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理人:三年都熬过去了,今天你们还好吗 | 创变Talk氪
36氪后浪研究所数据显示,64%来自一线的年轻人准备了5000元以上的出游预算。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到处都是憋疯了的出游人群,网红重庆接住这波后浪了吗?
从游客数量上看,重庆基本恢复到三年前的水平,但旅游收入,是否让苦熬了三年的商家打了一个翻身仗?重庆文旅产业还可以怎样提档升级?
6月2日,36氪重庆「创变Talk氪沙龙」在最具山城特色的街区——山城巷的造空间,与36氪的朋友们聊了聊这个话题——三年都熬过去了,今天你们还好吗?
沙龙现场。摄影/李毛毛
网红变长红,重庆需加强本土IP孵化
王蜀娟,36氪重庆站主编
36氪调研发现,年轻人对烟火气非常看重,这就跟丽江和大理的区别一样。丽江你现在去,它可能是商化的,可能是温州人在卖货品给你。但是大理有原住民和新原住民,有一些愿意扎根到那里非常有魅力、有趣的灵魂,这些构成了他们的烟火气。Z时代的年轻人推崇小众、记录、Local(当地的),他们要“假装当地人”混居在当中,这是他们的诉求。
在重庆,我们要把网红变成长红,需要加强对本土IP的孵化,提高复逛率。你去过的地方下次不去是什么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商业味太浓。不是说不交易,是它缺乏灵魂和特色。尤其渝中有那么多高净值人群和精英人群在这里流转,要有能留住他们的特色餐饮和文化活动,这是提升复逛的两大要素。
游人需要去当地人也钟爱的店
刘晓龙,重庆唯一进入潮流圈的本土咖啡店——奇丑的猴子咖啡创始人
刘晓龙。摄影/李毛毛
游客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旅游,喝的吃的,都是全国连锁品牌,你以为这是他们想要的吗?其实,游人需要去当地人也钟爱的店。这三年下来,还活着的品牌,不少在视觉体系、产品体系、内容创造力方面都是有内功的,但是再经不起折腾。奇丑的猴子咖啡,重庆新山书屋都把升级版的旗舰店开到了成都,成了在异地备受关注的首店。而在重庆,唯一一家新山书屋开垮了,我们也举步维艰,这是为什么?我相信顶层想得很好,而底层的运作可能却制造了障碍,如果对本土成长起来的品牌没有在复原时期呵护和兜底的思路,又如何在这种土壤中长成大树?重庆的文旅需要耐心,需要培育自己的IP,而不是女婿。政府和社会对创业者友好,要让他们感受到。
唯租金论,会劣币驱逐良币
何绍福,喜麓民宿主理人;山城巷·小重楼主理人(小重楼,顾名思义,重庆的小楼房,共有5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设计和风景,就像层层叠叠的重庆地理性格)
何绍福。摄影/李毛毛
熬过三年之后,原本满怀希望可以减损,但是今年的数据却并不比去年好,善于做内容做创意,挖掘本土文化的店,过得依然艰辛,反而是零售小店过得最好。为什么呢?因为它成本低。像我们,光是在建筑上就花了上百万。如果项目运营唯租金论,是不是以后每个地方都变成零售摊贩呢?所以建议解决机制和构架的问题,是否可以考虑专业商家联合组建公司,进行自治式运营。没有谁比商家更懂商家,没有谁比商家更想这个地方好。
文旅产业的问题,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陈一中,实验影像艺术家;重庆奥雅可是董事总经理;ESTBED2 贰厂核心创始成员;山城巷·仁爱荒野剧场主理人;Taep嗒普面包社创始合伙人
陈一中。摄影/李毛毛
我的身份很特别,既是项目端,代表商业运营,也是商家端我自己也创业,所以两边的痛我都很了解。我觉得文旅产业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单点打,都很吃力。体系化的布局,多点输出,最后才能形成增量。
首先是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要多听取专家团队的建议,献言献策,就像这次搞那么一个沙龙,大家来聊天吐槽,这是一种激励方式;
其次城市级别的活动承办公司,也应该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做更有品质和活动。重庆的文化活动单一,仅有一个国际咖啡节就足够了吗?能不能给出更多创意?也要提升意识、认知、发掘新的资源。
第三园区。园区是阵地。从传统的风貌街区、文旅地标,再到现在到城市当中去做老厂房改造、街区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园区是真正承载日常内容、商业内容以及文化内容的阵地,这些阵地还是需要扶持的。园区和商家是容易有矛盾的,园区肯定想赚钱,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把握一个尺度,如何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与商家长期共生是关键。
