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连续3年增收不增利,商业化盈利之路如何破局?
根据国海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B站2021年全年营收193.84亿元,同比增长62%;归母净亏损67.89亿元,同比增加125%。预计2022年实现营收219.48亿元,同比增长13%;归母净亏损77.52亿元,同比赠加14%。
值得一提的是,b站此前一度摊上视频二创侵权风波。公开信息显示,B站已有超过500个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纠纷案件,为了做到版权合规,B站近两年陆续加强审核,一度下架了大量UP主剪辑的二创作品,不少影视解说类账号停更。
然而关于视频二创侵权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下架就可以解决,而B站作为一个长短视频同时发展的平台,面临的困境也愈发复杂——如果采用购买长视频方式延续二创生态,则成本过高;如果彻底禁止视频二创,则将失去大量内容和用户;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两全之策如何寻找,对B站来说至今仍是难题。
以内容为核心的大弹性社区
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侧重于规模效应,一种侧重于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较弱的平台,如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用户几乎无法给平台内容创造额外价值,对平台的粘性相对较低,迁移成本较低,哪个平台有更吸引用户的内容,用户就转移到哪里,对平台的忠诚度较低。
而网络效应较强的平台,如微信、抖音、快手等,每一个新增用户都潜在地能为平台内容带来增量,且用户之间的互动本来就属于平台内容的一部分,互动越多,网络效应就越强,基于此,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粘性则较强,一旦养成使用习惯,基本不会转移到其他平台。
b站则是介于弱网络效应和强网络效应之间的平台,有较多用户生成内容,弹幕和评论等用户之间的互动也是平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B站更多是基于兴趣形成特定圈层,在圈层中既具有跨边网络效应(内容创作者与用户强互动属性)、又具有单边网络效应(基于弹幕/评论互动等形成强互动),尤其B站更多强调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进步,具有很强的归属感。
基于这样的属性,b站想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多用户,就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既要破圈,也要维持社区氛围。
想要破圈,就要从内容入手,扩大内容边界,吸引更多用户兴趣。比如在前两年,b站最大一个标签就是“二次元”,这样尽管吸引了一些二次元死忠粉,但同时也失去对二次元不感兴趣的用户。而近年来随着内容逐渐丰富,b站的“二次元”标签也有所淡化。
破圈尽管可以产生一定的用户增量,但对原有的用户来说,或许就失去了一些社区氛围,进而导致原有用户流失,这就要强调维持社区氛围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扩大内容边界的同时,也要做到内容精细化运营,减少由于用户规模增加和用户破圈对原有用户造成的不良体验。
从措施来说,可以设置准入机制和用户分级:一级分区、二级分区、文化标签、兴趣圈层等。这样即使b站的用户规模扩大,不同兴趣圈层的用户也很难会面,而只要圈层内容还在,用户就会觉得原有氛围没变。比如以弹幕作为重要互动机制,未答题的非正式用户无法参与弹幕互动,就会减少对原有内容社区氛围的影响。
此外,b站目前也通过强化弹幕管理等措施保证了社区氛围的包容度,鼓励大家互相夸奖,强调社区自我管理与进步,比如设置“小黑屋”等,保护了up主的创作生态,鼓励up主形成稳定生产动能,进而有利于更多用户转化为创作者。
增收不增利,业务盈利如何破局
从b站的经营模式来看,其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内容成本、收入分成、销售费用和其他成本。其中内容成本包括购买版权和自制内容成本;收入分成指的是内容收入中给创作者、主播等的分成;销售费用包括品牌宣传成本、用户流量成本等;另外还有服务器宽带,人力资源、研发等成本。
b站的经营收入则主要来自于广告、会员、直播、游戏和电商。从业务模式来看,B站作为内容视频社区平台,商业模式多元,而在多种变现方式中,游戏和广告的毛利率较高,直播和会员业务的毛利率则偏低。
广告业务方面,毛利率主要受到广告结构和类型的影响。在b站平台上,相比品牌广告和搜索广告,效果类信息流广告通常毛利率更高,而商单类广告则毛利率最低,因为通常情况下,商单类广告要分成90%~95%给创作者。近几年,B站效果广告占比持续提升,广告毛利率也随之升高,但由于B站商单广告在整体广告收入占比偏高,超过了30%,因此毛利率低于同行水平。
会员业务方面,由于面向会员的内容成本较高,因此毛利率也偏低。但会员付费业务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在初始内容成本较大投入后,伴随着付费用户数的持续增长,单用户成本分摊将边际递延,后续将产生越来越高的收入。
直播业务方面,由于需要向主播分成,且分成比例达到50%,因此毛利率相对较低。而近几年b站为鼓励直播业务,推出了许多扶持政策,因此短期内分成比例高于行业水平,达到了80~85%左右,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从目前的业务模式与变现形式来看,未来b站若想进一步改善自身利润率,依然要依赖于游戏、广告等高毛利业务的占比不断提升。而随着b站对直播电商的布局,未来或许也会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氪流量”(ID:krliuliang),36氪经授权发布。