量时代,餐饮如何进化?
编者按:4月27日,由窄门集团、番茄资本、窄门供应链主办的【进化·新连锁】第六届窄门年会暨餐饮创业者及供应链大会在重庆举行,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进行了《新时代,新连锁》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节。
窄门集团&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
三年门店倒闭率达到近5成,净负增长220万家,不仅仅是因为疫情,还有宏观经济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口的红利,餐饮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2022年以前是增量时代,多数人能赚到钱。
疫情三年,中国高速增长放缓,人口红利消失,竞争依然持续增加,中国餐饮开始进入存量时代。
存量争夺时代,新餐饮连锁到底将如何进化?如何定义新时代,新连锁?接下来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新连锁的三个进化观察与思考。
一、更优的直营、加盟与合伙
连锁模式的分类与问题
让我们客观地来理解一下连锁扩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直营连锁的问题:
很多直营品牌开创了品类,由于过于保护自己的羽毛,扩张速度很慢,只在小区域拓展,结果被效仿者提前占领了市场,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后来者进化成为品类代表;
纯直营的天花板相对受限:中国4个万店品牌中,我们统计了中国大陆门店数在1000家以上的85个餐饮品牌,发现只有星巴克、海底捞、奈雪的茶这3个品牌还坚持直营,其余70多个千店品牌全部都开放了加盟合作或合伙联营模式。
2. 加盟连锁的问题:
过去很多快速加盟的品牌,主要挣加盟费而非供应链利润,而加盟费属于并不持久、且不共赢的收入,只靠赚加盟费就是割加盟商的韭菜。
没有优秀的单店模型吸纳加盟商,而是通过营销手段打爆几个店,然后广铺招商(如百度搜索、抖音投放、招很多业务人员)卖招牌和地图(代理权)赚加盟费,管生不管养,管招不管扶。虽然能快速做出规模,一年开出数百店,但在2-3年后就会整体品牌开始走下坡路,后续乏力,甚至诉讼不断。
3. 合伙制的问题:
合伙制发展一直稳健,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挑战,面临财税合规及关联交易处理问题,最终很难实现资本化退出。同时门店过度重视合伙制激励,忽略管理机制和文化机制的建设,会造成员工短视,员工更迭难,新鲜血液无法进入、组织容易老化,为了门店效益而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加盟模式的进化:从快招到品招
1. 正餐不适合做加盟。如地方菜正餐、休闲正餐、烧烤、火锅等有堂食的餐饮不适合加盟,加盟商很难持续经营管理,更适合直营及合伙模式。非堂食的轻快餐,快餐、小吃、饮品、烘焙、零食连锁等更具备加盟属性。
2. 打磨多店模型,再考虑扩张。在开放加盟前期,首先必须通过直营模式打磨产品和验证门店模型,只有当多店盈利水平都达到满意水平后再开放加盟,做区域门店加密,只有异地管理服务能力和供应链能力建立后再逐步开放多区域加盟。
3. 供应链要尽可能的做到全配,避免食安风险,赚取更可持续的、与加盟商共赢的供应链利润。
4. 开店速度重要,留存率更重要。要制定严谨的“筛选-培训-督导-帮扶”制度,保持加盟门店存活率。
对于加盟的进化,远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断向同类的优秀加盟连锁品牌学习,愿意持续投入,持续进化自己的组织和模式。
合伙制的进化:转加盟、直营,或放弃资本需求
第一代合伙制中,总部股东及高管对门店出资持股,存在关联交易的风险,基本不符合上市的规范治理要求。当然,合伙制解决了加盟模式管控松散的问题,也解决了直营管理太重太繁琐的难题,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意模式。
如果在律师和会计师的专业指导下做成一种内部授权加盟模式、委托管理模式,或可以基本符合解决公司的税务稽查的需求。但随着金额变大,现有的代持投资模式依然会有个人所得税的追缴风险。可考虑以下几种进化方式:
1.放弃资本化退出需求,低调做一门好生意;