第四是内容生产者,需要持续不断地产出优质的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消费。
第五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问题,需要给出新的评判标准。没有对的人,什么项目都做不好。
由点及面,深度挖掘重庆在地文化内涵
曾娉,文旅项目策划运营、宝林博物馆策划总监
曾娉。摄影/李毛毛
重庆文旅以渝中区为例,相对都比较分散,山城巷、戴家巷、洪崖洞、湖广会馆、国泰美术馆等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是单点运营,政府部门没有针对性为这些特色化文化场馆和在地化风貌景区做出由点及面的引导,需要在规划布局上统筹考量。
建议可以深度挖掘重庆在地文化内涵,做重庆在地化消费场所推荐手册,里面可以涵盖比如在重庆湖广会馆夜游:欣赏一部关于重庆移民IP文化的剧,享受一次体验式主题夜宴,夜游夜宴必须以高门票、限流限量的收费方式。
重庆已然是一幅画,需要变成一本可翻的书
杨路,重庆湖广会馆博物馆馆长、重庆市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杨路。摄影/李毛毛
有人问我,为什么湖广会馆没有我们的邻居那么红,我说洪崖洞是一幅画,湖广会馆是一本书。很多人认为重庆的地标是解放碑或者洪崖洞,其实在300年前,湖广会馆就是重庆的地标了。来了这里,就会读懂重庆、读懂重庆人。可连重庆本地人都很难说清它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重庆,已然是一幅画,需要变成一本可翻的书。当下重庆的文旅融合,正处于一个由“旅”的浅层面向“文”的纵深引导的节点:即所谓将这那些冲着我们颜值高而来的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并欣赏我们气质好的阶段。
这需要对在地文化的深刻领悟和敬畏,基于寻求共鸣的差异化产品塑造,又必须规避低俗的哗众取宠,以及娴熟的市场把控能力,缺一不可。否则难以get到融合的那个点。
不断营造不花钱的氛围,这就是提档升级最大的障碍
王远凌,视觉艺术家、策展人、山城巷造空间主理人
王远凌。摄影/李毛毛
100年以前外国人来到重庆对这个城市的惊叹,到现在并没变过。因为山形地貌、空间结构,有别于千城一面的其他城市,重庆是一个天然的顶级网红,这是必然的,而且这还将持续很多年。现在是需要提升整体价值认知的问题。
不用翻来复去反复用这些雷同素材,游客追逐的打卡点都是不花钱的,不断营造不花钱的氛围,这就是提档升级最大的障碍。不能把重庆变成一个只追求性价比的穷游城市,享有大的流量,却是偏低的消费。
重庆就是中国城市的顶级存在,不可复制。我就是天生丽质的,关心的就不是随着潮流去打扮,而是琴棋书画练内功的问题。第一把文化气质表现得更好,第二产品呈现最好。
如果游客的体验没有差异化、在地化,任由资本运作的品牌辗压本土品牌,那富有创意在地IP,就很难生存壮大,更没有余力提档升级。所以在顶层设计中,应当在招大引强与扶持本地品牌的结构上,有平衡的规划。
从网红到长情,重庆“挑客”的时候到了
吴扬文,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元宇宙文明共识50人论坛发起人
吴扬文。摄影/李毛毛
文旅是超商业的文化软实力,不能一概用K P I来衡量,应该用C C I,即人文景气指数和消费景气指数来考量。网红的属性是没有忠诚度的,是迎合客户,重庆应该去网红,变长红,创造用户,挑选高认知的客群。
从网红重庆到长情重庆,这才是下一步重庆城市发展的未来式。怎样才能长情?我提出“叁在、两式、壹公”。
壹公:打造重庆首个城市人文公共品牌形象。重庆母城渝中区要在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时代里,率先打造出城市人文化的公共品牌;
两式:从重庆山城过去式,到人文生活未来式。母城一定是一座城市人文的过去式。在今天互联网、open AI加ChatGPT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是什么?更高品质的场景体验是什么?
叁在:重庆母城在地文化深描;重庆在地人文生活体验;重庆文旅在地服务创新。
文化需要深描,深描之后带来的价值是增量。今天我们的城市存量都在这里,山城巷也好十八梯也好,无非就是一个城市的传统存量当中,通过文化深描挖掘引来新的业态,带来的文化领域的增长。我们应该在存量当中去获取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获取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带来的高品质、高体验产物,高信心指数、高层次文化景气的这么一个人文未来式。渝中率先就应该这样干,渝中区每一平方米都能榨出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