2.如上市需求的品牌,如果是非正餐属性,更建议将合伙制转变为品质加盟,总部股东及高管将所持股份卖给门店实际经营者,解除代持关系,以解决关联交易问题。而公司则通过供应链收益、品牌使用费获得持续回报,公司高管通过总部合伙平台的股权激励获得回报。
3.如果是正餐属性,对服务和现场运营管理要求高,且门店现金流利润EIBITDA 20%以上(低于没有改动的基础,一合规可能就没钱赚了),可以选择总部收购门店的松散股权,改为纯直营,但同时对门店核心伙伴推行虚拟分红激励,替代过去合伙制分红。
组织发展,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缺一不可!第一代合伙制更多强调激励,员工自治,没有严谨的管理机制做为依托,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导入、当门店利益和客户利益冲突时容易出现短视行为。
海底捞的赛马制,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适合正餐发展的直营经营模式,三位一体,建议正餐品牌都可以参考借鉴。
直营管理的进化
1、直营转加盟。
非正餐属性的品类:快餐、小吃、饮品、烘培及零食等不依赖堂食和服务的品类,我们认为都应该放弃直营主张,更适合选择加盟模式。不仅仅是这些产品对现场操作和管理要求低,更重要这些品类受定价和客单价的限制,很难承受高成本,而加盟模式存在天然的财税规范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等优势,加盟模式发展反而对门店和总部更有利、更可持续。
直营转加盟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尝试。可以先开放内部员工加盟,将原有的部分直营门店卖给员工来试水加盟,获取加盟经验。日本麦当劳最早有六成的加盟商都来自员工加盟。
加盟不是直营品牌的救命稻草,也不是第二曲线,直营转加盟应该是在品牌势能高的时候转。高势能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乘势才能快速占领市场,才有足够大的量来筛选加盟商,等到衰落期再做加盟甚至会加速死亡。
直营转加盟要习惯角色的转变,从上下级到平等合作共赢关系,严选合作后要放低姿态。否则门店经营不善时容易变成对立面,无法合作共创价值。
2、正餐坚持直营,升级激励机制。
前面提到正餐应坚持直营,但同时也应增加门店核心成员的虚拟股分红激励机制,以缓解人员管理过重的压力。企业应该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分配体系来留住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得员工达到最佳状态、最佳绩效。
在激励机制上,我们学习了华莱士、半天妖的门店众筹合伙制,喜家德的358机制,西贝的区域合伙制,王品牛排的狮王计划,美国福来鸡的分红机制,全家便利店的加盟分配机制,海底捞、巴奴的师徒制、赛马制。他们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正餐直营品牌我们更认同海底捞的赛马制、师徒制,但依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化迭代。
如果是快餐品牌依然希望坚持直营管理,福来鸡和全家的分红模式也可以借鉴的,但他们法律关系上是加盟,管理本质依然是直营,是总部更加有主动权、决策权的加盟。
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与制度不重要,核心要聚焦需求,商业模式永远是为需求服务的。
二、中餐出海
如果说,加盟是扩张模式的升级,那么,出海就是扩张区域的升级。中餐出海正逢时,中国餐饮出海的号角已经吹响。
中餐承载着文化出海的使命
中餐出海的背后是文化出海,大国崛起和文化自信推动着中国味道走向全球。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2》,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武术、饮食、中医,可以看到,中餐是很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餐也承载着中国文化出海的使命。
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TOP3
中餐为什么能出海?
第一,国内餐饮已进入到存量争夺的新时代,除下沉市场依然还有空间外,出海已经是品牌拓展市场边界,获取新增量的重要机会。
从每万人餐厅保有量来看,中国大陆已经是非常卷的餐饮市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但餐厅数量是美国的10多倍;中国人口是新加坡的200倍,但餐厅数量是新加坡的1500倍...当然也有比中国还卷的地方,日本的每万人均餐厅保有量几乎是中国的2倍。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总量供给机会。
各国每万人均餐厅数
国内人口增长红利已经消失,国内餐饮增长已经进入到存量争夺的新时期,除下沉市场依然还有空间外,出海已经是品牌拓展市场边界,获取新增量的重要机会。
第二,中餐品牌创新力更强。
国内中餐品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一个中餐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1%,到2022年连锁化率也只达到19%,多元化的中餐生态使中餐一直保持着极强的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力,除管理体系外,其他很多方面已经全球领先。而反观海外餐饮连锁,由于过度集中,创新力严重缺乏,产品、业态单一,已经很多年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品类在海外都属于空白状态。中餐出海非常有机会杀出一条血路。
第三,中餐食品工业化的成熟,特别是复合调味品的工业化成熟,使得中餐出海在口味上具备了全球化基础。
倒推20年,中餐只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在唐人街,过度依靠厨师、缺厨师一直是海外中餐难以扩张的重要原因。
中餐出海的进展
部分中餐出海统计
目前餐饮出海发展最快的两个品类是火锅和新中式茶饮。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特色美食,吃辣上瘾是普世的准则,辣椒酱老干妈畅销80多个国家;而新茶饮则是近十几年来餐饮界最重要的产品创新,在华人圈子有广泛的影响力;从单店模型的角度,二者的供应链都相对标准化,对后厨的依赖性低,容易复制,为率先“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不过火锅和新茶饮在出海地点的选择上稍有不同,最近这5年,新茶饮扎堆东南亚,那里全年高温,冷饮没有淡季;而火锅出海则分散在全球。
中餐出海的挑战和应对
出海品牌面临着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要求、海外市场发展阶段、竞争环境、文化差异、劳工制度、管理模式、食材供应链等影响,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以下3点最为关键:
中餐出海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要在当地寻找运营团队。我们前面提到了3种餐饮连锁的模式,在出海的过程中各个品牌也都有选择,但无论选择哪种连锁模式,多数品牌都会寻找在当地的营运团队以融入当地的营商环境。比如东南亚有11个国家,每个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市场特点,营运难度远大于国内,文化差异带来的隐藏成本需要当地的营运团队管控。这些当地营运团队可以是加盟商、代理商或合伙人的形式,而品牌方则需要有甄别能力,对方是否有能力做好,是否有彼此充分信任,过往不乏合作者与品牌方翻脸的案例。
第二,产品研发需要考虑当地消费特点,入乡随俗。目前多数中餐出海的第一波受众还是华人群体或与华人文化、口味相近的地区,但是长期来看,要规模化发展,就必须考虑如何抓住本地消费者的胃。美国的中式快餐连锁Panda Express能在海外开出超过2500家店,也和他产品的本土化密不可分。
对于新茶饮,中国目前主打健康化,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鲜奶、低糖的产品,一二线市场更流行水果茶,而东南亚嗜糖,喜欢高甜度饮品,而且当地盛产水果,果汁饮品方便易得,甜甜的奶茶在茶饮市场占主导地位。品牌在决定走出去之前,需要对市场消费者有充分的调研。
对于火锅而言,在口味上,主打蒙氏火锅的小肥羊,海外市场近90%都是白人顾客,那么以麻辣为特色的川渝火锅出海时,该如何调整口味?在食材上,在中国人喜欢涮内脏,而外国人对此接受度暂时有限,那么要如何设计菜单和库存,既能满足华人和留学生们对原汁原味的渴望,又能抓住老外的味蕾?在食用方式上,外国人有分食习惯,是否要推出单人小锅?同时,“涮”这种饮食方式在海外也少有应用,服务过程中是否需要对顾客有引导?
第三,如何解决供应链。中国的餐饮连锁化在过去十几年快速发展,依托的是产研仓配体系的日趋成熟,而在海外,适配中餐的供应链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从国内出口多半要通过冷链,海外运费成为大额支出,还面临通关、检测等严格流程及手续 ;而在当地建设工厂、仓配供应链,一方面证照资质要求远高于国内,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门店密度能否支撑大额的固定资产投入。
对于刚开始布局海外的品牌,可以找当地中央工厂合作,但不能做甩手掌柜,起码有甄别和绑定的能力。还有像火锅使用的牛油不能出口,如何找到合适的植物油替代动物油脂做出好的味道?如何寻找到最合适的当地食材来替代国内的相应食材?如何在满足当地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产品好吃?
全球吃货们等待着中餐品牌的拯救!让世界爱上中国味!
坚守本质的降本降价
为什么要进化单店模型?
如今外部的宏观利好条件变了,而餐饮本质始终未变。为适应消费者“变与不变”的诉求,单店模型应该做出调整。
第一,宏观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居民对收入预期降低,钱包缩紧。这几年中国的折扣连锁业态发展很快,也体现出消费者从升级到降级,开始追求高性价比。
第二,餐饮的本质没变,消费者依然追求好味道好食材,再苦再累嘴巴不受罪。能穿越周期的餐饮品牌一定都是好吃的,脱离了好吃,即便短期获利也活不久。
降价有两个陷阱,一是不降成本只降价,找死;另一个是牺牲好吃降价,找死。应该如何针对当下环境,合理降价?
如何进化单店模型?
控制一切不直接影响食材和菜品品质的成本,在保持高品质、好吃的前提下降本降价!
番茄资本单店模型图
这张图左边是我们在投资时会用到的单店模型,右边是一个加盟商开店时需要准备的资金。那么如何优化它:
在门店端除了绿色的不能动,其他的都可以进行要降本。比如租金,可以去掉堂食或弱化堂食,也可以通过选择社区、下沉等方式降低租金;人工上可以合理排班,多用兼职员工,选择对后厨依赖低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加盟模式彻底拿掉人工成本和社保福利成本,降低税赋成本;营销费用上,可以鼓励到店,利用私域工具降低平台外卖扣点;在前期投入时,可以使用二手设备,疫情期间很多餐饮门店倒闭,市面上有很多闲置的九成新设备,可以尽可能简单装修,降低折旧摊销;在总部层面也是同理,尽可能降低总部费用。创业初期甚至直接在门店阁楼办公,减少办公面积、选择更普通的办公场地,减少总部非必要性岗位,如前台、司机、车辆、秘书类岗位,低频使用的尽量第三方外包。
就在这个月,麦当劳解散芝加哥的总部,通知所有人居家灵活办公,大裁员,通过轻总部的方式降低总部成本;
而肯德基中国在2023年也开始试行新的管理策略,以前1个管理组5个人管1家店,现在要管3家店,这个试行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全球的折扣零售之王,德国ALDI(奥乐齐)也是轻总部的代表,没有市场部、公关部等,就是通过门店间竞争排名来管理公司。
日本萨莉亚也是“极致性价比”的代表,50元可以吃饱吃好。为了极致成本,门店仅有1名店长全职,其他都使用兼职员工;后厨没有厨师和菜刀,菜品全部预制;使用不易碎的杯子、好拿的碗、容易清洗油脂的碟子、改良拖把和清扫路线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优化效率、节约成本;甚至会深入源头农场帮助农民提升种植效率、产出率。但产品名称上会刻意保留意大利文等元素、门店会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来提升文化价值感,让高价值和低价格形成反差。
在长沙有个湘菜品牌,主打新鲜好吃分量足,菜都是现炒,口味我作为湖南人觉得非常ok,但是客单价只要50元,每天都爆满,1800m²的门店单日营业额15万,单月利润150万。他是如何做到的?首先产品口味不能差,毛利适当让一些,通过压缩其他可变成本来保持盈利。在这个案例里,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好吃的产品和更低的价格,都得到了满足,对于消费力弱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环境、没有舒适度、没有设计感、多走几步、排队排久一点,这些非核心诉求没做好都可以接受,只要好吃、价格低,这就带来了爆满的客流和可观的利润。
从来没有所谓的低价战略,只有低成本战略,低成本决定了低价格。
市场上还有很多降价策略不成功的例子,我们看到有些餐饮品牌,价格是很便宜,但没有守住好食材和好味道的本质,难吃的东西再便宜也不会有复购,在洗过一波冲着价格来体验的消费者后,剩下一地鸡毛。
中国餐饮进入存量时代,要关注长期利益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中国餐饮已经进入存量时代,餐饮人要克制短期欲望。性价比是核心武器。凡是暴利的地方就可以“起义”,炸掉这个利润的碉堡。
华莱士的总部毛利率长期在5%-7%,而门店毛利率长期在50%-65%。百胜、麦当劳至今门店毛利率还有70%,很多的餐饮连锁加盟品牌的总部毛利是30%-40%。
华莱士对待合伙加盟门店,不收加盟费。很多同类的门店,加盟费数万甚至数十万,这里面都是机会。
我带一些品牌希望和华总合作,他首先问的不是这个项目到底有多赚钱,华总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准备好了1000家店以内不赚钱吗?如果没有这个决心,那不行。
当你愿意做更苦更难更累的活,愿意做一些巨头看不上甚至于不屑,看起来很low的事情的时候,这就是属于你的机会,属于你的时代。
存量竞争时代,你可以用“坚守本质的降本降价”将所有品类重做一遍!商业并无终局,市场总有波浪。风浪越大,鱼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